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甘石

爐甘石

LU GAN SHI

  • 英文名稱:Smithsonite; Hydrozincite Calamine
  • 別名:甘石,爐眼石,羊肝石,浮水甘石,蘆甘石,盧甘石,乾石
  • 藥品來源:為碳酸鹽類礦物菱鋅礦的礦石。採收和儲藏:採得後,除去雜石、泥土。
  • 道地藥材:雲南, 四川, 廣西, 湖南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爐甘石的傳統功效


1. 斂瘡生肌

爐甘石,其「斂瘡生肌」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現代藥理研究的初步佐證。其作用機理主要在於其寒肅燥斂之性。

《玉楸藥解》指出爐甘石「秉寒肅燥斂之氣,最能收濕合瘡,退翳除爛」,說明其收斂作用能有效治療濕瘡,並促進潰瘍癒合。此觀點與《本草綱目》中「收濕除爛,生肌」的記載相符。《本草綱目》更進一步闡述其止血、消腫毒、明目、去翳退赤等功效,說明其應用範圍廣泛,不僅限於皮膚外傷。

《本草品匯精要》提及爐甘石可治療風熱赤眼及下部濕瘡,說明其對眼部及生殖器部位的濕熱症狀也有效。《本經逢原》則更具體地指出其可應用於眼皮濕爛及陰囊濕腫。這些記載都從不同角度印證了爐甘石的斂瘡生肌功效,特別是針對濕熱引起的皮膚潰瘍及炎症。

現代研究的《現代實用中藥》也指出,爐甘石可用於慢性潰瘍、下腿潰瘍等難以癒合的傷口,具有防腐生肌的功效,這與古代醫家們的臨牀經驗相一致。總體而言,爐甘石「斂瘡生肌」的功效,源於其寒涼收斂的特性,在古代醫學典籍中得到廣泛記載和驗證,並得到現代藥理研究的初步支持。 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抗菌消炎、促進組織修復等作用相關,但需注意古代醫籍多為經驗總結,現代應用需結合臨牀實際情況。

2. 收濕止癢

爐甘石,其收濕止癢的功效在多部古代醫籍中均有記載,其機理主要與其寒涼收斂的特性相關。

《玉楸藥解》指出爐甘石「秉寒肅燥斂之氣,最能收濕合瘡,退翳除爛」,說明其寒涼之性可以收斂肌膚表面的濕氣,對於濕疹、瘡瘍等導致的皮膚瘙癢,具有明顯的療效。其「收濕」作用,並非單純的物理性吸水,而是通過寒涼之氣,抑制濕邪的蘊結,從而達到止癢的目的。

《本草品匯精要》記載爐甘石可治「下部濕瘡」,《本經逢原》更明確指出其可點治「眼皮濕爛及陰囊濕腫」,這都進一步驗證了其在治療因濕邪引起的皮膚病,特別是濕瘡方面的功效。 這些記載不僅指出其對皮膚濕疹的療效,也說明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了身體多個部位的濕瘡問題。

《本草綱目》則從多個角度闡述了爐甘石的功效,包括「收濕除爛」,並且提到其可用於治療目疾,說明其收斂作用不僅限於皮膚表面,也能作用於黏膜組織。 書中也提到其「止血,消腫毒,生肌」等功效,這些功效相互協同,能有效促進皮膚病的癒合,從而緩解瘙癢症狀。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爐甘石收濕止癢功效的記載,多從其寒涼收斂的特性出發,並結合臨牀應用經驗,肯定了其在治療各種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疾病中的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或許可以進一步揭示其作用機制,但古籍的臨牀經驗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 外用

爐甘石,其外用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在收斂、消腫、生肌、明目等方面。

《玉楸藥解》指出爐甘石「秉寒肅燥斂之氣,最能收濕合瘡,退翳除爛」,強調其收斂濕瘡、促進傷口癒合的功效,並說明對於病根深重的疾患,單靠外敷效果有限。 《本草品匯精要》則著重其治療眼疾的功效,「主風熱赤眼,或癢或痛,漸生翳膜,及治下部濕瘡,調敷」,說明其適用於風熱引起的紅眼、眼翳以及下體濕疹等。

《本草綱目》則更全面地總結了爐甘石的功效:「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濕除爛」,並指出其為治療眼疾的要藥,甚至提供了一個以爐甘石為主的複方眼藥處方。此外,該書也提到爐甘石具有陽明經藥的特性。 《本經逢原》則專注於其治療眼皮濕爛及陰囊濕腫的功效。 《玉楸藥解》還提及爐甘石可用於治療痔瘡、濕疹等肛門疾患。

現代的《現代實用中藥》也肯定了爐甘石的療效,認為其可用於慢性潰瘍,特別是下肢潰瘍難以癒合者,「有防腐生肌之功」。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與現代研究都證實了爐甘石外用具有良好的收斂、消炎、生肌作用,適用於多種皮膚潰瘍、濕疹、眼科疾病等,尤其在治療慢性難癒合性潰瘍方面效果顯著。 但值得注意的是,古籍也提示,對於病症較重的患者,單純依靠爐甘石外用可能效果有限,需要配合內服藥物治療。

4. 利水消腫

爐甘石,其利水消腫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其收濕斂瘡的特性上。歷代醫家對於其功效多有記載,雖未直接點明「利水消腫」四字,但從其應用範圍及藥理作用分析,可推斷其利水消腫機制。

《本草綱目》指出爐甘石「止血,消腫毒,收濕除爛」,《本草品匯精要》則記載其可「治下部濕瘡」。這些記載表明,爐甘石能夠有效治療因濕邪導致的腫脹、瘡瘍等症狀。下部濕瘡,往往伴隨水液停滯,而爐甘石能收斂濕邪,則間接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本經逢原》更明確指出其可用於「陰囊濕腫」,此處的濕腫即為水液停滯導致的腫脹,直接印證了其利水消腫的功效。

《玉楸藥解》提到爐甘石「秉寒肅燥斂之氣,最能收濕合瘡」,其寒涼燥斂的特性,可以抑制體內水濕的過度積聚,從而達到消腫的效果。 雖然《玉楸藥解》也指出對於病重根深者,單用爐甘石效果有限,需配合其他藥物,但其收濕斂瘡的本質,仍是其利水消腫功效的基礎。 《現代實用中藥》中提及爐甘石可用於慢性潰瘍、下腿潰瘍,這類潰瘍多伴有組織液滲出和腫脹,爐甘石的防腐生肌功效,間接促使潰瘍癒合,消退腫脹。

綜上所述,雖然古代典籍未直接闡述爐甘石「利水消腫」的功效,但從其收濕斂瘡、治療濕腫等記載中,可以推斷出其利水消腫的機制,主要通過收斂濕邪,促進組織修復來達到目的。 其作用機理值得進一步現代藥理研究探討。

5. 止血

爐甘石,其止血功效雖非其主要功能,卻在多部古代醫籍中有所提及。《本草綱目》明確指出其具有「止血」功效,並與其他藥物配合,應用於眼疾治療。這與其他典籍記載的收斂、生肌、收濕除爛等功效相互呼應,間接印證了其止血作用的機理。

《玉楸藥解》雖然著重描述爐甘石收斂、燥濕的特性,適用於濕瘡、潰瘍等,但其「收濕合瘡」的功效,實際上也包含了對傷口癒合過程中的滲液控制,這正是止血的重要步驟之一。 濕瘡、潰瘍等病症往往伴隨出血或滲液,爐甘石的收斂作用能減少滲出,加速傷口癒合,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

《本草品匯精要》雖未直接提及止血,但其記載爐甘石可治「下部濕瘡」,這類疾病也常伴有出血或滲液,故其治療作用同樣暗含了止血的功效。 《本經逢原》則記載其可用於治療眼皮濕爛及陰囊濕腫,這些部位的病症也可能伴隨出血,進一步佐證爐甘石具有止血的潛力。

綜上所述,雖然古代典籍對爐甘石止血功效的描述並非非常直接和詳細,但從其收斂、生肌、收濕除爛等功效的描述中,可以推斷出爐甘石通過收斂止血、促進傷口癒合來達到間接止血的效果。 其止血作用可能更適合於滲出性出血較多的情況,而非大出血或外傷性出血。 需注意,單方使用爐甘石止血的效果有限,應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6. 止癢

爐甘石,其止癢功效主要源於其寒涼收斂的特性,古籍中多有記載。

《玉楸藥解》指出爐甘石「秉寒肅燥斂之氣,最能收濕合瘡,退翳除爛」,說明其能有效收斂皮膚濕疹、瘡瘍等引起的瘙癢,並促進傷口癒合。 這與其收濕、燥斂的特性緊密相關,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尤為有效。 然而,該書也提到,對於病症嚴重、根深蒂固者,單靠爐甘石外用效果有限,需配合內服藥物。

《本草品匯精要》記載爐甘石主治「風熱赤眼,或癢或痛」,說明其不僅能治療眼部炎症引起的瘙癢,也能用於下部濕瘡的治療。 這顯示了爐甘石的應用範圍較廣,並非僅限於某一類型的瘙癢。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闡述爐甘石的功效:「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濕除爛。」 其止血、消腫、生肌的作用,也間接說明其能緩解因皮膚損傷、炎症引起的瘙癢。 該書還提到李時珍常用爐甘石配伍其他藥物治療眼疾,說明其在治療眼部瘙癢方面的應用價值。

《本經逢原》則強調其在治療「點眼皮濕爛及陰囊濕腫」方面的效用,說明爐甘石對濕熱引起的皮膚炎症和瘙癢有較好的療效。 《現代實用中藥》中提及爐甘石用於慢性潰瘍的治療,說明其在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方面具有作用,間接也能減輕瘙癢症狀。

綜上所述,爐甘石止癢的機理在於其寒涼收斂的特性,能有效收斂濕熱,並促進傷口癒合,從而緩解瘙癢。 但其功效與病症的嚴重程度以及病因相關,重症患者仍需配合其他治療方法。

7. 化腐生肌

爐甘石,其「化腐生肌」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臨牀實踐的驗證。其作用機理,從古代醫家觀點和現代應用皆可窺見一斑。

古代醫籍中,對爐甘石功效的描述多側重於其收斂、燥濕、消腫、生肌等方面。《玉楸藥解》指出其「秉寒肅燥斂之氣,最能收濕合瘡,退翳除爛」,說明爐甘石具有收斂濕邪、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尤其對於濕邪導致的瘡瘍有明顯療效,但其也強調對於病重根深者,單用爐甘石效果有限,需配合其他內服藥物。 《本草綱目》則更全面地總結了其「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濕除爛」等功效,並指出其為治療目疾的要藥。 《本草品匯精要》則記載其可用於治療風熱赤眼及下部濕瘡。《本經逢原》則專注於其治療眼皮濕爛及陰囊濕腫的功效。《玉楸藥解》更提及其可用於治療痔痿下疳等疾病。

現代應用方面,《現代實用中藥》直接指出爐甘石用於「慢性潰瘍、下腿潰瘍之不易收口者,有防腐生肌之功」。這與古代醫籍中記載的「收濕除爛」、「生肌」等功效相呼應,體現了爐甘石在促進慢性潰瘍癒合方面的臨牀價值。 其「化腐生肌」的機制,可能與其收斂、殺菌、促進細胞再生等多方面作用相關,但具體機理仍需進一步現代醫學研究來闡明。綜上所述,爐甘石作為單方,在治療濕瘡、潰瘍等皮膚病方面,具有良好的「化腐生肌」功效,其作用在古代醫學文獻和現代臨牀應用中均得到印證。

爐甘石的古代典籍


爐甘石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外用:水飛點眼,研末撒或調敷。

爐甘石的炮製


1.爐甘石,用砂罐一盛一蓋,於炭火中煅令通赤,以童便或黃連水淬之,再煅再淬,九次,細研水飛過用。
2. 黃連菊花煅甘石:取爐甘石裝砂嘟嚕內,煅至紅透取出,趁熱傾入水盆內、待晾後撈出曬乾研粉;再用水飛法取細粉置下藥之煎湯內,搗拌均勻,曬乾即可。爐甘石1kg,用黃連、菊花各式各120g。薄荷黃連菊花蟬蛻荊芥桑葉防風煅甘石取以下藥料加水2桶,共煎過濾,將爐甘石倒入濾液中,不斷攪拌,10余天後取沈澱細粉,供藥用。每爐甘石5kg,用薄荷250g;黃連、菊花、蟬蛻、荊芥各120g,桑葉60g,防風各60g。四黃梔子煅甘石:取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梔子加水煎湯汁備用。另將爐甘石置坩堝內,入爐火中煅至紅透,取出立即倒入汁中,待汁被吸盡時出,水飛後乾燥。每爐甘石1kg;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梔子各6g。
3. 煅甘石:取淨爐甘石,打碎,置坩堝內,在無煙的爐火中煅燒至微紅,取出,立即倒入水盆中浸淬,攪拌,傾出混懸液,將石渣晾乾,再煅燒3-4次,最後將石渣棄去。取混懸液澄清,傾去清水,將濾出的細粉乾燥。黃連水拌甘石:取黃連煎湯,加入上述煅甘石細粉,拌勻並使吸盡,烘乾。(每煅甘石細粉100斤,用黃連12斤8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爐甘石注意事項:

  1. 忌內服:爐甘石內含砷化合物,內服會導致砷中毒。
  2. 不可長時間使用:長期使用爐甘石會導致皮膚變色、乾燥,甚至引發皮炎。
  3. 避免接觸眼睛:爐甘石粉末會刺激眼睛,造成紅腫發炎。
  4. 使用前應稀釋:爐甘石粉末應稀釋成糊狀再塗抹於患部,避免直接接觸皮膚。
  5. 注意過敏反應:少數人會對爐甘石過敏,若出現發紅、搔癢等不適應立即停用並諮詢醫師。
  6. 勿與強酸或強鹼同時使用:會產生化學反應,影響療效。
  7. 避光保存:爐甘石遇光會分解,應置於避光處保存。
  8. 避免使用於破損的皮膚:爐甘石會刺激受傷的皮膚,加重疼痛和發炎。
  9. 孕婦、哺乳婦女及兒童應慎用:應諮詢醫師是否適合使用。

爐甘石相關的方劑


爐甘石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結膜炎皮膚搔癢傷寒腹痛丹毒腹瀉痄腮麻疹蕁麻疹疳積消化不良吐血咳血濕疹

爐甘石含有的化學成分


碳酸鋅(Zinc Carbonate (ZnCO3)), 氧化鈣(Calcium oxide), 氧化鎂(Magnesium oxide), 氧化鐵(Iron oxide), 氧化錳(Manganese(II) oxide), 鈷(Cobalt), 銅(Copper), 鎘(Cadmium), 鉛(Lead), 鍺(Germanium), 銦(Indium), 鐵(Iron), 鋁(Aluminum), 鈣(Calcium), 鎂(Magnesium), 鈉(Sodium), 鹼式碳酸鋅(Hydrozincite [Zn₅(CO₃)₂(OH)₆]), 鉛(Lead), 鎘(Cadmium), 鎂(Magnesium), 鐵(Iron), 鋁(Aluminum)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