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至丸

ER ZH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集解

其他名稱:女貞丹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極寒 (0.0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腎經 50%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二至丸中包含女貞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補肝腎,烏髮黑髮: 女貞子味甘性涼,入肝腎經,有滋陰補腎、益精明目、烏髮黑髮的功效。二至丸以滋陰補腎為主要功效,而女貞子正好能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補益肝腎、改善頭髮早白、滋潤肌膚等作用。
  2. 配伍相宜: 二至丸中其他藥材如旱蓮草、墨旱蓮、桑椹等,同樣具有滋陰補腎、烏髮黑髮的功效,與女貞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藥效。女貞子的加入,不僅能加強補腎烏髮的效果,更能使藥效更加平和,避免寒涼過度。

二至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包括旱蓮草。旱蓮草,又名旱蓮,是一種具有清熱、涼血、止血功效的中藥材,主要用於治療血熱所致的症狀,如鼻血、尿血等。在二至丸中,旱蓮草的加入有助於平衡藥方的功效。

二至丸的組成一方面強調滋陰潤燥,另一方面又需清熱解毒。旱蓮草的涼血作用可以有效地協調和增強整個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在治療因陰虛火旺引起的各種病症時,不僅能夠緩解熱症,還能防止因陰虛而導致的內熱上升。從中醫理論角度來看,陰陽平衡對維持身體健康至關重要,因此在二至丸中加入旱蓮草,旨在強化方劑的整體作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二至丸主治功效分析

概述

二至丸,中醫方劑名,主要由女貞子旱蓮草二味藥組成。方名「二至」,乃取冬至採收女貞子、夏至採收旱蓮草之意,寓意採天地陰陽二氣,以滋補肝腎。此方最早見於《楊氏家藏方》,歷代醫家對其功效多有闡述,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多種加減變化。

組成與藥性分析

  • 女貞子(冬青子): 味甘、苦,性平。歸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烏發明目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女貞子有抗衰老、降血脂、保肝等作用。

  • 旱蓮草: 味甘、酸,性寒。歸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涼血止血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旱蓮草具有抗炎、抗菌、抗腫瘤等作用。

二藥合用,一平一寒,滋陰補腎而不偏,共奏滋補肝腎、強筋健骨、烏發明目之功。

治療原理分析

中醫認為,肝腎同源,精血互化。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充足則筋骨強健,發為血之餘,精血虧虛則腰膝酸軟、發白脫落。二至丸中,女貞子滋補肝腎、益精血;旱蓮草滋陰補腎、涼血止血。二藥合用,滋補肝腎之陰,使精血充盈,從而達到治療肝腎陰虛諸證的目的。

主治功效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及現代臨床應用,二至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證:

  1. 肝腎陰虛證: 表現為腰膝酸軟、眩暈耳鳴、失眠多夢、遺精早泄、鬚髮早白、口乾咽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2. 腰痛: 特別是老年人、虛弱之人,腎氣虛損,腰痛不能轉側、不可屈伸,可使用二至丸補益肝腎、強筋健骨以止痛。

  3. 眼科疾病: 對於肝腎虛熱、陰精被耗、骨枯髓減,以及眼目昏花等症,二至丸可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4. 其他: 二至丸還可用於治療虛勞、消渴、月經不調等屬於肝腎陰虛者。

歷代醫家觀點

  • **《本草綱目》**引《楊氏家藏方》指出,二至丸適合陽虛寒濕血痹者,對於左腎(血液)不足沒有幫助。
  • **《本草求真》**認為二至丸「性陰寒,雖善凉血,不益脾胃」。
  • **《醫方集解》《成方切用》**均強調二至丸補腰膝,壯筋骨,強陰腎,烏髭發的功效。
  • **《醫方論》**則認為二至丸「力量淺薄」,建議加入天冬、地黃、人參以增強藥效。
  • **《類證治裁》**記載二至丸用於治療老人虛人腎虧腰痛。
  • **《世醫得效方》《奇效良方》**則明確指出二至丸可治老人、虛弱人,腎氣虛損,腰痛不可屈伸。
  • **《馬培之醫案》**指出二至丸可治療肝腎虛熱、陰精被耗、骨枯髓減的情況。
  • **《醫燈續焰》**將二至丸與子和無比山藥丸、六味丸並列,用於治療腰痛。
  • **《養生類要》**稱讚二至丸清上補下,價廉而功效顯著,常服有奇效,能壯腰膝,強筋骨,固腎壯陽,對於因酒色、痰火導致身體虛弱的人尤其有效。
  • **《醫學入門》**解釋了二至丸名稱的由來,並指出其具有補虛損,暖腰膝,壯筋骨,明眼目,滋陰降火的功效。

總結

二至丸是一個經典的滋補肝腎方劑,藥簡效宏,價格低廉,深受歷代醫家推崇。其主要功效為滋補肝腎、強筋健骨、烏發明目,適用於肝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鬚髮早白、眩暈耳鳴等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二至丸藥性偏寒涼,脾胃虛寒者不宜長期服用。現代臨床應用中,常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加減化裁,以提高療效。

傳統服藥法


蜜製蒸女貞子,曬乾為末,旱蓮草搗汁熬膏,和前藥製小丸。1次服15克,1日服3次,酒下;亦可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二藥性偏寒涼,脾胃虛弱者慎用。本方屬清補之劑,須久服方能奏效。

相關疾病


腰背反折,身體後仰如弓狀腰痛鬚髮早白下背部疼痛前列腺炎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腎絲球腎炎肥胖四肢痿軟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二至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九十五引《濟生》。 組成:鹿角(鎊)2兩,麋角(鎊)2兩,附子(炮,去皮)1兩,桂心(不見火)1兩,補骨脂(炒)1兩,杜仲(去皮,銼,炒絲斷)1兩,鹿茸(酒蒸,焙)1兩,青鹽(别研)半兩。 主治:老人、虛弱人,腎氣虛損,腰痛不可屈伸,頭旋眼黑,下體痿軟。

二至丸, 出處:《濟陽綱目》卷六十四。 組成: 二至丸(《濟陽綱目》卷六十四。)出處:《濟陽綱目》卷六十四。組成:熟地黃(酒蒸)3兩,龜版(酒浸,酥炙)3兩,白朮(麸炒)3兩,黃柏(酒浸,炒)3兩,知母(酒浸,炒)4兩,當歸(酒洗)4兩,生地黃(酒浸)4兩,白芍藥(酒炒)4兩,麥冬(去心)4兩,天冬(薑炒)2兩。主治:補虛損,暖腰臍,壯筋骨,明眼目,調養元氣,滋益子息。 。 主治:補虛損,暖腰臍,壯筋骨,明眼目,調養元氣,滋益子息。

二至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 二至丸(《楊氏家藏方》卷九。)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九。組成:鹿角(鎊細,以真酥2兩,無灰酒1升煮乾,慢火炒令乾)半斤,蒼耳(酒浸1宿,炒乾)半斤,麋角(鎊細,以真酥2兩、米醋1升煮乾,慢火炒乾)半斤,當歸5兩(細切,酒浸1宿,焙乾),山藥4兩,白茯苓(去皮)4兩,黃耆(蜜炙)4兩,人參(去蘆頭)2兩,沉香2兩,沙苑疾藜(揀去土,淨洗,焙乾)2兩,遠志(去心)2兩,肉蓯蓉(酒浸1宿,切,焙乾)2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主治:補虛損,生精血,去風濕,明目聰耳,強健腰腳,和悅陰陽,既濟水火,百疾不生。 。 主治:補虛損,生精血,去風濕,明目聰耳,強健腰腳,和悅陰陽,既濟水火,百疾不生。

二至丸,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二。 組成: 二至丸(《攝生眾妙方》卷二。)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二。組成:當歸身(去蘆,酒浸洗)1兩5錢,川芎1兩,白芍藥(酒浸洗,曬乾)2兩,熟地黃(肥壯沉實者,酒浸,曬乾)2兩,人參(去蘆,堅實者)5錢,白茯苓(潔白堅實者,去皮)1兩,白朮(堅白者,去梗,洗淨)1兩5錢,陳皮(紅薄者,曬乾,洗淨)1兩,枸杞子(鮮紅潤小者)2兩,山茱萸(鮮紅肉厚者,酒浸,去核,曬乾)2兩,菟絲子(酒淘洗去土,酒浸,搗成餅,曬乾)1兩,瑣陽(酥炙)5錢,杜仲(去粗皮,細切,生薑汁拌,炒去絲淨)1兩,肉蓯蓉(竹刀刮去鱗,酒浸,細切,曬乾)1兩,巴戟天(連珠者,酒浸,去心,曬乾)1兩,遠志(甘草水浸,去心,曬乾)1兩,乾山藥1兩,蓮芯(白蓮者佳)1兩,牛膝(去蘆,酒浸,曬乾)1兩,遼5味5錢。主治:生精健脾,補血氣,壯筋骨,卻百疾,養夀生子。 。 主治:生精健脾,補血氣,壯筋骨,卻百疾,養夀生子。

二至丸,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 二至丸(《扶夀精方》。)出處:《扶夀精方》。組成:懷地黃(肥大沉水者,酒浸,九蒸九曬,竹刀切)3兩,白朮(無油者,面炒)3兩,敗龜版(酒浸一宿,酥炙脆,石器搗碎)3兩,黃柏(厚者,酒浸,春秋一日半,夏一日,冬三日,炒褐色)3兩,知母(肥大者,酒浸一宿)2兩,當歸(肥大者,酒洗)2兩,生地黃(肥大者,酒浸軟,竹刀切,曬乾)2兩,山茱萸(鮮紅者6兩,水潤,剝肉去核)2兩,白芍藥(酒浸一時,銼,炒)1兩,白茯苓(堅白者,去皮筋)1兩,人參(肥白人如數,蒼黑人減半)1兩,綿黃耆(蜜炙)1兩,山藥(白而無皮,手可粉者)1兩,廣陳皮(水潤,去白)1兩,五味子(肥大者)1兩,甘枸杞1兩,破故紙(炒)1兩,菟絲子(酒浸一宿,蒸熟,杵,去皮,曬乾)1兩,杜仲(酒浸,炒,去絲)1兩,牛膝(肥大者,酒浸一宿)1兩,蓯蓉(去甲心,酒浸一宿,酥炙黃,竹刀切)1兩,虎脛骨(酥炙黃)1兩。主治:調養元氣,滋益子息,補虛損,暖腰膝,壯筋骨,明眼目,滋陰降火。 。 主治:調養元氣,滋益子息,補虛損,暖腰膝,壯筋骨,明眼目,滋陰降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