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草湯

雞草湯

JI C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6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胃經 12%
肺經 12%
脾經 12%
膀胱經 12%
大腸經 9%
腎經 9%
心經 9%
肝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雞草湯方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收斂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收斂止瀉作用。雞草湯主治脾胃虛寒所致的泄瀉,白礬可收斂腸道,減少排泄,起到止瀉止痛的效果。
  2. 燥溼止癢:白礬亦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溼疹、皮膚瘙癢等症。雞草湯中加入白礬,可增強其止癢作用,緩解因濕熱所致的皮膚不適。

雞草湯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瀉: 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脾、大腸經。其具有收斂止瀉、固澀止遺的作用,能有效抑制腸道蠕動,減少水分流失,改善腹瀉、便溏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訶子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消炎止痛,對於因熱毒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狀,亦有輔助療效。

因此,雞草湯中加入訶子,既能收斂止瀉,又能清熱解毒,有助於緩解腹瀉等症狀。

雞草湯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肝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而導致的胃脘疼痛、腹痛、腹脹等症狀,茴香能起到溫暖脾胃、緩解疼痛的作用。
  2. 促進消化,增進食慾: 茴香具有健脾消食、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對於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茴香能幫助促進消化液分泌,提高消化功能,增進食慾。

因此,雞草湯中加入茴香,可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促進消化等作用,有助於改善相關的消化系統疾病。

雞草湯中加入蓮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降火: 蓮子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清心除煩、健脾益腎的功效。雞草湯多用於治療熱病、煩躁不安、口渴、小便赤等症狀,蓮子的清熱降火作用可以協同藥物,緩解症狀,使療效更佳。

2. 補益脾腎: 雞草湯中的某些藥物可能損傷脾腎,而蓮子有健脾益腎的作用,可以起到保護脾腎,防止藥物副作用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雞草湯中加入蠶砂,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之功效。蠶砂味甘、性寒,歸膀胱經,能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雞草湯多用於治療濕熱困脾、小便不利等症狀。蠶砂與其他藥材配合,能加強利水滲濕的效果,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達到治療目的。此外,蠶砂還能清熱解毒,有助於改善濕熱導致的諸多症狀,如口苦、口渴、小便赤黃等。

「雞草湯」中加入「大青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其能瀉火解毒,清熱利濕,對於熱毒壅滯、發熱、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2. 緩解疼痛: 大青鹽能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由熱毒引起的疼痛。

因此,在「雞草湯」中加入「大青鹽」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雞草湯方劑中加入茜草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涼血止血: 茜草根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雞草湯多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症狀,茜草根可清熱涼血,並能止血消腫,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療效。
  2. 利尿通淋: 茜草根亦具利尿通淋之效,能促進尿液排泄,有利於體內毒素的排出,配合其他藥物,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症狀。

雞草湯中加入皁莢,其主要原因在於皁莢的特殊功效:

1. 清熱解毒:皁莢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雞草湯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肺熱咳嗽等症,皁莢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2. 潤腸通便:皁莢含有皁苷,具有潤腸通便作用,對於因熱毒鬱積所致的便祕有一定的療效。雞草湯中加入皁莢,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毒,緩解便祕。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雞草湯之傳統功效主治

雞草湯(或稱「雞湯草散」)首載於古代醫籍,其主治明確為「腎虛齒痛」,並具「烏髭鬢、駐顏」之效。中醫理論中,腎主骨,齒為骨之餘,腎虛則齒失所養,易致疼痛鬆動;另腎其華在髮,腎精不足則鬚髮早白、容顏衰頹。此方以固齒烏髮、滋養腎精為核心,既能緩解牙齒疼痛,兼顧美容養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分析

  • 雞腸草(藥性考:甘涼):古籍載其能「通利九竅」,或可清熱利濕,助祛口腔穢濁。
  • 旱蓮子(即墨旱蓮,補肝腎、烏鬚髮):滋陰涼血,為烏髮要藥,合茜根(活血止血)助改善鬚髮枯白。
  • 訶黎勒皮(訶子,澀腸固精):收斂固澀,協調腎氣,緩齒痛鬆動。

2. 輔佐配伍

  • 白礬、青鹽、皂莢:共奏清潔固齒之效。白礬燥濕解毒;青鹽(戎鹽)引藥入腎,堅齒明目;皂莢祛痰通竅,潔牙除垢。
  • 茴香子(小茴香):辛溫行氣,散寒止痛,或防他藥過於寒涼。
  • 晚蠶沙:祛風除濕,活絡通痹,可能緩解齒齦腫脹。
  • 麻(米凡)(疑為芝麻或胡麻):潤燥養血,輔助烏髮駐顏。

3. 製法與應用

藥物煅炭成粉外用,旨在藉「煅」法增強收澀吸附之力(如白礬、青鹽煅後更燥濕),直接作用於齒齦。晨、午、夜揩齒,乃古代「牙粉」慣用法,透過局部刺激與藥效滲透,達到:

  • 清潔防腐(白礬、皂莢)
  • 收斂止痛(訶子、青鹽)
  • 滋養腎精(旱蓮子、麻(米凡))

4.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結合「標本兼治」:

  • 治標:以礦物藥(礬、鹽)與植物藥(皂莢、蠶沙)清潔口腔、消炎止痛,緩解齒痛。
  • 治本:透過補益肝腎(旱蓮子、訶子)、涼血活血(茜根),調理腎虛根本,改善鬚髮容顏。

推論與延伸

從藥物組成觀之,本方更偏重「外治固齒」,內涵道家「駐顏」養生思想,符合宋代以降重視牙齒保健的趨勢。其將內服補腎藥(如旱蓮子)轉為外用,屬特殊用法,推測可能針對腎虛伴隨口腔濕熱者(見白礬、皂莢之設),在固齒同時兼顧美容需求。

傳統服藥法


雞腸草1兩,白礬(碎)1兩,訶黎勒皮1兩,茴香子1兩,旱蓮子1兩,晚蠶沙1兩,青鹽1兩,茜根1兩,皂莢1兩,麻(米凡)半兩。
烏髭鬢,駐顏。
上除礬並青鹽、茴香、蠶沙外,各銼長半寸,用藏瓶一枚,開口入諸藥在內,紙筋鹽泥固濟,以炭火半秤,煅盡火放冷,取出研如粉。
早晨、食後、夜臥揩三兩於牙上,頃之漱口。
本方方名,原書文瑞樓本作「雞湯草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止血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腎虛齒痛。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其他不良反應。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慢性腎衰竭牙齒痛面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雞草湯, 出處:《聖濟總錄》(人衛本)卷一二○。 組成:雞腸草1兩,白礬(碎)1兩,訶黎勒皮1兩,茴香子1兩,旱蓮子1兩,晚蠶沙1兩,青鹽1兩,茜根1兩,皂莢1兩,麻(米凡)半兩。 主治:烏髭鬢,駐顔。主治:腎虛齒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