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傳神效點眼方

仙傳神效點眼方

XIAN CHUAN SHEN XIAO DIAN YAN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異授眼科》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0.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脾經 19%
肺經 18%
胃經 12%
腎經 8%
心經 8%
膀胱經 4%
膽經 3%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仙傳神效點眼方」中加入蓮子,主要是因為其性平味甘,具有清心除煩、養心安神、補脾止瀉的功效。

蓮子入心、脾經,能滋養心脾,清熱除煩,對於眼部熱毒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同時,蓮子富含維生素B羣和抗氧化物質,能滋養眼部組織,延緩視力衰退。此外,蓮子性涼,能清熱降火,對於眼部熱症引起的乾澀、癢等症狀也有幫助。

總之,蓮子在「仙傳神效點眼方」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滋養眼部、舒緩眼部不適的功效,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仙傳神效點眼方中加入爐甘石,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功效。

爐甘石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作用,可有效抑制眼部炎症的發展,緩解紅腫熱痛等症狀。同時,爐甘石也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能促進眼部傷口癒合,減少疤痕形成,有助於恢復視力。

因此,仙傳神效點眼方中加入爐甘石,可以有效地治療眼部炎症,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效果。

仙傳神效點眼方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有二:

  1. 祛風散寒、止痛消腫: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驅散風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入侵所致的眼部疼痛、腫脹等症狀。
  2. 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 生薑可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對於因眼部瘀血所致的視力模糊、眼周青紫等症狀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生薑在中藥方劑中常被用於治療眼部疾病,其溫和的藥性,可有效改善眼部不適,達到治療目的。

仙傳神效點眼方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其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功效。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眼部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疼痛、紅腫、視力模糊等症狀,細辛能有效疏通經絡,驅散寒邪,達到止痛消腫,改善視力的目的。同時,細辛還能活血化瘀,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炎止痛。因此,細辛在仙傳神效點眼方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仙傳神效點眼方中包含荊芥,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風散熱: 荊芥味辛性溫,具有疏風散熱、解表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熱上攻導致的眼疾,如目赤腫痛、羞明流淚等,荊芥能有效清熱解毒,疏散風邪,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2. 活血通絡: 荊芥同時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能改善眼部血液循環,促進眼部組織的修復。對於因血瘀導致的眼疾,如視物模糊、眼乾澀等,荊芥能有效活血化瘀,改善眼部微循環,促進視力恢復。

因此,仙傳神效點眼方中加入荊芥,旨在發揮其疏風散熱、活血通絡的功效,改善眼部症狀,達到治療眼疾的目的。

仙傳神效點眼方中加入薄荷,主要考量其清涼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

薄荷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止癢消腫等作用。其清涼的特性,可以緩解眼部炎症所帶來的灼熱疼痛感,同時也能抑制細菌滋生,預防感染。

此外,薄荷中的揮發油能刺激眼部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眼部充血,減輕眼睛疲勞,達到清涼明目的效果。

「仙傳神效點眼方」中包含「蠶砂」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蠶砂,為家蠶的乾燥蟲蛻,性寒,味甘。其性涼燥,善於清熱解毒,可消散眼部熱毒,對於熱毒壅盛導致的目赤腫痛、眼瞼紅腫、視物模糊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蠶砂還有疏風散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風熱上攻、外邪入侵導致的眼部疼痛、視物不清等症狀。

故「仙傳神效點眼方」使用蠶砂,旨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以達到治療眼疾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仙傳神效點眼方」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針對多種目疾,分述如下:

  1. 內障類

    • 迎風冷淚、怕日羞明(畏光)、視物昏花等虛性目疾,多因肝腎不足或風邪侵襲所致。
    • 年久雲翳遮睛,嚴重者僅能辨人影(如見白衣人行走),屬翳膜深厚之證。
  2. 外障類

    • 胬肉扳睛(翼狀胬肉)、赤白翳膜(角膜混濁)、爛弦(眼瞼緣炎)等實熱或風濕性眼疾。
    • 血根扳睛(結膜充血腫脹),多因血熱瘀滯或外傷所致。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爐甘石(羊腦爐甘石)
  • 炮製特點
    • 童便浸49日後煮製,利用童便鹹寒之性降火解毒,並引藥入肝腎。
    • 分四法炮製,分別結合薑汁、辛涼藥(細辛、荊芥、薄荷)、蠶沙灰汁、童便,賦予不同藥性層次。
  • 功效推論
    • 虎液膏(薑汁製):辛溫散寒,適用於冷淚、怕風等寒性目疾。
    • 鳳鱗膏(辛涼藥製):疏風清熱,針對風熱上攻之羞明、赤翳。
    • 青龍膏(蠶沙灰製):蠶沙祛風濕、化濁,適用於濕熱爛弦或胬肉。
    • 羊腦玉(童便製):滋陰降火,對內障昏花、雲翳久伏者有效。
(2) 配合冰片
  • 冰片性涼,開竅散鬱、退翳明目,增強藥力穿透眼表屏障,引諸藥直達病所。
(3) 分證配伍邏輯
  • 內障虛證:以虎液膏(溫散)為主,佐羊腦玉(滋陰)、鳳鱗膏(疏風),平衡虛寒與風邪。
  • 外障實熱:重用青龍膏(祛濕熱)、羊腦玉(降火),輔以虎液膏緩和涼藥之峻。

三、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爐甘石為核心,通過四法炮製形成「一藥多效」體系,涵蓋溫散、清熱、祛濕、滋陰等作用,配合冰片通竅:

  1. 退翳障:爐甘石本身明目退翳,蠶沙灰與童便製後增強消磨雲翳之力。
  2. 調寒熱:薑汁與辛涼藥的對比運用,適應目疾寒熱錯雜之性。
  3. 標本兼治:外障以清熱祛濕治標,內障以滋養肝腎固本,體現「分證投藥」的精細辨證思維。

此方結構嚴謹,通過炮製分化藥性,堪稱古代眼科外治方的代表之作。

傳統服藥法


上好羊腦爐甘石8兩(打如蓮子大,1分重為則,用新銅罐盛入童便,浸49日,濾去宿童便,再入新童便,煮1炷香,咬咸酸味不必再煮,又不可煮老,研為細末,用缸片1大塊,將藥放在上,用硬炭火煅1炷香久,甘石漸漸轉如松花色,細心謹慎取起,總秤勻分,作4份,作四法制之:1份用薑汁煮3次,候乾,細研篩過,名曰虎液膏,另用瓷罐盛之,不可出氣;1份用細辛、荊芥穗、薄荷各1兩,煮濃汁大半鐘,亦煮3次,如前研細篩過,名曰鳳鱗膏,另用瓷罐收貯;1份用晚蠶沙3升,炒為灰,滾水淋灰汁大半鐘,亦煮3次,候乾,研細,名曰青龍膏,另用瓷罐收貯;1份用童便再煮3次,候乾,研細,名曰羊腦玉,另用瓷罐收貯)。
以上並要銅鍋煮方佳,研極細,各將瓷罐收貯聽用。
治內障,如迎風冷淚,怕日羞明,昏花等症,用虎液6分、羊腦玉2分、鳳鱗2分、冰片1分2釐,合勻調點;治內障胬肉扳睛,赤白翳膜爛弦等症,用虎液2分,羊腦玉4分,青龍4分5釐,冰片1分,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明目、散風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其他眼部疾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白內障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小便疼痛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仙傳神效點眼方, 出處:《異授眼科》。 組成:上好羊腦爐甘石8兩(打如蓮子大,1分重爲則,用新銅罐盛入童便,浸49日,濾去宿童便,再入新童便,煮1炷香,咬鹹酸味不必再煮,又不可煮老,研爲細末,用缸片1大塊,將藥放在上,用硬炭火煅1炷香久,甘石漸漸轉如松花色,細心謹慎取起,總秤勻分,作4份,作四法制之:1份用薑汁煮3次,候乾,細研篩過,名曰虎液膏,另用瓷罐盛之,不可出氣;1份用細辛、荊芥穗、薄荷各1兩,煮濃汁大半鍾,亦煮3次,如前研細篩過,名曰鳳鱗膏,另用瓷罐收貯;1份用晚蠶沙3升,炒爲灰,滾水淋灰汁大半鍾,亦煮3次,候乾,研細,名曰青龍膏,另用瓷罐收貯;1份用童便再煮3次,候乾,研細,名曰羊腦玉,另用瓷罐收貯)。 主治:目內障,迎風冷淚,怕日羞明,昏花;胬肉扳睛,赤白翳膜爛弦;年久雲翳遮睛,不能行路,但見人影,如白衣人行,有血根扳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