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珍珠丹方劑中包含珍珠,乃取其「安神定驚」之效。珍珠性寒,味甘鹹,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功效。
古人認為珍珠乃日月精華所凝,故有清心明目、安神定驚之功效。其入心經,可直接作用於心神,緩解心悸、失眠、驚恐等症狀。珍珠亦能清熱解毒,可輔助治療熱病煩躁、口舌生瘡等症。
因此,珍珠在珍珠丹方劑中,起到安神定驚、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整體方劑的療效。
珍珠丹方劑中包含爐甘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癢: 爐甘石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功效。珍珠丹常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瘡瘍等皮膚病,爐甘石可清熱解毒,消退炎症,緩解皮膚瘙癢。
- 收斂生肌: 爐甘石還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皮膚癒合,防止感染。珍珠丹中其他成分如珍珠、滑石等,也具有收斂生肌的效果,與爐甘石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因此,珍珠丹中加入爐甘石,不僅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癢,還能收斂生肌,有助於治療皮膚病。
珍珠丹方劑中加入琥珀,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安神定驚: 琥珀味甘鹹、性平,入心經,具有安神定驚、化痰開竅的功效。其清心安神作用,可緩解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與珍珠丹中其他藥材如珍珠、磁石等協同作用,增強鎮心安神功效。
- 化瘀止痛: 琥珀亦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珍珠丹中常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藥材,如川芎、赤芍等,琥珀的加入可加強其化瘀止痛的功效。
珍珠丹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龍骨,這是因為龍骨具有鎮靜安神的效果。龍骨來自於古代的哺乳動物骨骼,經過煅燒後使用。它主要含有鈣、磷等礦物質,對於強化骨骼有一定的效益。
在中醫理論中,龍骨被認為能夠收攝心神,調和情緒,尤其是對於因心神不寧而引起的失眠、多夢等問題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珍珠丹本身常用於治療焦慮、抑鬱及情緒失調的症狀,龍骨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整體鎮靜效果,使其在安神、平衡情緒方面更為有效。
此外,龍骨的性質偏寒,適合搭配其他藥材以達到溫和調和的療效,實現身心的平衡,從而提高珍珠丹的療效,對於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良好助益。
珍珠丹方劑中使用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收斂止血:赤石脂性寒,味澀,入肺經,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珍珠丹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症,赤石脂可收斂傷口,止血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赤石脂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珍珠丹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火毒牙痛等,赤石脂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輔助珍珠等藥材更好地發揮療效。
珍珠丹方劑中加入鐘乳石,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鐘乳石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它能有效抑制細菌、病毒的生長繁殖,並促進傷口癒合,因此常被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如咽喉腫痛、牙齦炎、皮膚感染等。
- 生津止渴:鐘乳石富含礦物質,能補充人體所需電解質,有效緩解口乾舌燥、津液不足等症狀。對於熱病、口渴、發熱等症狀,鐘乳石能起到生津止渴、降火的作用。
綜上所述,珍珠丹方劑中加入鐘乳石,是利用其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藥性,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珍珠丹是傳統中藥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心煩不安、失眠、驚悸等症狀。在其組成中,硃砂是一個重要成分,主要是因為其具有鎮靜安神的功效。硃砂的主要成分為硫化汞,具有清腦明目、安神鎮驚的作用,可以幫助緩解焦慮與緊張情緒。
此外,硃砂在古代中藥學中被認為有助於平衡陰陽,調和氣血,對心神的調理有良好的幫助。珍珠丹的藥效中,硃砂與其他成分如珍珠、龍骨等共同發揮作用,能夠加強藥方的整體效果,讓患者在服用後能感受到更佳的療效。當然,硃砂的使用需遵從劑量,以降低其潛在的毒性,確保患者的安全。總之,硃砂在珍珠丹中是關鍵成分之一,對加強安神、治療失眠等方面有重要貢獻。
珍珠丹方劑中包含血竭,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止痛生肌: 血竭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能有效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珍珠丹主治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血竭的加入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 配合珍珠,增強藥效: 珍珠具有安神定驚、清熱解毒的功效,而血竭則能活血化瘀、止痛生肌。兩者配合使用,可以相輔相成,增強藥效,更好地治療跌打損傷等症狀。
珍珠丹方劑中加入象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象皮性味甘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珍珠丹方劑多用於治療熱毒瘡瘍、腫痛等症,象皮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加速炎症消退,緩解疼痛。
2. 促進傷口癒合: 象皮還具有一定收斂生肌的作用,能夠促進傷口癒合,預防感染。珍珠丹方劑中常配合其他具有生肌功效的藥材,如黃連、黃柏等,共同發揮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加速病患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珍珠丹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珍珠丹的傳統記載主要有兩方面功效:
- 內科方面:「追蟲去積,消食逐滯,消膨脹,通便結,化痰垢,疏滯氣,推陳致新」─主要用於治療飲食積滯、蟲積腹痛、痰濕內阻、氣滯便秘等實證。
- 外科方面:《一盤珠》記載其主治「外症瘡瘍潰爛,不生肌肉」─推測其機理為通過通腑瀉濁、排除體內積滯毒素,促進瘡瘍排膿生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組成
- 皂莢(8兩):辛咸溫,入肺、大腸經。具有強大的祛痰開竅、通便作用,能「洗滌臟腑垢膩」。
- 小檳榔(6兩):苦辛溫,殺蟲消積、行氣利水,主治蟲積、食滯及氣滯腹脹。
- 黑醜、白醜(各4兩):即牽牛子,苦寒有毒,瀉下逐水、消痰滌飲,專攻水濕停聚與實熱便秘。
- 巴豆肉(6錢):辛熱大毒,峻下冷積、豁痰逐水,其猛烈之性經煮製後減毒,保留「推蕩積滯」之功。
配伍邏輯
- 瀉下通腑為核心:
- 黑白醜配巴豆形成「瀉水通便」的強力組合,針對痰濕、積滯、蟲積等實邪。
- 皂莢助巴豆、牽牛子「滌痰通便」,尤其適合痰濁膠結所致的便秘或腹脹。
- 殺蟲消積輔助:
- 檳榔協同皂莢、巴豆驅殺寄生蟲,並緩解因蟲積引起的氣滯腹痛。
- 製劑工藝減毒:
- 巴豆經「陰陽水煮後曬乾」可降低其辛烈毒性,保留瀉下作用而減緩對腸道的直接刺激。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通腑瀉濁」的多重路徑發揮作用:
- 物理性排除:刺激腸道蠕動,排出積滯、痰濕、寄生蟲等病理產物。
- 氣機疏通:檳榔行氣,牽牛子破氣,共同緩解氣滯脹滿。
- 毒素代謝:對於瘡瘍久潰,可能通過瀉下排出內毒,間接促進瘡口癒合(「推陳致新」)。
加減應用特點
- 治療「水蠱」(腹水)時,配伍川貝母、秦艽等藥,意在潤肺化痰、利水退腫,避免單純攻下傷正。
- 《一盤珠》以莊黃(大黃)取代黑白醜,強化瀉熱通便之效,顯示本方可隨證調整瀉下藥的寒熱屬性。
綜論
珍珠丹屬於「峻下逐積」之劑,其組方集中了多種瀉下藥(皂莢、牽牛子、巴豆)與行氣殺蟲藥(檳榔),形成「瀉、通、消」的複合作用,適用於實證體質的積滯、蟲積、水腫及痰飲壅盛。其外用於瘡瘍的機理,可能與中醫「腑通則瘡毒自去」的理論相關,通過清理內環境協助外科癒合。
傳統服藥法
皂莢(去筋子)8兩,小檳榔(乾切)6兩,黑醜4兩,白醜(洗淨,浮水者不用)4兩,巴豆肉6錢(捶碎,包夏布中)。
追蟲去積,消食逐滯,消膨脹,通便結,化痰垢,疏滯氣,推陳致新。
上藥和一處,用陰陽水14碗,與藥共煮,水盡,取起巴豆曬乾,磨為細末,瓷瓶收貯。
每服男用7-9分,女用6-8分,黑糖拌。治水蠱用川貝母、秦艽、花粉各1錢,真蘇子9分,煎湯送下3分,隔1日,服藥1次。
《一盤珠》有莊黃,無黑白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含有硃砂,硃砂有毒,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含有血竭,血竭有活血化瘀作用,如果有出血傾向,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珍珠丹,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重慶方)。 組成:珍珠1錢,爐甘石8兩,琥珀7分,龍骨4分,赤石脂4分,鍾乳石6分,朱砂5分,血竭2分,象皮5分。 主治:外症瘡瘍潰爛,不生肌肉。
珍珠丹, 出處:《醫宗說約》卷五。 組成:皂莢(去筋子)8兩,小檳榔(乾切)6兩,黑醜4兩,白醜(洗淨,浮水者不用)4兩,巴豆肉6錢(捶碎,包夏布中)。 主治:追蟲去積,消食逐滯,消膨脹,通便結,化痰垢,疏滯氣,推陳致新。主治:蟲積、膨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