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諸小金丹

鄂諸小金丹

E ZHU XIAO JIN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7.7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脾經 28%
胃經 14%
心經 14%
腎經 14%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鄂諸小金丹方中加入蠶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 蠶砂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燥濕止癢之效。鄂諸小金丹主治濕熱蘊結,導致皮膚瘙癢、丘疹、濕疹等症,蠶砂可有效去除濕氣,止癢消疹。

2. 消積化痰: 蠶砂亦有消積化痰的功效。方中加入蠶砂,可輔助其他藥材消食化積,清除痰濁,改善濕熱引起的消化不良、脘腹脹滿等症狀。

總之,蠶砂在鄂諸小金丹方中起著燥濕止癢、消積化痰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導致的皮膚瘙癢、丘疹、濕疹等症狀。

「鄂諸小金丹」方劑中含有烏頭,實為古代醫家針對特定病症而設的用藥策略,其原因主要有二:

  1. 驅寒止痛:烏頭性溫熱,具有強烈的散寒止痛功效,能有效治療寒邪凝滯所致的疼痛,例如風寒濕痺、腰膝冷痛等。此方可能針對寒性疼痛,以烏頭的溫熱之力驅散寒邪,達到止痛效果。
  2. 溫陽通絡:烏頭入心、腎經,可溫陽通絡,改善寒凝血瘀導致的肢體麻木、關節僵硬等症狀。方劑中可能同時含有其他溫陽藥物,配合烏頭共同發揮溫通之效。

然而,烏頭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且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進行配伍和劑量調整。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鄂諸小金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諸風」,泛指各類風邪所致之病症。傳統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風邪可引動內風或夾雜他邪(如寒、濕、熱),導致經絡不通、肢體麻木、疼痛、痙攣,甚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等症狀。本方以祛風通絡為核心,適用於風痰阻絡或寒濕痺痛等證。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晚蠶砂(炒熟)

    • 性味歸經:甘、辛,溫;歸肝、脾、胃經。
    • 傳統功效:祛風除濕、和胃化濁、活血通絡。炒製後溫性增強,更善於散寒濕、緩解關節痺痛。
    • 治療原理:通過溫通經脈,化解風濕之邪,改善因風濕阻絡引起的肢體麻木或疼痛。
  2. 草烏頭(生用)

    • 性味歸經:辛、苦,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
    • 傳統功效: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生用毒性強烈,但散寒逐溼之力極猛,多用於寒濕痺痛重症。
    • 治療原理:借其辛熱峻烈之性,驅逐深伏經絡之寒濕風邪,開通凝滯,緩解頑固性疼痛或麻痺。
  3. 地龍(丸劑黏合)

    • 性味歸經:鹹,寒;歸肝、脾、膀胱經。
    • 傳統功效:清熱息風、通絡活絡、利尿。
    • 治療原理:其性走竄,能佐制烏頭之燥熱,同時增強通絡之效,化解風痰膠結。
  4. 醋糊為丸

    • 醋味酸收,既能緩和烏頭毒性,又可引藥入肝經(肝主筋,與風證相關),助藥力直達病所。

三、方劑配伍與治療機理

  • 攻邪為主:草烏頭與蠶砂相配,一熱一溫,協同祛風散寒、除濕止痛,針對風寒濕邪深入筋骨之證。
  • 動靜结合:地龍鹹寒通絡,能制約烏頭辛熱之偏性,防止溫燥傷陰,同時增強通絡息風之效。
  • 峻藥緩攻:以醋糊製丸,減緩烏頭毒性,使藥力持久釋放;白湯送服(米湯或溫水)可護胃氣。

四、推論應用方向

此方適用於風寒濕痺重症,如:

  • 關節冷痛劇烈、屈伸不利(類似現代之風濕性關節炎、痛風)。
  • 中風後遺症之肢體麻痺,屬寒痰瘀阻者。
  • 外傷後風濕入絡,久痛不愈。

注意:因草烏頭生用有大毒,需嚴格控制劑量(原文提及「多則麻人」),且須依體質調整。

傳統服藥法


晚蠶砂(炒熟)、草烏頭(生用)各等分。
上為未,生地龍為丸,如少則加醋糊為丸。
每服4-5丸,白湯送下。多則麻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鄂諸小金丹,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一。 組成:晚蠶砂(炒熟)、草烏頭(生用)各等分。 主治:諸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