方劑組成解釋
柏灰散中加入側柏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止血生肌: 側柏葉性涼,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燥濕、止血生肌的功效。柏灰散治療的病症多為濕熱蘊結、血熱妄行所致,側柏葉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有助於改善病症。
- 配合其他藥材: 柏灰散中其他藥材如黃柏、苦參等也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作用,側柏葉的加入則能增強這些藥材的功效,並起到協同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柏灰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臟毒下血,諸藥不效者」,意指其針對因臟腑濕熱毒邪導致的便血症狀,尤其適用於其他藥物治療無效的頑固性病症。此類下血多見於腸風臟毒,與濕熱蘊結、血熱妄行有關,臨床表現可能包括血色暗紅、排便不暢或伴有黏液,病程遷延難癒。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藥側柏葉的選用與炮製
- 藥性與功效:側柏葉性微寒,味苦澀,傳統認為其能涼血止血、收斂固澀,尤善治血熱妄行之出血證。
- 季節採集邏輯(春東、夏南、秋西、冬北):此為「順應四時氣機」的採藥法,可能與中醫「天人相應」理論相關,認為依季節方位取材可增強藥物與人體氣血的協調性,如春季東方屬肝木,夏季南方屬心火,或藉此強化側柏葉調理血分的作用。
- 煅灰存性:通過炭化保留藥性,增強收澀止血之效。中醫理論中,炭藥能「血見黑則止」,側柏炭尤長於下部出血(如便血、崩漏)。
用藥方法與治療機轉
- 空心服(空腹):使藥力直達腸道,針對下焦病變。
- 滾湯調服:以溫熱水送服,可能助藥性溫行,防寒涼太過而留瘀。
推論可能的功效延伸
此方雖簡,但體現「單方力專」的思路,推測其作用機理為:
- 清熱涼血:側柏葉寒性可清解腸道濕熱毒邪,從病根上減少出血。
- 收澀止血:炭化後強化固攝作用,直接止血治標。
- 調和氣血:結合四時採藥法,或隱含調節臟腑氣機的意圖,助血歸經。
總體而言,「柏灰散」以側柏葉為核心,通過炮製與用法設計,針對臟毒下血的「熱」與「漏」雙重病機,體現中醫「標本兼顧」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側柏葉(取法,春東、夏南、秋西、冬北,煅灰存性)。
每服2錢,空心滾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柏灰散, 出處:《玉案》卷四。 組成:側柏葉(取法,春東、夏南、秋西、冬北,煅灰存性)。 主治:臟毒下血,諸藥不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