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胞宮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輸體表。「肓俞穴」。「肓」,心下膈膜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膏脂之類。「俞」,輸也。該穴名意指胞宮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輸體表。本穴物質為來自胞宮中的膏脂之物,膏脂之物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輸體表,故而得名。本穴為沖脈足少陰之會。
解剖位置
- 所在肌肉與血管的狀況類似於大赫穴。
- 分布有第十肋間神經。
針刺方法
直刺0.5-1寸
穴道介紹
肓俞穴功效:理氣止痛,潤燥通便。主治腹痛繞臍,腹脹,泄瀉,便祕,月經不調,疝氣,胃痙攣,腸炎,腸麻痹,膀胱炎。
穴道配伍
肓俞穴位於背部,第二腰椎棘突旁1.5寸,屬足太陽膀胱經。其功能主治與腎經、膀胱經循行路線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關,主要作用是補腎強腰、理氣通絡。以下分析其常見配伍:
一、 胃腸相關疾病:
- 肓俞穴配中脘穴、天樞穴、足三里穴、內庭穴: 此配伍治療胃痛、腹痛、疝痛、排尿困難、尿道澀痛等。中脘穴為胃之募穴,天樞穴為大腸之募穴,足三里穴健脾胃,內庭穴通利小便。此配伍從補腎強腰(肓俞)入手,配合健脾和胃、通利二便諸穴,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原理是腎氣充盛則脾胃健運,大腸通暢,膀胱氣化正常,從根本上解決胃腸及泌尿系統問題。
- 肓俞穴配天樞穴、大腸俞穴、足三里穴: 治療便祕、泄瀉、痢疾。此配伍除了調理脾胃,更加入了大腸俞穴,直接作用於大腸經,加強調理大腸的功能,從而更有效地治療便祕、泄瀉、痢疾。 腎主水液,腎氣充足,則大腸傳導功能正常。
- 肓俞穴配配合谷穴、天樞穴: 清陽明熱,疏調腸腑。配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具有瀉熱通便之功效,與天樞、肓俞穴配合,可清瀉腸道熱邪,調節腸腑功能。
二、 疝氣及腹痛:
- 肓俞穴配大敦穴、歸來穴: 疏肝調腸,理氣活絡。大敦穴為足厥陰肝經原穴,歸來穴為足少陰腎經經別穴,此配伍疏通肝氣,調理腎經,從而緩解疝氣痛及腹痛。肝氣鬱滯,氣機阻滯,常導致腹痛、疝氣,透過疏肝理氣,改善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目的。
總體而言,肓俞穴配伍多與健脾胃、理氣通絡的穴位相配合,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治療理念。選擇不同的配穴,能針對不同病症,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僅為穴位配伍的初步分析,實際應用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進行調整。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痢疾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月經不調
- 高血脂
- 肥胖
眼與附器疾病
- 角膜炎
- 眼睛紅痛
消化系統疾病
- 大便秘結
- 消化不良
- 腹股溝疝氣
- 腹中有鳴叫聲
- 慢性肝炎
- 腸炎
- 大腸激擾綜合症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腰痛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月經不調
- 排尿困難
- 尿道炎
- 膀胱炎
艾灸刮痧
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肓俞穴」方法:
艾灸方法
- 準備:
- 艾條:選擇品質好的艾條,避免煙霧過大。
- 艾灸盒或艾灸筒:保護穴位,避免燙傷。
- 定位:
- 找到肓俞穴位置:臍旁0.5寸。
- 施灸:
- 將艾條點燃後,放入艾灸盒或艾灸筒中。
- 將艾灸盒或艾灸筒置於肓俞穴上。
- 施灸時間:每次10-15分鐘。
- 觀察:
- 觀察皮膚的變化,如果出現紅腫或灼痛,應立即停止施灸。
- 結束:
- 施灸結束後,用溫水清潔皮膚。
遠紅外線加熱方法
- 準備:
- 遠紅外線神燈:選擇安全可靠的神燈。
- 定位:
- 找到肓俞穴位置:臍旁0.5寸。
- 加熱:
- 將神燈開啟並對準肓俞穴。
- 保持適當的距離,避免過熱。
- 加熱時間:每次10-15分鐘。
- 觀察:
- 觀察皮膚的變化,如果出現紅腫或灼痛,應立即停止加熱。
- 結束:
- 加熱結束後,可以用毛巾擦拭皮膚。
注意事項:
- 懷孕婦女、經期婦女、皮膚敏感者、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嚴重感染者,請勿進行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
- 施灸或加熱過程中,應注意觀察皮膚變化,如果出現不適,應立即停止。
- 建議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以確保安全有效。
按摩推拿
按摩肓俞穴方法:
- 準備姿勢: 舒適平躺,雙手拇指指腹放置於肓俞穴上。
- 按壓: 逐漸用力下壓按揉,持續至產生酸、麻、脹、重等感覺。
- 摩擦: 在按壓的基礎上,來回摩擦穴位,使熱感向內部深透。
- 觀察反應: 持續摩擦至皮膚潮紅。
- 按摩時間: 每次按摩5~1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