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沙丸中包含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其辛溫之性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有助於緩解因寒氣入侵引起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 促進消化,助藥力行:茴香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其理氣作用也能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傳導,增強藥效。
總之,茴香在香沙丸中扮演著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並促進消化、助藥力行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香沙丸中包含蠶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蠶砂性寒,味辛,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消腫止痛之功效。其可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並改善水濕停滯所引起的各種不適,如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
2. 疏風止咳:蠶砂亦能疏散風寒,止咳化痰。對於風寒外襲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蠶砂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香沙丸中添加蠶砂,旨在通過其利水滲濕、疏風止咳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沙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香沙丸主治「小腸疝氣」,此症屬中醫「疝病」範疇,多因寒邪侵襲、氣機不暢,或肝經寒凝,導致少腹冷痛、睪丸墜脹,甚至陰囊腫硬。古藉所謂「疝氣」,常涵蓋現代醫學之腹股溝疝、睪丸鞘膜積液等,其病機多與寒、濕、氣滯相關。
組成藥物分析與邏輯推理
1. 茴香(鹽炒香,去鹽不用)
- 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腎、脾、胃經。
- 傳統功效:
- 鹽炒後增強溫腎散寒之力,《本草綱目》載其「暖丹田,補命門,開胃下食,調中止嘔」。
- 擅長疏肝理氣、散寒止痛,尤針對寒凝肝脈之少腹冷痛、疝氣疼痛。
- 治療原理:鹽炒引藥入腎,強化溫通下焦之效,化解寒凝氣滯,直達疝氣病位(肝經所過)。
2. 新蠶沙(曬乾)
- 性味歸經:甘辛溫,歸肝、脾、胃經。
- 傳統功效:
- 《本草求原》謂其「祛風濕,活血定痛」,能化濕濁、通絡止痛。
- 蠶沙具溫燥之性,可散下焦濕濁,兼活血行氣,輔助化解疝氣伴隨的濕瘀阻絡。
- 治療原理:通過溫化濕濁、疏通經絡,與茴香協同解決「寒濕夾雜」之疝痛。
組方邏輯與協同作用
辛溫相配,散寒化濕:
- 茴香主散寒行氣,蠶沙主化濕通絡,二者皆辛溫,契合疝氣「寒濕凝滯」之核心病機。
- 鹽炒茴香增強下焦溫通力,蠶沙曬乾保留藥性,蜜丸緩釋藥效,持續發揮作用。
肝經氣血兼顧:
- 疝氣病位在肝經,茴香理肝氣、蠶沙活肝血,溫通與行血並舉,改善經絡阻滯。
劑型設計:
- 煉蜜為丸,延長藥效,適合慢性疝氣反覆發作;溫酒送服,借酒行藥勢,助藥力直達下焦。
推論可能的延伸功效
若以「寒濕氣滯」為辨證要點,香沙丸或可應用於:
- 寒濕型腹痛(少腹冷痛、得溫則減)
- 婦人寒凝痛經(伴經血色暗、肢冷)
- 濕濁下注之陰囊濕疹(兼見腫脹瘙癢)
此方簡而力專,體現中醫「異病同治」思想,凡屬寒濕阻絡、氣機不暢者,皆可視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茴香(鹽炒香,去鹽不用)、新蠶沙(曬乾)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空心細嚼,溫酒送下。甚者,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香沙丸, 出處:《瑞竹堂方》卷二。 組成:茴香(鹽炒香,去鹽不用)、新蠶沙(曬乾)各等分。 主治:小腸疝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