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萃丹

拔萃丹

BA CUI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40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腎經 14%
肺經 14%
心經 9%
膀胱經 9%
脾經 9%
大腸經 9%
三焦經 4%
胃經 4%
小腸經 4%
肝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脾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胃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拔萃丹]的組成中包含[水銀],因為水銀具有強效的燥濕化痰和排毒作用。水銀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濕氣和痰濁,對於改善由濕痰引起的症狀有顯著效果。在[拔萃丹]中,水銀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燥濕化痰和排毒效果,幫助改善健康狀況。

拔萃丹方劑中含有芒硝,其原因主要為以下兩點:

  1. 瀉熱通便: 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作用。拔萃丹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腸胃實熱,導致便祕、腹痛等症狀。芒硝可清熱瀉火,通利腸道,緩解便祕,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2. 引藥下行: 芒硝味鹹,性寒,可引藥下行,使其藥力直達病竈。拔萃丹中其他藥物,例如黃連、黃柏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需配合芒硝引導藥力下行,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藥效,治療腸胃實熱等疾病。

拔萃丹方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經,具有燥濕止癢之效。拔萃丹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白礬的加入有助於去除濕氣,止癢止痛,改善皮膚症狀。
  2. 收斂生肌:白礬具有收斂作用,可促進皮膚組織癒合,加速傷口修復。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所引起的皮膚破損、潰瘍等,白礬能起到收斂生肌的作用,促進病竈恢復。

總體而言,白礬在拔萃丹中發揮著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皮膚病的效果。

拔萃丹方劑中包含大青鹽,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拔萃丹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瘀証,大青鹽可清熱解毒,散瘀止血,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2. 引藥入血:大青鹽具有引藥入血的作用,可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藥效。拔萃丹中多用活血化瘀藥物,大青鹽可以引導這些藥物入血,更好地達到活血化瘀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拔萃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拔萃丹為外科常用丹劑,傳統主治瘡瘍潰後膿腐未盡瘡口難斂,或伴瘻管形成之證,亦能外治頑癬疥瘡。其功效核心在於「提膿生肌,化管」,即通過拔毒化腐,促進瘡口膿液排出,清除壞死組織,进而生新肉、斂瘡口;對於皮膚癬疥,則以燥濕殺蟲、解毒止癢為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生鉛(金屬鉛):性寒質重,能墜痰鎮驚,外用可拔毒斂瘡,傳統認為其能「束瘡根」,防止毒邪擴散。
  • 水銀:殺蟲攻毒,與鉛合煉可增强腐蝕膿腐之效,為化管去腐之關鍵。
  • 火消(硝石):味辛咸性溫,能破堅散結,助藥性穿透瘡瘍深部,促膿液外泄。
  • 白礬:燥濕收斂,解毒殺蟲,既可固表防毒內陷,又能抑制瘡面腐穢。
  • 青鹽:涼血解毒,協同他藥增強滲透,兼緩和火硝、水銀之烈性。

2. 煉製工藝與增效關鍵

全方以「升丹法」煉製,水銀與鉛在高溫下生成汞齊(鉛汞合金),火消、白礬助其昇華成丹。此過程使藥物毒性降低,而提膿化腐之力更集中。升丹後藥性辛烈,加冰片引藥透達,並緩和局部刺激,使拔毒而不傷新肉。

3. 作用機理推論

  • 化腐階段:水銀、鉛之腐蝕性,直接分解壞死組織與瘻管;硝石、白礬燥濕滲透,破壞膿液黏滯結構,使腐敗物易於排出。
  • 生肌階段:青鹽與升丹後殘留礦物成分,形成微環境收斀瘡面,刺激肉芽生長。
  • 癬疥治療:鉛汞殺蟲,礬鹽抑菌,冰片止癢,共奏清熱燥濕之效。

4. 方劑特點

此方以礦物藥為主,攻邪力強,體現「腐去則新生」之外科思路,適用於實證瘡毒,尤其瘡口深陷、膿稠頑固者。然其性燥烈,需精準外用,避免過度損傷正氣。


綜論

拔萃丹之設計,反映古代外科「以毒攻毒」與「煅煉增效」的智慧,通過礦物升華提純,集中藥力於提膿化管,符合「祛腐生新」的瘡瘍治療大法。

傳統服藥法


生鉛1兩,水銀1兩,火消1兩,白礬1兩,青鹽1兩。
提膿生肌,化管。
同研至水銀星不見為度,入陽城罐 內,鐵盞蓋定,以鐵梁鐵線扎緊,鹽泥固濟,先文後武火,升三炷香,冷定開看,盞內升 藥刮下,研細,加冰片乳勻收貯,火候俱同 紅升丹法則。凡升藥罐底藥渣鏟下,研細。
搽癬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含有水銀,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不可過量。
  2. 本方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適用於瘡瘍、癬疥等症。但若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症狀,則不宜使用本方。
  3.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水銀中毒。

相關疾病


疥癬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拔萃丹, 出處:《瘍醫大全》卷七。 組成:生鉛1兩,水銀1兩,火消1兩,白礬1兩,青鹽1兩。 主治:提膿生肌,化管。主治:瘡瘍,癬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