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腎經沖脈的寒濕水氣在此吸熱後極少部分循經上行。幽門。幽,深長、隱秘或陰暗的通道。門,出入的門戶。該穴名意指腎經沖脈的寒濕水氣在此吸熱後極少部分循經上行。本穴物質為腹通谷穴傳來的寒濕水氣,因其性寒濕滯重,至本穴後,在外部傳入之熱的作用下只有極少部分水濕循經上行,腎經沖脈氣血從此由寒濕之性轉而變溫熱之性,故名。幽關名意與幽門同。本穴為沖脈足少陰之會。
解剖位置
- 幽門穴的位置與周邊結構
- 在腹部,具體來說是在腹直肌的內側邊緣。
- 幽門穴的區域有腹壁上的動脈和靜脈分支穿過。
- 此處同時分布有第七肋間神經。
針刺方法
直刺0.3~0.7寸,局部有酸沈感,可擴散至胃脘部。注意:幽門穴深部左側有胃,右側有肝,不可深刺,以免傷及肝臟
穴道介紹
幽門穴功效健脾和胃,降逆止嘔。主治胸脅、背相引痛,腹痛,嘔吐,善囉,消化不良,泄污,便血,痢疾,胃痙攣,慢性胃炎,胃潰瘍,幽門狹窄,賁門痙攣,肋間神經痛。
穴道配伍
1. 幽門穴配中脘穴、建裏穴治胃痛、噎嗝、嘔吐:
- 原理:中脘穴為胃之募穴,具有理氣和胃的功效;建裏穴為胃經經穴,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三穴合用,可協同作用於胃部,疏通經絡,和胃降逆,從而治療胃痛、噎嗝、嘔吐等症狀。幽門穴在此組閤中,發揮著直接調理幽門部功能的作用,改善胃部蠕動,促進消化吸收。
2. 幽門穴配玉堂穴治煩心嘔吐:
- 原理:玉堂穴位於胸部,屬於任脈穴位,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煩心嘔吐多因心脾兩虛,或肝氣犯胃引起。幽門穴調理胃部,而玉堂穴安撫心神,二者合用,標本兼治,從而緩解煩心嘔吐。
3. 幽門穴配天樞穴治腹脹、腸鳴、泄瀉:
- 原理:天樞穴為大腸之募穴,具有通腑瀉下的功效。腹脹、腸鳴、泄瀉多因腸胃氣滯、升降失常引起。幽門穴調理胃部,天樞穴調理腸道,二者配合,協調胃腸功能,改善氣機運行,從而緩解症狀。 配伍內關穴治療胃痛,則因為內關穴具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之效,與幽門穴共同作用於胃部,雙向調理,達到止痛的目的。
4. 咽炎:幽門穴配廉泉穴、太淵穴,以清熱利咽:
- 原理:此配伍較為特殊,可能基於胃經與其他經絡的聯繫。廉泉穴為咽喉要穴,具有清熱利咽的功效;太淵穴為肺經原穴,具有宣肺降氣之效。幽門穴在此處的作用可能為輔助,協同其他二穴清熱利咽,但其具體機制需要進一步研究。
5. 胸悶:幽門穴配中脘穴、膻中穴,以寬胸理氣:
- 原理:膻中穴為任脈穴,具有理氣寬胸的作用。胸悶多因氣機阻滯引起。幽門穴與中脘穴共同調理胃氣,膻中穴理氣寬胸,三穴合用,可改善胸部氣機運行,緩解胸悶。
6. 心悸:幽門穴配中脘穴、內關穴,以寧心安神:
- 原理:心悸多因心神不安或胃氣上逆引起。幽門穴和中脘穴調理胃氣,內關穴寧心安神,三者合用,可緩解心悸症狀。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痢疾
腫瘤
- 胃癌
血液、造血器官與免疫系統疾病
- 貧血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高血脂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神經性厭食症
循環系統疾病
- 心臟病
- 心律不整
呼吸系統疾病
- 氣喘
-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 急性咽喉炎
消化系統疾病
- 消化不良
- 腹中有鳴叫聲
- 胃潰瘍
- 慢性肝炎
- 胃及十二指腸炎
- 胃下垂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腰痛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乳腺炎
艾灸刮痧
艾灸幽門穴方法:
重點程序:
- 準備艾條或艾灸盒: 選擇品質良好的艾條或艾灸盒,確保艾絨純淨。
- 點燃艾條: 使用火柴或打火機點燃艾條,讓艾條充分燃燒。
- 定位幽門穴: 找到幽門穴位置,並將艾條懸停於穴位上方約1-2寸處。
- 施灸: 將艾條緩慢移動,保持溫熱舒適的感覺,避免過度灼熱。
- 時間控制: 每個穴位灸治時間約10-15分鐘,根據個人體質調整。
- 觀察反應: 施灸過程中觀察身體反應,如感覺溫熱、發紅、出汗等,若出現不適,應立即停止施灸。
- 艾灸結束: 施灸完畢後,用毛巾擦拭汗液,並注意保暖。
遠紅外線加熱幽門穴方法:
重點程序:
- 準備遠紅外線神燈: 選擇品質可靠的遠紅外線神燈,並確保燈泡正常工作。
- 定位幽門穴: 找到幽門穴位置,並將神燈光束對準穴位。
- 調節溫度: 將神燈溫度調節至舒適溫度,避免過熱。
- 照射時間: 每個穴位照射時間約15-20分鐘,根據個人耐受程度調整。
- 觀察反應: 照射過程中觀察身體反應,如感覺溫熱、發紅、出汗等,若出現不適,應立即停止照射。
- 結束照射: 照射完畢後,關閉神燈,並注意休息。
注意事項:
- 施灸或照射前,請諮詢專業醫師或中醫師,瞭解自身狀況是否適合。
- 懷孕婦女、皮膚破損者、嚴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等,不建議進行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
- 施灸或照射過程中,應注意安全,避免燙傷。
- 施灸或照射後,應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
- 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僅為輔助療法,不可取代正規醫療。
按摩推拿
幽門穴按摩方法
重點程序:
- 準備工作:
- 將雙手洗淨,保持手部溫暖。
- 選擇舒適的坐姿或仰臥姿勢。
- 可以使用按摩油或乳液,幫助減輕摩擦。
-
定位穴位:
- 找到肚臍的位置,向上移動六寸(約爲自己的手掌長度)。
- 從肚臍上六寸的位置,向外側移動0.5寸(約爲一個拇指的寬度),即爲幽門穴的位置。
-
按摩手法:
- 按壓: 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幽門穴,力度以感到酸脹爲宜,持續5-10秒。
- 揉按: 用拇指指腹以小幅度圓圈方式揉按幽門穴,每次3-5分鐘。
- 推拿: 用拇指指腹從幽門穴向上推至胸骨下方,重複10-15次。
- 刮痧: 使用刮痧板或硬幣邊緣從幽門穴向下刮至肚臍,重複10-15次。
-
按摩時間: 每次按摩10-15分鐘,每日可進行1-2次。
注意事項:
- 孕婦、經期女性、患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者,需謹慎按摩。
- 按摩過程中若出現不適,應立即停止。
- 建議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按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