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旱蓮草散」方劑中包含「旱蓮草」,主要原因有二:
- 藥性相符: 旱蓮草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功效。其可有效治療因熱毒內蘊、血熱妄行導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尿血等,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契合。
- 臨牀經驗: 古今醫家臨牀經驗表明,旱蓮草對於治療各種出血症狀效果顯著,其藥效確切,且副作用較小,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出血類疾病的治療,成為「旱蓮草散」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旱蓮草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腸風臟毒,下血不止」,屬中醫血證範疇。「腸風」指風邪侵入腸道或濕熱蘊結,導致便血、血色鮮紅或污濁;「臟毒」則多因熱毒積於臟腑,迫血妄行,見下血暗紫、黏稠腥臭。二者皆可致出血難止。旱蓮草散以單味藥止血,反映其針對熱性出血的專一性。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旱蓮草(子)性味功能
旱蓮草(又名墨旱蓮)性涼、味甘酸,歸肝腎經,傳統用於涼血止血、滋補肝腎。其子亦承襲相似藥性。瓦上煅燒(熔)後研末,可能增強收澀止血之效,類似中藥「炭藥」止血思路(如荊芥炭、地榆炭)。方劑邏輯與可能機理
- 清熱涼血:旱蓮草涼性可清解腸道濕熱或臟腑熱毒,從根本上抑制血熱妄行。
- 收澀止血:煅燒後的藥末物理性質更趨燥澀,直接吸附固攝血液,配合米飲(米湯)送服,米湯甘平和中,既能護胃,又助藥力緩緩行於腸道。
- 局部作用:散劑直達腸道,可能形成保護層或促進黏膜修復,對潰瘍、痔瘡等引起的出血有局部止血效果。
單味藥的專效性
古代簡方常取單味藥「力專效宏」之特點。旱蓮草兼備清熱與止血雙重功效,尤其適合血熱型下血。現代研究亦顯示其含鞣質、槲皮素等成分,能收縮血管、促進血小板聚集,佐證其傳統用途。
此方體現「熱者寒之」「急則治標」原則,通過清熱與物理性止血結合,針對急性出血治其標,後續或需配合調理以固本。
傳統服藥法
旱蓮草子。
上藥瓦上熔,研末。
每服2錢,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旱蓮草散,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六引《家藏經驗方》。 組成:旱蓮草子。 主治:腸風臟毒,下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