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碧油五枝膏中加入柳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柳枝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瘡瘍腫痛、皮膚紅腫等症狀,柳枝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輔助其他藥物治療。
- 疏散風熱,止癢止痛:柳枝亦能疏散風熱,止癢止痛。對於因風熱所致的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柳枝可起到疏散風熱、止癢止痛的作用,緩解患者的痛苦。
因此,碧油五枝膏中加入柳枝,不僅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還能疏散風熱,止癢止痛,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碧油五枝膏中包含桑枝,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疏風散熱,清熱解毒:桑枝性味苦寒,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效。其能散髮表之風熱,並清解內熱,對於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
- 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桑枝還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總而言之,桑枝在碧油五枝膏中扮演著疏風散熱、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角色,有助於治療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碧油五枝膏中加入槐枝,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槐枝性涼,入肝經,能清熱解毒,尤其對於濕熱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此外,槐枝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便血等,亦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因此,碧油五枝膏中加入槐枝,可有效增強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治療濕熱瘡瘍、血熱出血等症狀起到更好的效果。
碧油五枝膏中添加皁莢,主要基於其 消腫止痛 和 活血化瘀 的功效。
皁莢味苦性寒,具有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因外傷或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腫脹。此外,皁莢還有 活血化瘀 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在碧油五枝膏中,皁莢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外傷、跌打損傷、骨折等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碧油五枝膏」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瘰疬發毒,膿血瘀肉」。古籍中記載瘰疬多指頸部淋巴結結核或慢性腫大發炎症狀,特徵是局部腫塊、疼痛化膿。「膿血瘀肉」則指出此病症已發展至化膿階段,伴隨局部組織壞死、膿血積聚的病變。
方名中的「碧油」指以麻油為基質製成的膏劑顏色,「五枝」明確指出本方由五種植物枝條組成。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方劑組成
桃枝(Prunus persica)
- 性味:苦、平
- 傳統功效:活血通絡、消腫解毒
- 現代理解:含揮發油及酚類化合物,具抗菌抗炎作用
柳枝(Salix babylonica)
- 性味:苦、涼
- 傳統功效:祛風除濕、消腫止痛
- 現代理解:含水楊苷(salicin),為天然的止痛抗炎成分
桑枝(Morus alba)
- 性味:微苦、平
- 傳統功效:祛風濕、利關節
- 現代理解:含桑色素等黃酮類,具抗炎、促進血液循環作用
槐枝(Sophora japonica)
- 性味:苦、涼
- 傳統功效: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 現代理解:含蘆丁等成分,可增強微血管張力
皂角枝(Gleditsia sinensis)
- 性味:辛、溫、有小毒
- 傳統功效:祛痰開竅、消腫排膿
- 現代理解:含皂苷類,具強力表面活性,可促進膿液排出
麻油
- 傳統應用:作為膏劑基礎,具潤膚生肌效果
- 現代理解:含不飽和脂肪酸及維生素E,利於皮膚修復
組成原理推理
此方組合遵循「五法同用」的治療思路:
- 活血通絡(桃枝、桑枝)改善局部循環
- 消腫止痛(柳枝、桑枝)緩解症狀
- 清熱解毒(槐枝、柳枝)抗感染
- 排膿祛腐(皂角枝)促膿液排出
- 斂瘡生肌(麻油)促進組織修復
可能作用機制
- 抗炎抑菌:五種枝條均含有不同抗菌成分,形成廣譜抗菌效果
- 改善微循環:通過活血作用促進病灶部位藥物吸收與代謝
- 排膿作用:皂角枝的皂苷成分降低膿液粘稠度,易於排出
- 局部保護:油膏劑型形成保護膜,防止二次感染
方劑特點
此方體現中醫「以枝達枝」的用藥思想,利用植物枝條的通達之性來治療體表淋巴系統病變。五枝協同作用,既能祛除病邪,又不傷正氣,適合慢性瘡瘍之證。油劑外用形式可直接作用患處,避免口服藥物的副作用。
傳統服藥法
桃枝1握,柳枝1握,桑枝1握,槐枝1握,皂角枝1握。
止痛。
上銼細,麻油10兩,煎至8分,淨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瘰癧發毒、膿血瘀肉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本方。
相同名稱方劑
碧油五枝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二引《鮑氏方》。 組成:桃枝1握,柳枝1握,桑枝1握,槐枝1握,皂角枝1握。 主治:止痛。主治:瘰癧發毒,膿血瘀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