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枝湯

槐枝湯

HUAI Z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胃經 15%
心經 15%
肺經 8%
腎經 8%
三焦經 4%
脾經 4%
小腸經 4%
大腸經 4%
膀胱經 4%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三焦經
脾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槐枝湯中含有槐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槐枝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血熱妄行導致的出血症狀,如腸風下血、痔瘡出血、鼻衄等,槐枝能有效清熱涼血,止血止痛。
  2. 疏風止痛: 槐枝亦可疏散風熱,止痛消腫。對於風熱上攻頭面,引起頭痛、目赤、咽痛等症,槐枝能清熱解毒,疏風止痛。

綜上,槐枝在槐枝湯中發揮着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以及疏風止痛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槐枝湯中加入柳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柳枝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與槐枝的涼血止血、清熱利濕功效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治療因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目赤腫痛等症狀。
  2.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柳枝的清熱解毒作用,能促進槐枝的涼血止血、清熱利濕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例如,在治療濕熱瘡瘍時,柳枝的清熱解毒能消散局部炎症,而槐枝的涼血止血則能促進傷口癒合。

槐枝湯中加入大青鹽,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大青鹽為大青葉的鹽鹵浸出物,其性寒涼,味苦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槐枝湯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例如鼻衄、咯血、吐血、便血等。大青鹽在其中發揮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作用,輔助槐枝等藥物達到治療效果。

槐枝湯中加入芒硝,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功效。槐枝湯中加入芒硝,有助於清瀉腸胃熱邪,緩解便祕,促進排泄,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2. 引藥下行:芒硝質地潤滑,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槐枝湯中加入芒硝,可以將其他藥材的藥力引導至下焦,加強其瀉熱通便的效果,並促進藥力深入病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槐枝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眼風赤碜澀,生赤脈,及膜熱淚出不止」,即由風熱上攻或肝火熾盛導致的眼部症狀,包括:

  1. 風赤碜澀:眼瞼黏膜及結膜充血發紅(赤),伴有砂礫摩擦異物感(碜澀),多因外感風熱或內生肝火。
  2. 生赤脈:球結膜或瞼結膜血管增生擴張(現代可見於結膜炎或角膜炎)。
  3. 膜熱淚出不止:眼部分泌物黏稠如膜(熱淚化濁),淚液分泌過多且質熱,屬風熱挾濕之證。

綜合而言,此方針對「風熱挾濕」壅滯眼目之病機,以清熱涼血、祛風燥濕為主要治則。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槐枝(君藥)

    • 性味苦寒,歸肝、大腸經。
    • 傳統功效:涼血止血、清肝瀉火,尤善治「目赤」。《本草綱目》載其「煎湯洗五痔,消毒腫,燙火傷」;其清熱力集中於血分,可抑制絡脈擴張(赤脈)。
  2. 柳枝(臣藥)

    • 性味苦寒,歸胃、肝經。
    • 傳統功效:祛風利濕、消腫止痛。《本草拾遺》言其「主治痰熱淋疾,風腫瘙癢」。
    • 與槐枝協同增強清熱祛風之效,針對「風赤」及淚液分泌異常。
  3. 青鹽、生樸消(佐藥)

    • 青鹽(湖鹽):咸寒,清熱涼血,《日華子本草》載其「明目,止風淚邪氣」。
    • 生樸消:苦寒,瀉熱軟堅,外用可清局部火毒。二者增強消炎退赤效果。
  4. 青錢、醋淡漿水(使藥)

    • 青錢(銅錢):古方中銅器煎藥常見,可能藉銅離子收斂黏膜(如《外科正宗》用銅綠治爛弦風眼)。
    • 醋淡漿水:酸性收斂,助緩解分泌物過多;「漿水」或含發酵成分,可輔助防腐抑菌。

煎法與外用機制的科學推測

  1. 慢火煎煮:保持微沸(魚眼泡),避免高溫破壞藥物有效成分(如槐枝中的黃酮苷類)。
  2. 槐柳枝攪拌:持續更新枝條,可能促進藥液中酚酸類物質釋放(如柳枝含水楊苷),並藉枝條纖維吸附雜質。
  3. 色變綠苔為度:可能反映藥液氧化或銅離子與植物成分反應(如銅-多酚絡合物),形成具消炎作用的複合物。
  4. 外用洗眼:直接作用於眼部黏膜,利用藥物清熱收斂特性,減少充血與分泌物。

整體治療原理

  • 清熱涼血:槐枝、樸消抑制血管充血(赤脈)。
  • 祛風燥濕:柳枝、青鹽改善風邪挾濕之淚出、碜澀。
  • 抑菌收斂:銅器、醋酸環境可能抑制細菌過度繁殖(古時無菌概念,但實證有效)。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思維,將內服清肝方劑(如槐花散)轉化為外用法,直接作用病所。

傳統服藥法


槐枝1大握,柳枝(青嫩如小指大)1大握(長3寸,切),青錢30文,青鹽半分,生樸消1分,醋淡得所漿水3升。
上於銅器中,以慢火煎,不得令火急,常微沸如魚眼,又別以槐柳枝如箸長10數莖,以線纏,用攪藥兩頭俱便看色變,復換新者,待漿水色如綠苔,減半,即澄濾,於瓷器中盛。
候微溫洗眼,不限時節用之。
避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明目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槐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九。 組成:槐枝5握(銼),升麻1兩,莽草1兩,胡桐淚1兩。 主治:牙齒疼痛。

槐枝湯,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槐枝1大握,柳枝(青嫩如小指大)1大握(長3寸,切),青錢30文,青鹽半分,生朴消1分,醋淡得所漿水3升。 主治:眼風赤磣澀,生赤脈,及膜熱淚出不止。

槐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槐枝(碎銼)2兩,秦皮(銼)半兩,黃連(去須)半兩,蕤仁(去皮)半兩,馬牙消半兩,黃柏(去粗皮,銼)半兩,山梔子(去皮)半兩,古字錢14文,食鹽1分,淡竹葉1握(細切)。 主治:暴赤目昏痛,淚出隱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