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爐散

紅爐散

HONG L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8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心經 23%
脾經 23%
腎經 7%
肺經 7%
大腸經 7%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紅爐散中包含爐甘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爐甘石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功效。對於濕熱蘊結、毒氣上攻所致的瘡瘍、濕疹、皮炎等症狀,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 收斂生肌,止痛消腫:爐甘石可以收斂生肌,促進傷口癒合,同時也能止痛消腫。對於外傷、燒傷、燙傷等,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因此,紅爐散中加入爐甘石,能有效治療濕熱、毒氣、外傷等引起的皮膚病,並促進傷口癒合。

紅爐散中包含血竭,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 血竭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瘀滯,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止血生肌: 血竭亦具止血生肌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外傷出血、潰瘍久不癒合等症狀有治療作用。

因此,紅爐散中加入血竭,可以發揮其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紅爐散方劑中包含「象皮」,指的是「象皮根」,而非動物象皮。

使用象皮根的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象皮根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治療由熱毒引起的各種皮膚病,如瘡瘍腫毒、濕疹、癬疥等。
  2. 活血化瘀:象皮根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因此,紅爐散中加入象皮根,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療由熱毒引起的各種皮膚病及外傷。

紅爐散中加入松香,主要原因有二:

  1. 引藥下行: 松香性燥,善於引藥下行,能將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特別適用於治療下焦濕熱症,如濕熱下注導致的陰囊濕疹、婦科炎症等。
  2. 燥濕止癢: 松香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可有效緩解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症狀。 此外,松香還有殺菌止痛的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濕熱引起的皮膚損傷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紅爐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龍骨,這是因為龍骨具有鎮靜安神、穩固神志的作用。龍骨是牡蠣或其他生物的化石,含有豐富的鈣質和微量元素,傳統上認為其能夠收斂止汗,對於治療因焦慮或緊張引起的症狀有良好的效果。

在紅爐散中加入龍骨,可以增強方劑的鎮靜效果,尤其適用於面對熱症引起的煩躁、失眠等情況。此外,龍骨還具備一定的止瀉作用,對於一些因腸胃不適引起的症狀也能有所緩解。從藥理角度來看,龍骨中含有的成分能夠調節神經系統,緩解焦慮,促進整體的身心平衡,這使得紅爐散在調理身體的同時,能夠達到穩定情緒的效果。因此,龍骨作為紅爐散的組成部分,是其治療效果的重要保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紅爐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紅爐散為外用散劑,主治「下肢潰瘍」,古稱「臁瘡」或「裙邊瘡」,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久病氣虛所致。此類潰瘍特徵為瘡面久不斂合、膿水淋漓,甚則腐肉不脫,紅爐散透過拔毒生肌、收濕斂瘡之效,促進瘡口癒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紅東丹(12克)

  • 功效:拔毒祛腐、生肌長肉。
  • 作用:為主要解毒之品,含氧化汞,能強力化腐排膿,適用於潰瘍膿腐未淨之階段,為「祛邪」關鍵藥。

2. 煅爐甘石(12克)

  • 功效:收濕斂瘡、解毒生肌。
  • 作用:煅後性平,能吸收瘡面滲液,減輕濕瘡浸淫,配合紅東丹共奏「腐去肌生」之效。

3. 血竭(12克)

  • 功效:活血定痛、斂瘡生肌。
  • 作用:改善局部血瘀,促進血行,與象皮共助新肉生長,針對久潰氣血凝滯之病機。

4. 象皮(12克)

  • 功效:斂瘡生肌、修復瘡面。
  • 作用:古法取其質韌之性,象皮富含膠質,能加速潰瘍表皮癒合,為「生肌長皮」要藥。

5. 松香(12克)

  • 功效:燥濕殺蟲、拔毒生肌。
  • 作用:外用可黏附瘡面,形成保護層,防止外邪侵襲,兼能止癢,輔助爐甘石收濕。

6. 煅龍骨(12克)

  • 功效:收濕斂瘡、固攝瘡口。
  • 作用:煅後增強吸附滲液之力,協助瘡面乾燥,避免濕毒留滯。

7. 氧化鋅(125克,基底藥)

  • 功效:現代藥用輔料,消炎收濕。
  • 作用:取代部分傳統礦物藥(如密陀僧),增強吸附與保護作用,調和諸藥成散劑。

全方配伍邏輯

  • 祛腐為先:紅東丹為君,直接清除瘡面腐敗組織。
  • 收濕為輔:煅爐甘石、煅龍骨、松香協力吸收滲液,改善濕性潰瘍環境。
  • 生肌為本:象皮、血竭活血生新,促進肉芽組織生長。
  • 中西合參:氧化鋅為現代添加,強化物理性保護,體現古人「因地制宜」之活用。

此方結構層次清晰,先祛腐、後生肌,針對下肢潰瘍「濕、腐、瘀」三大病機,體現中醫外科「煨膿長肉」之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紅東丹12克,煅爐甘石12克,血竭12克,象皮12克,松香12克,煅龍骨12克,氧化鋅125克。
上為細末,瓶貯。
瘡口清潔後,以毛筆蘸藥塗之。再貼清涼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涼血止血的作用,陰虛血少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紅爐散,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紅東丹12g,煅爐甘石12g,血竭12g,象皮12g,松香12g,煅龍骨12g,氧化鋅125g。 主治:下肢潰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