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葉膏

絲瓜葉膏

SI GUA YE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31)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7%
肺經 27%
肝經 18%
腎經 9%
脾經 9%
大腸經 9%
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絲瓜葉膏中包含絲瓜葉,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絲瓜葉的藥用價值:絲瓜葉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其富含維生素C、B族維生素、鉀等營養成分,能有效改善皮膚炎症、水腫、濕疹等問題。
  2. 與其他藥材的配伍:絲瓜葉膏中通常會加入其他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功效的中藥材,如金銀花、蒲公英等。絲瓜葉與這些藥材配伍,可以協同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絲瓜葉膏中加入絲瓜葉,不僅能發揮其本身的藥用價值,也能與其他藥材相互協作,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絲瓜葉膏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外敷治療皮膚病和促進傷口癒合。其組成中包含韭菜,主要源於韭菜的藥用特性。

韭菜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對於改善皮膚狀況有一定的幫助。此外,韭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對皮膚的修復及滋養也有正面影響。在中醫理論中,韭菜性溫、味辛,能夠驅寒散瘀,對於因寒濕引起的皮膚問題尤其有效。因此,將韭菜納入絲瓜葉膏的組成中,可以增強其療效,使其在治療過程中,不僅能滋潤皮膚,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加快癒合過程。

總而言之,韭菜的藥用特性與絲瓜葉的相輔相成,使得這一方劑在實際應用中更具療效。

絲瓜葉膏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解表止咳: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風散寒、解表止咳的功效。絲瓜葉膏多用於治療風寒咳嗽、鼻塞流涕等症,加入蔥白可增強其疏風解表之效,有助於驅散風寒,緩解症狀。
  2. 輔助絲瓜葉發揮功效: 蔥白與絲瓜葉相輔相成,可共同發揮治療功效。絲瓜葉味甘,性涼,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而蔥白則能促進氣血運行,幫助絲瓜葉的藥效更好地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絲瓜葉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脈骨疔」,為疔瘡之一種,屬中醫外科急症,多因熱毒蘊結、經絡阻塞所致,常見局部紅腫熱痛,或伴隨紅絲(淋巴管炎)上行,甚則蔓延至腋下、胯部或心臍。古代醫家以「紅絲皆白為安」為療效標準,意指熱毒消散後,原紅腫部位轉為蒼白,標誌病情趨穩。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絲瓜葉
    性涼,味苦微甘,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本草綱目》載其能「治癰疽疔腫」,推測其可清解局部熱毒,抑制炎症擴散。

  2. 韭菜葉
    性溫,味辛,具散瘀活血、行氣通絡之效。其辛溫特性可能促進患處氣血流通,協助瓦解熱毒結聚,並與絲瓜葉之涼性相互制衡,避免過於寒凝。

  3. 連須蔥
    性辛溫,發汗解表、通陽散結。《本草綱目》言其「散瘀血,止衄,治癰腫」,蔥白所含揮發成分或可刺激局部血循,助藥力滲透,加速毒素排出。

配伍原理:

  • 內服:熱酒沖服可辛散溫通,增强藥力行散之力,推動三藥協同清熱解毒、活血通絡,從內遏制熱毒蔓延。
  • 外敷:藥渣敷於病患相應經絡樞紐(如腋下、胯部、心臍),透過「就近取穴」思路,引藥直達病所。敷後「布縛」固定,使藥性持續滲透,促進紅絲(淋巴炎症)消退。

整體治療機轉:
此方內外兼治,以清熱解毒為主,輔以辛溫通散,符合疔瘡「熱毒壅滯」的病機。外敷選位可能基於經絡學說,如腋下屬少陽經、胯部屬肝經,藉經絡連屬使藥效定向發揮,導邪外出。

傳統服藥法


絲瓜葉、韭菜葉、連須蔥各等分。
上藥同入石臼內研如泥,以熱酒衝和,去滓服。以滓,病在左手敷左腋,病在右手敷右腋,脅下亦敷。病在左足敷左胯,病在右足敷右胯,病在中敷心臍,並用布縛,候紅絲皆白為安。如有潮熱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相同名稱方劑


絲瓜葉膏, 出處:《瘍醫大全》卷十九。 組成:絲瓜葉、韭菜葉、連須蔥各等分。 主治:脈骨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