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棗柏膏
ZAO BA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方出《聖惠》卷五十七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2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棗柏膏中加入側柏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清熱,止血涼血: 側柏葉性涼,味苦澀,入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止血涼血的功效。配合大棗、生地等藥材,可有效清熱解毒,止血涼血,對於外感風熱、咳嗽、咯血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2. 潤燥止咳,生津止渴: 側柏葉中含有豐富的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潤燥止咳、生津止渴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緩解燥熱咳嗽、咽喉疼痛、口渴等症狀。
棗柏膏中加入蠶砂,主要原因如下:
- 驅蟲止癢: 蠶砂性寒,味苦,具有驅蟲止癢之功效。其可有效抑制寄生蟲生長,緩解因蟲咬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
- 清熱解毒: 蠶砂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消除因蟲咬引起的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在棗柏膏中加入蠶砂,能有效治療因蟲咬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並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提高膏藥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棗柏膏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蜘蛛咬生瘡,諸治不癒」,屬外治之法。蜘蛛咬傷後,毒液浸漬肌膚,致局部腫痛、潰瘁,甚則化膿久不癒。古代以灸法先瀉其毒,復用此膏外敷,取其解毒斂瘡、生肌止痛之效,針對「蟲毒瘡瘍」之頑疾。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棗葉:
《本草綱目》載棗葉能「散風毒,消腫癢」,其性平微苦,可緩解蟲毒引發之皮膚紅腫熱癢。現代研究亦發現其含三萜類成分,具抗炎作用,或可抑制傷口感染。柏葉:
《名醫別錄》謂其「療火瘡、虫傷」,性苦澀微寒,能清熱涼血、收斂瘡口。其揮發油成分(如側柏醇)可抑菌,防止咬傷處化膿,合棗葉共奏解毒之效。晚蠶沙:
《本草拾遺》言其「去風除濕」,性溫味辛,古人用於「緩急止痛」。蠶沙含葉綠素衍生物,可促進組織修復;其溫性亦能拮抗柏葉之寒,調和藥性,兼助局部氣血流通。
配伍邏輯與外用機理
- 解毒協同:棗葉、柏葉均具解毒特性,前者偏散風消腫,後者偏清熱斂瘡,互補以除濕熱毒邪。
- 生油為媒:以生油(如麻油)調和成泥,既可潤澤皮膚防乾裂,又可作為載體助藥物滲透,契合「油膏護瘡」之傳統外治思維。
- 灸後敷藥:先灸咬處以高溫速殺殘毒、通絡止痛,再敷藥緩解餘毒,體現「急標緩本」之治法。
此方之設計,反映古人對蟲毒傷「熱毒夾濕」病機的認識,結合清解、收斂、生肌三法,簡潔而切中病證關鍵。
傳統服藥法
棗葉、柏葉、晚蠶沙各等分。
上為末。
以生油和如泥,先灸咬處,復用葉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棗柏膏, 出處:《聖惠》卷五十七。名見《普濟。 組成:棗葉、柏葉、晚蠶沙各等分。 主治:蜘蛛咬生瘡,諸治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