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石膏

甘石膏

GAN SH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三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8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脾經 19%
心經 17%
肺經 9%
膽經 9%
腎經 9%
胃經 7%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膽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甘石膏方劑中包含爐甘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爐甘石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石膏、知母等配合,能有效清熱解毒,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痱子等。
  2. 收斂生肌: 爐甘石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分泌物,防止感染。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甘草、黃芩等配合,能有效修復受損的皮膚組織,促進傷口癒合。

甘石膏方劑中含有代赭石,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降逆止嘔:代赭石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具有鎮靜安神、降逆止嘔之效。甘石膏方劑主治胃熱嘔逆,代赭石可以抑制胃氣上逆,達到止嘔的目的。
  2. 化痰止咳:代赭石具有化痰止咳之功,對於痰多咳嗽的患者,可以輔助甘石膏方劑清熱化痰,緩解咳嗽症狀。

中藥方劑[甘石膏]的組成中,包含[鉛丹],因為鉛丹具有強效的解毒和消腫作用。鉛丹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紅腫、瘡瘍等問題。其解毒功能顯著,有助於緩解由熱毒引起的健康問題。然而,鉛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避免引發副作用。使用時需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劑量,以達到最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石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甘石膏主治「眼昏花,視物不明」,此症多因肝腎不足、精血虧虛,或風熱上擾、目絡瘀滯所致。其作用機理在於清熱明目、收斩濕爛、鎮斂浮火,適用於虛實夾雜之目疾,尤其眼瞼濕爛、目赤羞明伴昏花者。


方劑組成與邏輯分析

1. 爐甘石(研)

  • 性味歸經:甘,平;歸肝、胃經。
  • 傳統功效:收濕止癢、解毒明目、退赤去翳。
  • 作用原理
    爐甘石為眼科要藥,擅長斂瘡生肌,針對目赤腫痛、濕爛多淚。其性平和,能吸附濕濁,緩解黏膜糜爛,配合他藥共奏清肝明目之效。

2. 代赭石(煅,醋淬7次)

  • 性味歸經:苦,寒;歸肝、心經。
  • 傳統功效:平肝潛陽、重鎮降逆、涼血止血。
  • 作用原理
    代赭石沉降之力強,可引上亢之肝火下行,改善目赤昏花。醋淬後增強其入肝經、散瘀滯之效,針對肝陽上擾、血熱目昏。

3. 黃丹(水飛過)

  • 性味歸經:辛,微寒;有毒;歸心、肝經。
  • 傳統功效:解毒生肌、收斩止血。
  • 作用原理
    黃丹(鉛丹)雖有毒,但水飛後質地細膩,外用可拔毒收濕,與爐甘石協同斂瘡。古方常以微量用於眼疾,取其「以毒攻毒」之性,抑制目眥濕癢腐爛。

4. 白沙蜜

  • 性味歸經:甘,平;歸肺、脾、大腸經。
  • 傳統功效:潤燥解毒、調和藥性、緩急止痛。
  • 作用原理
    蜜煉後黏滯性增,能黏附藥末成膏,延緩藥效釋放;其潤澤之性可緩和代赭石、黃丹之燥烈,保護眼目黏膜。

整體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斂濕清熱、鎮肝明目」為核心:

  • 爐甘石配代赭石:一收濕、一降火,標本兼顧,針對眼瞼濕爛與肝火上炎。
  • 黃丹佐爐甘石:強化解毒斂瘡之力,適用於慢性目疾久不癒者。
  • 白沙蜜為基質:既緩和藥性,亦使藥力持續滲透。

推論功效延伸
此方可能對風熱目赤、肝虛火旺所致視物模糊、眵多黏結有效,然須外用點眼,透過局部收斩與清熱,改善眼部氣血壅滯狀態。其中重鎮與收濕藥並用,體現「外治內病」思路,間接調節肝經上擾之病機。

(注: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未涉及現代藥理與臨床驗證。)

傳統服藥法


爐甘石(研)4兩,代赭石(煅,醋淬7次,研)4兩,黃丹4兩(水飛過),白沙蜜半斤。
上將二石研為極細末,次與黃丹和合,用銅鍋將蜜煉去白沫,更添水5-6碗,熬沸,下前藥,以文武火熬,用一碗,用銅器攪,試將藥滴水中沈下為度,方可住火,熬成,用夾紙四重濾過,用淨瓷器盛貯,密封,不要透下塵土,恐點眼時隱眼。
如眼昏花,不時點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甘石膏性寒,味苦,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痛等。因此,在使用甘石膏時,一定要遵醫囑,不要擅自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甘石膏,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爐甘石(研)4兩,代赭石(煅,醋淬7次,研)4兩,黃丹4兩(水飛過),白沙蜜半斤。 主治:眼昏花,視物不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