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祛濕散方劑中加入蠶砂,是利用其燥濕利水、殺蟲止癢之功效。
蠶砂,即蠶蛾的乾燥蟲屍,其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其味辛能散寒燥濕,溫能祛寒止癢,同時兼具殺蟲功效。
在祛濕散方劑中,蠶砂主要用於治療濕邪困脾、水濕停滯所致的症狀,如水腫、腹脹、泄瀉、皮膚瘙癢等。其燥濕利水之效,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氣,改善水腫等症狀。同時,其殺蟲止癢之效,可治療濕邪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等。
祛濕散方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濕邪常與熱邪相搏,導致頭昏腦脹、目赤腫痛等症狀。薄荷可清熱解表,疏風散熱,並可透過開竅醒神,改善頭目不清之症。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薄荷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濕熱蘊結,可導致局部紅腫疼痛。薄荷可清熱解毒,消散濕熱,並可透過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腫痛消退。
因此,祛濕散方中加入薄荷,可有效清熱解表、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並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達到祛除濕熱、改善相關症狀的目的。
主治功效
祛濕散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多部醫籍記載,祛濕散主治乾濕癬,其組成簡單,僅用蠶砂四兩及薄荷半兩。方中藥物功效如下:
蠶砂: 多部醫籍未明確提及蠶砂在此方中的具體作用機理,但其具有化濕止瀉、和胃醒脾的功效。《滇南本草》中提到其具有「升託發汗解表」之功,可推測在祛濕散中,蠶砂可能通過其疏通經絡、促進濕邪排出等作用,來治療濕疹。
薄荷: 薄荷具有疏風解表、清熱利咽、清頭止痛、消炎解毒等功效。在祛濕散中,薄荷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緩解濕疹引起的炎症反應,而疏風解表作用則可以幫助散發體表濕熱。
治療原理分析:
祛濕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祛濕散熱的思路。濕疹的發生與濕熱之邪侵犯肌膚密切相關,表現為皮膚潮濕、瘙癢、紅腫等症狀。方中蠶砂具有化濕作用,能將體內積聚的濕邪排出;薄荷則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夠消散濕熱之邪,從而達到治療濕疹的目的。
《滇南本草》中提到祛濕散可治「濕氣傷經,故筋骨疼痛」,說明此方不僅能治療皮膚濕疹,對於因濕邪侵犯經絡導致的筋骨疼痛也具有一定療效。這與蠶砂和薄荷的功效相符,蠶砂能疏通經絡,而薄荷則可以清熱解毒,緩解疼痛。
《本草分經》中記載藥物具有「祛濕散風活血」的功效,這也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祛濕散治療濕疹的機理。濕疹的產生往往與氣血運行不暢有關,薄荷的疏風散寒作用可以促進氣血運行,蠶砂則可能通過其特殊的功效協助氣血恢復正常。
綜上所述,祛濕散以蠶砂化濕、薄荷清熱解毒為主要機制,通過祛除濕熱邪氣,疏通經絡,達到治療乾濕癬的目的。其治療效果在多部醫籍中得到記載,表明其在治療濕疹方面具有一定的臨牀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醫籍對蠶砂在祛濕散中的具體作用機理闡述不盡相同,有待進一步研究。
傳統服藥法
蠶砂4兩,薄荷半兩。
上為末。
生油調搽之,濕者乾摻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祛濕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三。 組成:蠶砂4兩,薄荷半兩。 主治:乾濕癬。
祛濕散,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黃柏末30g,白芷末30g,輕粉30g,煅石膏60g,冰片6g。 主治:祛濕止癢。主治:皮膚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