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消膏

NEI XIAO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6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大腸經 22%
腎經 10%
肝經 10%
心經 5%
三焦經 5%
胃經 5%
脾經 5%
小腸經 5%
膀胱經 5%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三焦經
胃經
脾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內消膏中含有皁莢,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消腫止痛: 皁莢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性味苦寒,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內消膏常用於治療腫瘤、瘡瘍、跌打損傷等疾病,皁莢的加入可有效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2. 活血化瘀: 皁莢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加速傷口修復。對於內消膏治療的某些病症,如瘀血腫痛、筋骨損傷等,皁莢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

總之,皁莢在內消膏中的加入,可以發揮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提高療效。

內消膏中加入大青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內消膏主要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而大青鹽可以有效清除熱毒,促進傷口癒合。
  2. 引藥入裏:大青鹽味鹹,性寒,入腎經,具有引藥入裏之功效。內消膏中其他藥材可能難以到達病竈深處,而大青鹽可以作為引導藥,將其他藥效導入病竈,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總之,大青鹽在內消膏方劑中起著清熱解毒、引藥入裏的作用,有助於提高療效。

內消膏方劑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引藥下行: 芒硝味苦鹹寒,性滑而下,能引藥下行,將藥力引導至下焦,以達到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的效果。內消膏常用於治療下焦溼熱、瘀血阻滯所致的肛腸疾病,芒硝的引導作用能使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病竈。
  2. 軟堅散結: 芒硝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能化解積聚於肛門周圍的瘀血腫塊,減輕局部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芒硝在內消膏方劑中,扮演著引藥下行、軟堅散結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治療肛腸疾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內消膏]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皁莢: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 大青鹽:消炎止痛,防腐消毒
  • 芒硝:潤燥軟堅,清熱涼血

古籍主治記載與分析

《聖濟總錄》

  • 主治:風熱毒氣結瘰癧、風毒氣毒不順,結聚成癧。
  • 分析:該書提及的「內消羌活散」與「內消膏」皆用於治療瘰癧,瘰癧多由風熱毒邪或痰火凝結而成,「內消羌活散」中羌活祛風解表,白殭蠶化痰散結;「內消膏」則以蝟皮化痰軟堅,清熱解毒。二方合參,可知宋代醫家認為瘰癧的形成與風熱、痰濁有關,治療上注重疏風清熱、化痰散結。

《太平聖惠方》

  • 主治:熱毒腫、毒腫痛不可忍。
  • 分析:「內消膏」中皁莢清熱解毒,青鹽消炎止痛,硝石清熱消腫,三藥合用,可清解熱毒,消腫止痛。此方明確指出「內消膏」外用可治療熱毒壅盛導致的腫痛。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主治:癰疽發背,諸赤腫毒、癰疽發,大便不通、瘡口久不合者。
  • 分析:該書指出「乳香內消膏」可用於治療癰疽發背、赤腫毒等,並可與多種方劑配合使用。「乳香內消膏」可能是在「內消膏」的基礎上加味而成,乳香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加強了原方的消腫作用。此外,該書還提及「內消膏」可貼用於「瘡口久不合者」,提示其可能具有促進瘡口癒合的作用。

《雜病源流犀燭》

  • 主治:頸項瘡瘍(對口瘡、百脈疽、夭疽、夾疽、猛疽、頸癰、痰核、瘰癧、馬刀、癭瘤)。
  • 分析:該書詳細論述了頸項部多種瘡瘍的病因病機、症狀及治法,並多次提到「內消膏」、「內消」等詞,表明「內消膏」是治療頸項瘡瘍的常用方。書中將頸項瘡瘍分為多種類型,病因涉及風熱、痰濁、氣滯、血瘀、肝火等多種因素,治療上則根據不同病機,採用疏風、清熱、化痰、散結、活血、補益等法。其中「內消膏」多與琥珀膏同用,琥珀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可增強活血化瘀、消腫散結之效。

《証治準繩‧瘍醫》

  • 主治:瘰癧初起,憎寒壯熱,咽項強痛,腫結不消。
  • 分析:該書明確指出「內消膏」可與「琥珀膏」同用於治療瘰癧初起,並與「羌活連翹湯」、「消癧丸」等內服方劑配合使用。瘰癧初起多伴有表證,「羌活連翹湯」可疏風清熱解表,「消癧丸」則可化痰散結,「內消膏」外用可直達病所,消腫散結。

《雞鳴錄》

  • 主治:陽分腫毒初起、陰分疽毒初起(對口發背,瘰癧乳癬便毒之不紅腫焮熱者)。
  • 分析:該書記載了「陽毒內消膏」和「陰毒內消膏」兩個方劑,分別用於治療陽證和陰證的腫毒。「陽毒內消膏」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藥物為主,「陰毒內消膏」則以溫陽散寒、活血化瘀藥物為主,二者均為外用膏劑。這表明「內消膏」的應用已不侷限於原方,後世醫家根據其消腫散結的功效,結合不同的病證,創制了不同的「內消膏」類方。

《類證普濟本事方續集》與《濟陽綱目》

  • 主治:鼻痔。
  • 分析:二書均記載了一個治療鼻痔的方劑,其中用到「內消膏藥溶開」後加入它藥製成丸劑,納入鼻中。此處的「內消膏藥」可能指的是具有消腫散結作用的膏藥,而非專指「內消膏」原方。這表明「內消」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醫家會根據病情需要,靈活運用具有消腫散結作用的藥物或方劑。

《沈氏尊生書》

  • 主治:瘰癧
  • 分析:瘰癧以稜針刺破出血,並放蟾酥於針處,再用琥珀膏及內消膏貼之,加強活血散瘀、消腫散結

總結

綜合以上古籍記載,可以發現「內消膏」及其類方主要用於治療癰疽、瘰癧、熱毒腫痛等病證,尤其擅長治療頸項部的瘡瘍。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活血化瘀、消腫散結

從「內消膏」的應用及發展可以看出,中醫對於「消法」的重視。「消法」是中醫八法之一,指用具有消散、消除作用的方藥,以達到消散病邪、消除積聚的目的。「內消膏」及其類方正是「消法」在外科領域的具體應用。

傳統服藥法


肥皂莢2挺(以好酒1中盞浸,挼取汁),青鹽1分,消石1分。
上藥相和,熬成膏。
塗於腫上,每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內消膏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內消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組成:蝟皮(生,銼)1枚。 主治:風毒、氣毒不順,結聚成癧,或破或不破者。

內消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四。 組成:肥皂莢2挺(以好酒1中盞浸,挼取汁),青鹽1分,消石1分。 主治:熱毒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