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根熏洗方

五根熏洗方

WU GEN XUN XI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胃經 20%
腎經 20%
肺經 20%
心經 10%
脾經 10%
肝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根燻洗方中加入韭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韭菜性溫,入肝、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燻洗方多用於治療寒溼所致的陰囊溼疹、外陰瘙癢等,韭菜的溫陽散寒之性可有效緩解寒溼之邪,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治療目的。

2. 殺菌止癢:韭菜中含有揮發性硫化物,具有殺菌止癢、消炎的作用。燻洗方中加入韭菜,可有效抑制病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瘙癢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五根燻洗方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溼止癢:水菖蒲性溫,味辛,歸心、脾、胃經,具有芳香化溼、開竅醒神、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溼疹、皮炎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水菖蒲能有效地去除溼氣,止癢止痛。
  2. 活血通絡:水菖蒲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對於因血瘀引起的皮膚病,如溼疹、牛皮癬等,水菖蒲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五根燻洗方中加入水菖蒲,既能祛溼止癢,又能活血通絡,是治療皮膚病的常用藥材。

五根燻洗方中包含地骨皮,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癢: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功效。方中加入地骨皮,可有效抑制皮膚炎症,減輕瘙癢,促進傷口癒合。
  2. 配伍增效:地骨皮與方中其他藥材如金銀花、連翹等,具有協同作用,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加強治療效果。

總之,地骨皮在五根燻洗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有效治療皮膚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根熏洗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專治「痔瘡初起及已成形」,屬外治熏洗之法。痔瘡成因,中醫多責之「風濕熱邪壅滯魄門」或「氣血瘀滯於下」,局部氣血不通則腫痛出血。熏洗法藉藥性與溫熱之氣,直接作用患處,以疏通經絡、祛濕消腫、緩解疼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五根皆取植物根部入藥,根部性多沉降,善下行入下焦,契合「痔瘡位在下焦」之病所。各藥配伍邏輯如下:

  1. 韭根(韭菜根)

    • 性味辛溫,具散瘀活血、溫通陽氣之效。
    • 推論作用:辛散之力可化痔瘡局部瘀血,溫性能改善氣滯血瘀所致腫痛。
  2. 艾根(艾草根)

    • 性味苦辛溫,能祛濕散寒、理氣止痛。
    • 推論作用:艾根薰洗可借其溫通之性,促進患處氣血循環,緩解濕滯腫脹。
  3. 楮根(構樹根)

    • 性味甘涼,清熱利濕,兼能散瘀消腫。
    • 推論作用:痔瘡若兼熱痛,楮根可清下焦濕熱,涼血以減局部充血。
  4. 菖蒲根(石菖蒲根)

    • 性味辛溫,芳香化濕、開竅止痛。
    • 推論作用:其辛香走竄之性,能透達藥力於肌表,助他藥滲透患處,兼緩疼痛。
  5. 枸杞根(地骨皮)

    • 性味甘寒,清熱涼血,擅治「下部虛熱」。
    • 推論作用:制約全方溫燥之偏,針對痔瘡可能伴隨的虛熱或血熱出血。

三、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溫通為主,兼顧清熱」,體現「寒溫並用」之法:

  • 溫通活血:韭根、艾根、菖蒲根協力行氣散瘀,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 清熱祛濕:楮根、枸杞根清利濕熱,防溫藥助火,對治濕熱下注之病機。
  • 熏洗外治:藉蒸騰藥氣開腠理,使藥性直達病所,發揮消腫止痛之效。

此方組方簡練,符合「痔瘡屬本虛標實」之論,透過外治法標本兼顧,亦反映古人「就近取效」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韭根、艾根、楮根、菖蒲根、枸杞根。
用水3瓢,煎至2瓢半,置壇內。
先熏,候水溫,再洗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內服,不可外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清熱涼血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根熏洗方, 出處:《醫林繩墨大全》卷九。 組成:韭根、艾根、楮根、菖蒲根、枸杞根。 主治:痔瘡初起及已成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