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枝散

三枝散

SAN ZH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8%
胃經 15%
心經 15%
脾經 7%
腎經 7%
肺經 7%
膀胱經 7%
肝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枝散中包含槐枝,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槐枝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槐枝能清熱涼血,止血止痛。
  2. 收斂止瀉:槐枝亦有收斂止瀉之功,可用於治療因腸熱、濕熱所致的泄瀉。三枝散中,槐枝與其他藥物配合,可起到清熱解毒、收斂止瀉的作用。

總而言之,槐枝在三枝散中起到清熱涼血、收斂止瀉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可有效治療相關疾病。

三枝散中包含柳枝,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柳枝性寒,味苦,歸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止痛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多種熱毒、溼熱病症。

三枝散本身爲治療溼熱蘊結、毒邪內陷所致的皮膚病方劑,而柳枝的清熱解毒、利濕消腫功效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的溼熱毒邪,從而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此外,柳枝還有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皮膚病引起的瘙癢和疼痛也有緩解作用。

三枝散方劑中加入桑枝,主要是取其 疏風散寒、通經活絡 的功效。

桑枝性味苦寒,入肝經,具有 祛風止痛、通絡消腫 的作用。其疏風散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同時,桑枝也能通經活絡,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局部循環,進一步緩解疼痛和腫脹。

因此,在三枝散中加入桑枝,可以更好地發揮方劑 疏風散寒、通經活絡 的功效,治療相關疾病。

三枝散中包含蠶砂,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蠶砂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三枝散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水腫脹滿等症狀,蠶砂可助其利水消腫,減輕患者痛苦。
  2. 清熱解毒: 蠶砂兼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解濕熱,並解毒散結。三枝散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伍,如黃柏、知母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之效,更有效地治療濕熱病症。

三枝散中加入大青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能有效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丹毒、癰腫等。
  2. 引藥入血,增強療效:大青鹽味鹹,入腎經,具有引藥入血的作用,能促進藥物更快地吸收和發揮藥效,進而增強三枝散治療熱毒疾病的效果。

此外,大青鹽還可與三枝散中其他藥材相配伍,起到協同作用,進一步提升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枝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聖濟總錄》,主治「腎虛齒痛」。中醫理論中,「齒為骨之餘」,而「腎主骨」,故牙齒鬆動、疼痛可與腎氣不足或虛火上炎相關。此方以外用揩齒(刷牙或塗抹)方式,透過局部清熱、固齒、止痛,改善因腎虛導致的牙齒問題。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分析

  • 槐枝、柳枝、桑枝(各7兩)

    • 槐枝性涼,清肝膽火,傳統用於牙齦腫痛;柳枝(楊柳科)苦寒,能祛風濕、消腫止痛;桑枝祛風濕、通絡,三者協同清熱祛風,緩解牙齦炎性疼痛。
    • 炮製關鍵:三枝「焙乾」後炭化(燒令通赤),轉為炭藥,增強吸附污垢、止血收斂之效,類似現代活性炭清潔作用。
  • 麻籶(7兩,即麻桿中心)

    • 麻籶為麻類植物的莖芯,燃燒後輕揚上浮,古人認為能引藥上行至口腔;其炭化後亦有吸濕、消腫作用,輔助清潔牙縫。
  • 晚蠶砂(5兩)

    • 蠶砂祛風除濕、和胃化濁,其顆粒質地可能具輕微研磨作用,助清除牙垢,且性溫可緩和諸枝寒性,避免過度刺激。
  • 青鹽(3兩半)

    • 青鹽(戎鹽)為礦物鹽,涼血解毒、軟堅散結,直接作用於牙齦可消炎抑菌;其鹹味入腎,符合「腎虛」治則,亦能潔齒固牙。

2. 炮製與用法原理

  • 炭化過程:藥物密閉煅燒(鹽泥固濟),使有機成分轉為無機炭質,降低刺激性,增強吸附力,適合外用。
  • 配伍邏輯
    • 清熱+固腎:槐、柳、桑枝清熱,青鹽引藥入腎,標本兼顧。
    • 物理作用:炭末與蠶砂顆粒可機械性清潔牙面,青鹽增加殺菌效果。

3. 治療方向推論

此方針對「腎虛齒痛」中的 虛火夾濕熱證,可能見於:

  • 牙齦腫痛伴輕微出血(熱證),但病程較長(虛證);
  • 牙齒鬆動因腎虛,而局部兼有污垢堆積(濕濁)。
    外用直接作用病所,避免內服藥物對腎虛體的負擔。

三、總結

三枝散以「清熱潔齒、局部固腎」為核心,結合炭藥吸附與礦物鹽消炎,體現中醫外治法「簡便驗廉」特色,其原理與現代牙粉清潔、抑菌思路部分吻合,而青鹽入腎的理論則反映傳統「五臟—體表」的整體觀。

傳統服藥法


槐枝7兩,柳枝7兩,桑枝7兩(焙乾),麻籶7兩(將1枚取中心者),晚蠶砂5兩,青鹽3兩半。
上藥除蠶砂、青鹽外,銼如麻豆大。鹽泥固濟一罐子,曬乾後,入諸藥在內,敞口,於地坑子內,四面炭簇,燒令通赤,時用柳枝攪撥轉,燒令均勻,煙盡去炭火,用濕紙三五重蓋罐口,候冷出藥,研為散,瓷盒盛。
每日揩齒,日久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腎虛齒痛。但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腸胃不適。

相關疾病


慢性腎衰竭牙齒痛面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三枝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槐枝7兩,柳枝7兩,桑枝7兩(焙乾),麻(米凡)7兩(將1枚取中心者),晚蠶砂5兩,青鹽3兩半。 主治:腎虛齒痛。

三枝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七十一引《神巧萬全方》。 組成: 三枝散(《醫方類聚》卷七十一引《神巧萬全方》。)出處:《醫方類聚》卷七十一引《神巧萬全方》。組成:槐枝、柳枝、桑枝各銼寸長。主治:牢牙,去疳氣。 。 主治:牢牙,去疳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