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枝膏

槐枝膏

HUAI ZH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60%
胃經 20%
心經 20%
肝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槐枝膏中加入槐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槐枝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血瘀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便血等,槐枝能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症狀。
  2. 收斂止瀉:槐枝亦有收斂止瀉的作用,適用於腸胃熱盛、瀉痢不止的情況。其清熱解毒之性,可抑制腸道炎症,而收斂作用則能減少腸道水分分泌,改善腹瀉症狀。

槐枝膏方劑中加入柳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柳枝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槐枝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亦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力,適用於熱毒蘊結所致的癰腫瘡瘍、跌打損傷等症。

2.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柳枝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消腫止痛。槐枝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與柳枝配合使用,可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炎症反應。

槐枝膏中加入桑枝,是基於兩者皆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且藥性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更佳的療效。

槐枝性涼,善於清熱解毒,尤其針對濕熱所致的瘡瘍腫毒、痔瘡出血等症狀有效;桑枝則性平,清熱涼血之力較弱,但能疏風通絡,活血止痛,對於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關節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效果。

槐枝膏中加入桑枝,不僅增強了清熱解毒之效,更兼顧了疏風通絡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治療範圍更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槐枝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風熱上攻,牙齒腫痛」,對應中醫理論中風熱邪氣侵襲頭面、鬱滯牙齦的病理狀態。風熱為陽邪,其性上行,易攻頭目齒齦,導致局部氣血壅滯,表現為牙齦紅腫熱痛,甚則化膿。槐枝膏外用擦塗,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核心,屬局部針對性療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槐枝

    • 性味苦涼,歸肝、大腸經。
    • 傳統用於清熱涼血、祛風止痛,尤擅治頭面風熱毒瘡。其枝條質地輕揚,符合「上焦如羽」的用藥原則,引藥上行至牙齦病所。
  2. 臣藥:黃連、黃柏

    • 二者皆為苦寒之品,黃連清心胃火,黃柏瀉下焦濕熱,合而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 現代藥理證實含小檗鹼等成分,具抗炎、抑菌作用,可抑制牙齦炎症反應。
  3. 佐藥:巴豆

    • 性味辛熱有大毒,傳統外用能「破積排膿」。本方取其局部刺激之性,助他藥穿透腫脹組織,促進邪毒外泄,屬「以熱引熱」之反佐配伍。
  4. 使藥與基質:麻油、黃蠟、膩粉

    • 麻油潤膚兼緩和諸藥峻烈之性;黃蠟成膏定型,延長藥效停留;膩粉(輕粉)為汞化合物,古代用於殺蟲攻毒,增強抑菌效果。

配伍特點

  • 寒熱並用:以苦寒清熱為主,佐巴豆辛熱開泄,既制約寒涼凝滯之弊,又增透邪之效。
  • 毒藥輕投:巴豆、膩粉雖有毒,但用量輕且外用,透過配伍減毒存效。
  • 油脂載藥:麻油為媒介,促進藥物滲透牙齦黏膜,直達病所。

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通過清熱解毒、局部消炎、排膿消腫三重機制,直接作用於風熱壅滯的牙齦組織。藥性偏峻,適於實熱證(紅腫熱痛明顯者),不適用於虛火或陰寒所致牙痛。其設計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思想,將內服清熱方劑的思路轉化為外用膏劑,避免苦寒傷胃之弊。

傳統服藥法


槐枝2兩,黃連(去須)2兩,黃柏2兩,巴豆半兩(去殼)。
上用好麻油1斤,入諸藥炸令黃色,綿子濾去滓,次入黃蠟4兩,熬作膏子,取出,更入膩粉半兩,攪勻。
擦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槐枝膏, 出處:《瘍醫大全》卷七。 組成:槐枝(取2-3寸長)360段。 主治:瘡癤。

槐枝膏,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組成:槐枝2兩,黃連(去須)2兩,黃柏2兩,巴豆半兩(去殼)。 主治:疥瘡瘙癢。

槐枝膏, 出處:《雞峰》卷二十一。 組成:槐枝半斤(半寸銼),柳枝半斤(半寸銼),桑枝半斤(半寸銼)。 主治:風熱上攻,牙齒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