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仙五寶散

通仙五寶散

TONG XIAN WU B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8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20%
肺經 17%
脾經 17%
腎經 7%
膀胱經 6%
小腸經 6%
胃經 3%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仙五寶散中包含鐘乳石,主要原因在於其藥性寒涼,具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之功效。

鐘乳石,性寒,味甘,入肝、腎經。其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具有利尿排石、清熱解毒的功效。

在通仙五寶散中,鐘乳石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協同發揮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適用於熱毒壅盛、小便不利、淋痛等症。

通仙五寶散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有二:

一、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方劑中可能因患者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而添加硃砂以達到安神定志之目的。

二、解毒辟邪: 古人認為硃砂具有辟邪解毒之效,可驅除邪氣,預防疾病。因此,方劑中加入硃砂可能也包含了這層考量,以期增強藥效,達到驅邪避穢之目的。

通仙五寶散中包含琥珀,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化痰止咳: 琥珀性味甘平,入心、肺經,具有化痰止咳、定驚安神之效。對於痰涎壅塞、咳嗽氣喘等症狀,琥珀能起到清化痰液、止咳平喘的作用。
  2. 活血化瘀: 琥珀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琥珀能起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通仙五寶散中加入琥珀,主要是為了發揮其化痰止咳、活血化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效果。

通仙五寶散中加入冰片,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冰片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冰片能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症狀。
  2. 開竅醒神:冰片具有芳香開竅的特性,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對於因熱邪阻竅引起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冰片能起到醒神開竅的作用。

總之,冰片在通仙五寶散中起到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通仙五寶散中包含珍珠,主要是由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解毒: 珍珠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炎症反應。
  2. 安神定驚: 珍珠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能緩解焦慮不安、心神不寧等症狀,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提升整體精神狀態。

因此,珍珠在通仙五寶散中發揮著清熱解毒、安神定驚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仙五寶散之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通仙五寶散為明代重要方劑,載於《東醫寶鑒》及《壽世保元》,主要治療各種惡性皮膚頑疾及梅毒後遺諸症。其主治範圍極廣,凡因梅毒(楊梅瘡)、天泡瘡等惡瘡所引起之複雜症狀皆可應用。包括:

  1. 潰爛難癒之皮膚病變,如「楊梅瘡爛見骨,經年不收口」
  2. 深部組織及筋骨病變,如「筋骨疼痛,舉發無時」、「皮好骨爛」
  3. 頑固性皮膚異常,如「通身疙瘩不消」、「通身起皮發靥」
  4. 特殊皮膚病,如「赤癜、白癜,鵝掌風癬」
  5. 久治不癒之慢性潰瘍,如「年久臁瘡不癒」 其治療特色在於對各類「難名狀之疾」、「一切頑瘡惡毒」有顯著效果。

組成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

  1. 鐘乳粉(三分):甘溫,入肺腎經,具溫陽益氣、強筋骨之功。古代用於虛勞咳喘、陽痿遺精。在本方可能取其促進組織修復之效。
  2. 大丹砂(二分):即朱砂,甘微寒,有毒,入心經。清熱解毒、鎮心安神。古代治療癰瘡腫毒,可能取其殺菌消炎作用。
  3. 琥珀(五釐):甘平,入心肝膀胱經。活血散瘀、利尿通淋。可能促進皮膚病變處之血液循環。
  4. 冰片(五釐):辛苦微寒,入心肺經。開竅醒神、清熱止痛。外用清熱解毒,內服可促進藥物吸收。
  5. 珍珠(二釐半):甘鹹寒,入心肝經。鎮心安神、清肝明目、解毒生肌。對皮膚潰瘍有良好促進癒合作用。
  6. 飛白霜(二分半):可能為硼砂或砒霜類物質,具強力殺菌防腐作用。

配伍邏輯

  1. 攻毒殺蟲:丹砂、飛白霜合用,形成強效解毒殺蟲組合,針對深部頑固感染。
  2. 生肌收口:珍珠、鐘乳粉配合,促進組織修復與潰瘍癒合。
  3. 引藥透達:冰片、琥珀共奏,引諸藥直達病所,穿透深部病變。
  4. 標本兼治:解毒治標(丹砂、飛白霜)與扶正固本(鐘乳、珍珠)並行。

治療機制推測

此方劑之特殊治療原理可能包括:

  1. 重金屬殺菌作用:丹砂(硫化汞)、飛白霜等重金屬成分對梅毒螺旋體等病原體有抑制效果。
  2. 免疫調節:鐘乳粉可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珍珠含多種氨基酸促進修復。
  3. 協同效應:藥物配伍形成複合作用,既能殺蟲解毒,又能促進受損組織再生。
  4. 引經報使:土茯苓煎湯送服,增強針對性,因土茯苓本身為治療梅毒要藥。

此方劑體現了古代醫家對頑固性皮膚疾病及梅毒併發症的深刻認識與治療智慧,其藥物組合精妙,攻補兼施,標本同治,為治療「一切難名狀之疾」的獨特方劑。

傳統服藥法


鐘乳粉3分,大丹砂2分,琥珀5釐,冰片5釐,珍珠2釐半。
上為細末,另入飛白霜二分半(炒過)合作一服。
每服5釐,每1料分作12帖。每1日用土茯苓1斤,水煎作12碗,去滓,清晨用1碗入藥1帖,攪勻溫服。其茯苓湯須1日服盡,不可別用湯水並茶,日日如是。服盡1料,至12日即愈;或有不終劑而愈者;
忌食雞、鵝、牛肉及房事。
通聖五寶丹(《東醫寶鑒·雜病篇》卷八)、通仙五寶湯(《壽世保元》卷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遵醫囑。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手)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皮膚異色症口臭臁瘡

相同名稱方劑


通仙五寶散, 出處:《回春》卷八引王範泉方。 組成:鍾乳粉3分,大丹砂2分,琥珀5厘,冰片5厘,珍珠2厘半。 主治:凡人病過楊梅、天泡、綿花等瘡,致成一切難名狀之疾;或楊梅瘡爛見骨,經年不收口者;或筋骨疼痛,舉發無時;或通身疙瘩不消;或手足皺破出血;或通身起皮發靨,好一層起一層;或赤癜、白癜,鵝掌風癬;或皮好骨爛,口臭難當,及年久臁瘡不癒;一切頑瘡惡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