蠐螬丸

QI C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脾經 24%
心經 9%
膀胱經 9%
腎經 9%
肺經 6%
胃經 6%
膽經 6%
肝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蠐螬丸」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蠐螬丸」,主要由蠐螬、蠶砂、白僵蠶、地龍、白花蛇、烏頭、天麻等中藥材組成,具有急風、眼前突然變黑、心煩意亂、吐出泡沫狀的痰液、四肢麻痺不能舉動等功效。

中藥方劑「蠐螬丸」組成介紹

蠐螬:具有破瘀血、散結、止痛、活絡筋骨等功效,主治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瘀血腫痛等症。

蠶砂: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祛風除濕、和胃化濁等功效,主治月經不調、閉經、痛經、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症。

白僵蠶: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等功效,主治癲癇、驚風、眩暈、頭痛、目赤翳障、風濕性關節炎等症。

地龍:具有平肝息風、祛風濕、止痛、清熱瀉火等功效,主治風濕痛、痛經、跌打損傷、高熱神昏、驚癇抽搐等症。

白花蛇:具有祛風通絡、活血止痛、散瘀消腫等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蛇蟲咬傷等症。

烏頭: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喉嚨痛、風濕痹痛、中風半身不遂等症。

天麻: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主治癲癇、驚風、眩暈、頭痛、麻痺等症。

總結

中藥方劑「蠐螬丸」由蠐螬、蠶砂、白僵蠶、地龍、白花蛇、烏頭、天麻等中藥材組成,具有急風、眼前突然變黑、心煩意亂、吐出泡沫狀的痰液、四肢麻痺不能舉動等功效,在中醫臨牀中廣泛應用。

方劑組成解釋


蠐螬、蠶砂、白僵蠶、地龍、白花蛇、烏頭、天麻,均有祛風通絡、活血化瘀的功效。蠐螬、蠶砂、白僵蠶,能祛風通絡,活血化瘀。地龍、白花蛇,能祛風通絡,活血化瘀。烏頭、天麻,能祛風通絡,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祛風通絡,活血化瘀之功,可用於治療急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用量宜慎。

相關疾病


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四肢麻痺癱瘓月經稀少咳嗽身體消瘦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蠐螬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組成:蠐螬5枚(乾者),蝼蛄3枚(乾者),赤小豆1分,赤鯉魚鲊1兩,硼砂1錢,紅花木1錢。 主治:金瘡。箭鏃在骨中,遠年不出。

蠐螬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蠐螬半兩(微炒),虻蟲半兩(去翅足,微炒),水蛭半兩(炒令黃),桑螵蛸半兩(微炒),狗膽2枚(乾者),代赭半兩,川大黃1兩(銼,微炒),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産後月水不通。

蠐螬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蠐螬半兩(乾者),槐蚛糞半兩,蠶沙1兩(微炒),晚蠶蛾1分(微炒),乾地龍半兩(微炒),蛜(蟲祁)半兩(微炒),白花蛇2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烏頭半兩(去皮臍,生用),天麻1兩。 主治:急風。眼前暗黑,心躁吐涎,四肢不舉。

蠐螬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蠐螬3分(微炒),生乾地黃1兩,牡丹3分,乾漆半兩(搗碎,炒令煙出),赤芍藥3分,牛膝3分(去苗),土瓜根3分,桂心半兩,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黃芩半兩,琥珀半兩,虻蟲1分(炒微黃,去翅足),水蛭1分(炒微黃),甜葶藶3分(隔紙炒令紫色),赤茯苓1兩,海藻3分(洗去鹹味),桑根白皮3分(銼)。 主治:婦人月水久不通,或成腫滿,氣逆咳嗽,羸瘦食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