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便湯

潤便湯

RUN BI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臨證醫案醫方》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7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大腸經 20%
胃經 17%
肝經 14%
肺經 10%
心經 7%
腎經 4%
三焦經 2%
小腸經 2%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潤便湯中加入瓜蔞,主要基於其潤腸通便的功效。

瓜蔞性寒味甘,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濕、潤腸通便的功效。其含有豐富的纖維素,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此外,瓜蔞還含有皁苷等成分,能刺激腸壁分泌,促進糞便軟化,達到潤腸通便的作用。

因此,在潤便湯中加入瓜蔞,可有效緩解便祕,促進排便,改善腸道功能。

潤便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對於腸燥便祕、大便乾結等症狀,芒硝能潤腸通便,使糞便軟化,易於排出。
  2. 清熱解毒:芒硝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壅滯、腸胃積熱等症。在潤便湯中,芒硝可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

潤便湯中加入蠶砂,主要基於其潤腸通便的功效。蠶砂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潤腸通便、消積化滯的作用。其富含脂肪酸和蛋白質,可潤滑腸道,促進糞便排出。同時,蠶砂還具有促進腸道蠕動的作用,有助於清除腸道積滯,改善便祕。因此,在潤便湯中加入蠶砂,有助於緩解便祕症狀,促進腸道功能正常運作。

潤便湯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其潤腸通便的功效。

皁莢味甘,性寒,歸脾、胃、大腸經。其富含皁苷,能刺激腸道蠕動,促進糞便排出,且能軟化糞便,緩解便祕。此外,皁莢還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輔助治療因熱毒壅滯而致的便祕。

因此,潤便湯中加入皁莢,可有效改善便祕,促進腸道蠕動,並起到清熱解毒的功效,是治療便祕的常用藥材。

潤便湯中加入火麻仁,主要是利用其潤腸通便的功效。火麻仁性味甘平,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滋陰潤燥的功效。其富含油脂,能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有助於排泄宿便。

此外,火麻仁還可滋陰潤燥,對於因燥熱引起的便祕也有緩解作用。因此,將火麻仁加入潤便湯,可增強其潤腸通便的效果,幫助患者緩解便祕症狀。

潤便湯中加入枳實,是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行氣消積:枳實味苦性寒,入脾、胃經,能消食積、行氣滯,對於因食積停滯導致的便祕,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
  2. 瀉下通便:枳實具有一定的瀉下作用,能潤腸通便,緩解便祕。

總而言之,潤便湯中加入枳實,是為了利用其行氣消積和瀉下通便的功效,從根源上解決便祕問題,達到潤腸通便的效果。

潤便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行氣消積: 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止瀉的功效。對於因氣滯濕阻、脾胃不和導致的便祕,厚朴可促進腸道蠕動,排除積滯,緩解便祕。

2. 溫陽散寒: 厚朴亦可溫陽散寒,對於因寒凝腸胃、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便祕,厚朴可溫暖腸胃,促進氣血運行,改善便祕症狀。

總而言之,厚朴在潤便湯中,既能行氣消積,又能溫陽散寒,可有效改善便祕症狀,提高療效。

潤便湯中加入萊菔子,主要基於其潤腸通便的功效。

萊菔子性平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消脹、潤腸通便的功效。其富含芥子油、蛋白質等成分,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排除積滯,緩解便祕。

此外,萊菔子還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促進食物消化吸收,進一步促進排便順暢。因此,在潤便湯中加入萊菔子,可以有效改善便祕,起到潤腸通便的功效。

潤便湯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血潤腸: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潤腸通便之效。對於因血虛腸燥而導致的便祕,當歸能滋養血脈,使腸道潤滑,促進排便。

2. 調和藥性:潤便湯中往往會加入一些寒涼性質的藥材,例如大黃、芒硝等,而當歸性溫,可以中和寒涼藥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同時,當歸還能促進藥效的發揮,使整體方劑更加協調,達到潤腸通便的效果。

潤便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腸道痙攣,促進排便順暢: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具有鎮痛、解痙、止瀉等功效。潤便湯常用於治療便祕,白芍可緩解腸道痙攣,使腸道蠕動加強,促進排便順暢。
  2. 滋陰養血,緩解便祕引起的燥熱: 白芍還有滋陰養血的功效,可緩解便祕引起的燥熱,防止便祕患者出現口乾舌燥、大便幹結等症狀。

因此,白芍在潤便湯中,不僅能促進排便,還能改善便祕患者的整體狀態。

潤便湯中加入柏子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腸通便: 柏子仁性味甘平,入心、脾、腎經,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它能滋養腸道,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泄宿便,緩解便祕。
  2. 寧心安神: 柏子仁還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便祕患者常伴有心煩失眠等症狀,柏子仁能滋養心神,緩解緊張焦慮,有助於改善睡眠,從而促進排便。

因此,潤便湯中加入柏子仁,不僅能有效緩解便祕,更能兼顧安神寧心,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潤便湯」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潤便湯」主治習慣性便秘,尤其針對大便燥結、便下不暢之證。此方旨在滋陰養血、理氣潤便,適用於因陰血不足、腸燥津枯或氣機不暢所導致的排便困難。其特點在於兼顧潤腸通便調理氣機,使腸道得潤之餘,氣行則便下。

組成分析及治療原理

1. 潤腸通便

  • 瓜蔞(30克):甘寒潤燥,清熱化痰,兼能滑腸通便。
  • 火麻仁(15克):富含油脂,潤腸通便,適合津枯腸燥者。
  • 柏子仁(9克):潤腸兼養心安神,適合血虛腸燥便秘。
  • 油當歸身(15克):養血潤腸,尤宜血虛便秘,兼具活血之效。
  • 元明粉(沖服,9克):軟堅瀉下,用於燥結嚴重者,但量較輕,避免過瀉傷陰。

2. 滋陰養血

  • 麥冬(9克):滋陰生津,潤肺胃之燥,間接潤腸。
  • 油白芍(9克):養血柔肝,緩解陰血不足導致的腸燥。

3. 理氣消導

  • 炒枳實(9克):破氣消積,助腸道氣機運行。
  • 川厚朴(9克):行氣除滿,化解腹脹痞悶。
  • 炒萊菔子(9克):降氣通便,兼消食導滯。

4. 祛濁通絡

  • 晚蠶沙(9克)、皂角子(9克):化濕濁,通絡導滯,助濁邪下行,改善腸道蠕動。

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此方以滋陰養血為本,針對陰虛血少、津液不足所致的腸燥便秘;同時輔以理氣通導,解決氣滯導致的排便不暢。

  • 潤下與瀉下並用:火麻仁、柏子仁、當歸等潤腸,元明粉輕瀉,避免單用瀉藥傷正。
  • 氣血同調:當歸、白芍養血,枳實、厚朴行氣,符合「氣行則津行」之理。
  • 兼顧濕濁:蠶沙、皂角子化濕通絡,適合兼有濕濁內阻者。

綜上所述,「潤便湯」是一首標本兼治的方劑,尤其適合陰血不足兼氣機不暢的習慣性便秘患者。

傳統服藥法


瓜蔞30克,元明粉9克(沖服),晚蠶沙9克,皂角子9克,火麻仁15克,麥冬9克,炒枳實9克,川厚朴9克,萊菔子9克(炒),油當歸身15克,油白芍9克,柏子仁9克。
滋陰養血,理氣潤便。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如果大便溏薄,應當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潤便湯, 出處:《臨證醫案醫方》。 組成:瓜蔞30g,元明粉9g(衝服),晚蠶沙9g,皂角子9g,火麻仁15g,麥冬9g,炒枳實9g,川厚朴9g,萊菔子9g(炒),油當歸身15g,油白芍9g,柏子仁9g。 主治:滋陰養血,理氣潤便。主治:便秘(習慣性便秘)。大便燥結,便下不暢。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