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乾眼藥」中包含「爐甘石」,主要是利用其 清熱解毒、涼血止癢 的功效。
乾眼症多因肝腎陰虛,或風熱上擾,導致目乾澀、癢痛等症狀。爐甘石性寒,入肺經,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癢,並能滋潤眼睛,緩解眼部乾燥、灼熱等不適。
因此,在乾眼藥方中加入爐甘石,可以起到 清熱解毒、滋潤眼部 的作用,改善乾眼症狀。
乾眼方劑中加入荸薺,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生津:荸薺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涼血解毒的功效。乾眼症多因肝火上炎、陰虛內熱所致,而荸薺能清熱降火,滋陰生津,緩解眼部乾燥不適。
- 利尿消腫:荸薺富含鉀、磷等礦物質,有助於利尿消腫,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改善眼部微循環障礙,有助於緩解眼部充血、腫脹等症狀,進一步改善乾眼症狀。
中藥方劑中加入冰片於乾眼藥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眼部炎症或熱毒引起的乾澀、灼痛、紅腫等症狀。對於因眼部感染、過敏等引起的乾眼症,冰片能發揮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 冰片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因眼部氣血瘀滯引起的乾眼症,冰片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眼部營養供應,緩解乾澀症狀。
總而言之,冰片在乾眼藥方中可以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等多重功效,起到改善眼部炎症、促進血液循環、緩解乾眼症狀的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乾眼藥」主治功效分析及治療原理
根據《外科傳薪集》| 馬培之的記載:「乾眼藥三十五文。熬雞子油。調搽。」可知,「乾眼藥」主要用於外用,以雞子油調和後塗搽。 結合藥方組成分析其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
古代記載主治為「目赤昏糊,怕光流淚。」。從藥方成分來看,主要針對眼部炎症及相關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 爐甘石: 作為主要成分,發揮收斂、消炎、止癢的作用,直接針對「目赤」的症狀,減輕眼部炎症反應。
- 荸薺: 利尿、解毒、降火的功效,從體內協助清除熱毒,輔助治療眼部因熱毒引起的症狀。
- 冰片: 清涼、鎮痛、散瘀的特性,能夠迅速緩解眼部不適,特別是「怕光流淚」的症狀,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幫助消散瘀滯。
- 雞子油: 根據古文記載,雞子油作為調和劑,可能具有滋潤、保護眼部皮膚的作用,並有助於藥物成分的滲透和吸收。同時,雞子油本身富含營養成分,對眼部組織可能有一定的滋養作用。
綜合分析:
「乾眼藥」以爐甘石為主,配合荸薺、冰片,兼顧外用消炎止癢和內服清熱解毒,從而達到治療「目赤昏糊,怕光流淚」的目的。雞子油的加入,則增強了藥方的滋潤和保護作用,並有助於藥效的發揮。
總體而言,該方劑的治療原理是通過外用消炎、內服清熱、局部滋潤相結合的方式,多途徑地改善眼部炎症及相關症狀。然而,由於古文記載簡略,缺乏詳細的配伍比例和用藥方法,其具體療效和作用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和驗證。
傳統服藥法
制甘石4兩,荸薺粉4兩,冰片8錢。
退赤止淚。
各取淨末,共研至極細為度,約成粉8兩6錢。
每日2次至3次,點於大眼角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適用於目赤昏糊,怕光流淚等症。
- 本方中爐甘石有毒,不可過量服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乾眼藥, 出處:《中藥成方配本》。 組成:制甘石4兩,荸薺粉4兩,冰片8錢。 主治:退赤止淚。主治:目赤昏糊,怕光流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