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寒散

綠寒散

LU H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4.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胃經 33%
肝經 33%
脾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綠寒散中加入蠶砂,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蠶砂性寒,味甘,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尤其針對因濕熱引起的發熱、口渴、小便赤黃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 利濕止癢:蠶砂亦具利濕止癢之功效,可促進體內濕氣排出,減輕皮膚瘙癢症狀。對於濕疹、蕁麻疹等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病,有輔助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蠶砂在綠寒散中,以其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藥性,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濕熱病症的功效。

綠寒散中包含伏龍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伏龍肝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綠寒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而伏龍肝恰好可以清熱涼血,止血止痛,與方劑主治相符。
  2. 滋陰潤燥,軟堅散結:伏龍肝亦有滋陰潤燥,軟堅散結的功效。綠寒散中除了清熱解毒的藥物外,也包含了一些滋陰潤燥的藥物,例如生地黃、麥冬等,伏龍肝的加入可以協同這些藥物,起到滋陰潤燥,軟堅散結的作用,使治療更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綠寒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綠寒散見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婦人崩中下血不止」。崩中,即婦人經血非時暴下,量多勢急,屬血證之危急者。此症多因衝任不固、氣虛血熱或瘀阻脈絡所致。方以「止血」為首要,其「溫酒調服」之用法,暗示其病機或兼寒瘀,需溫通以止崩。

方劑組成與邏輯分析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晚蠶沙(微炒)
    性味甘辛溫,歸肝、脾、胃經。《本草綱目》載其能「治風濕頑痹、崩中帶下」,炒用增其溫澀之性。蠶沙具化瘀止血之效,尤適用於瘀阻胞宮之崩漏,其溫性可散寒,辛味能行滯,使血止不留瘀。
  • 伏龍肝(灶心土)
    性辛微溫,歸脾、胃經,為傳統止血要藥。《名醫別錄》云其「主婦人崩中吐血,止咳逆」。其質重沉降,能溫中攝血,兼具收斂之功,善治中焦虛寒、氣不攝血之出血。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溫澀並行,標本兼顧
    晚蠶沙以化瘀止血為主,伏龍肝以溫澀固血為要,二者相配,一散一收。蠶沙防伏龍肝過於收澀致瘀,伏龍肝制蠶沙辛散耗血,共奏「止血而不留瘀」之效。
  • 酒調服助藥力
    溫酒性熱,能溫通血脈,助藥勢直達病所。若崩中因寒凝血瘀或氣虛不攝者,酒可增強溫攝之效;若屬血熱妄行,則需審慎辨證。

3. 推衍可能功效

從組成推論,綠寒散除止血外,或兼以下作用:

  • 溫中化瘀:針對寒凝血瘀之崩漏,見血色暗、夾血塊、小腹冷痛者。
  • 調理衝任:蠶沙入肝經,肝主藏血;伏龍肝歸脾胃,脾統血。二者協調肝脾,間接穩固衝任。

方劑命名與異名考據

  • 綠寒散
    「綠」或取自蠶沙之色(青黑),「寒」指崩中血脫致虛寒,或病機兼寒。
  • 如聖無比散(《婦人良方》)
    強調其效驗卓著,喻「聖效難比」。
  • 綠雲散(《普濟方》)
    「雲」喻血氣如雲,散亂離經,方名暗含「斂血歸經」之意。

總結

綠寒散以簡潔配伍針對崩中急症,體現古代止血方「溫、澀、化」並用之思路。晚蠶沙與伏龍肝一動一靜,契合「瘀去新生、血止氣復」之理,不僅止崩,亦調氣血之亂,堪為婦科血證之良方。

傳統服藥法


晚蠶沙1兩(微炒),伏龍肝半兩。
上為極細末。
每服1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如聖無比散(《婦人良方》卷一)、綠雲散(《普濟方》卷三二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子宮崩漏胃腸出血月經淋漓不止

相同名稱方劑


綠寒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三。 組成:晚蠶沙1兩(微炒),伏龍肝半兩。 主治:婦人崩中下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