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腎陽虛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心腎陽虛證是指中醫的心臟、腎臟陽氣不足,人體內的陰寒之氣過盛缺乏溫煦、推動、蒸化功能,導致身體產熱不足、代謝失調,出現一系列虛寒症狀的證候,經常屬於一種「感冒傷寒後遺症」。
此證常見於寒性體質(陽虛)之人,或年老、久病心陽虛衰,腎陽不足的人。臨床經常出現以下症狀:
- 怕冷、四肢冰冷:全身發冷,四肢冰涼,怕冷,冬天不敢開窗。
- 心悸怔忡:心跳加快,心慌氣短,心神不寧,甚至心跳驟停、胸悶、心痛。
- 尿少身腫:尿量減少,體內水液瀦留,出現浮腫。
- 疲倦容易疲勞寐:疲勞乏力,容易疲倦,想睡覺。
- 唇甲青紫:嘴唇和指甲發青,缺乏血色。
- 耳鳴、耳聾:心腎陽虛導致腎精虧損,可出現耳鳴、耳聾等症狀。
- 腰膝酸軟:心腎陽虛導致腎精虧損,可出現腰膝酸軟等症狀
- 陽痿、早泄:心腎陽虛導致腎陽不足,可出現陽痿、早泄等症狀。
- 舌質淡暗或青紫:舌頭顏色淡或發青,舌苔白滑。
- 脈沉微:脈象微弱,沉按不起。
由於「陽虛」所以體內寒冷,四肢冷而喜愛溫暖。陰盛陽虛,所以喜愛安靜,不喜歡動。陽虛的人外邪容易侵襲體內,所以經常感冒。感冒後又沒治好造成心陽耗傷,所以疾病更嚴重。
心腎陽虛證常見於古代所常見的以下幾種疾病:
- 水腫:全身或局部水腫。
- 心悸:心跳加快,心慌氣短。
- 怔忡:心跳驟停,心神不寧。
- 胸痹:胸悶、胸痛、肋痛、心痛。
在水腫病中,有一種水腫表現為「陰水」,這種水腫的特點是腫勢較為嚴重,水邪泛溢全身,按之凹陷不起,並伴有四肢冰冷怕冷、心跳加快氣短、胸悶心痛等症狀。
中醫認為,心為君火,腎藏相火,心陽不足可致腎陽虛衰,心腎陽虛,命門火衰,則水濕逗留。因此,這種水腫的病機是心腎陽虛,造成水濕停留。可導致水飲上逆,形成水腫。
改善的方法以溫補心腎、利水消腫為法,常用方劑為「保元湯」合「真武湯」加減。
心腎陽虛證造成的「驚悸怔忡」病中,常見心悸、怔忡、神志恍惚等症狀,表現為心中空虛,心慌氣短,心神不寧,稍有動靜,心悸更嚴重。
常用方劑為「苓桂朮甘湯」合「四逆湯」或「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減。
心腎陽虛證所造成的「胸痹」,會出現心悸怔忡,胸悶不舒或伴疼痛,舌色紫暗或有瘀點,脈澀或脈結代。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腎藏精氣,心腎陽虛則心脈失養,血行不暢,導致胸悶、心悸、胸痛等症狀。此外,心腎陽虛還可導致血瘀,形成瘀血阻絡。
治療心腎陽虛證,以溫陽宣痹,通絡化瘀為主。常用方劑為「枳實薤白桂枝湯」去厚朴、枳實,加乾薑、細辛。
本證通常與「腎陽虛證」、「心陽虛證」、「脾腎陽虛證」會一起討論。
腎陽虛證是指腎之陽氣不足,而心腎陽虛證,除腎陽虛的表現外,還兼有心陽虛的特徵。如心悸怔忡,胸悶胸痛。
心陽虛證是由心氣虛發展而來,除了心氣不足之外,兼陽虛畏寒,血運無力之症,如胸悶痞滿,心痛徹背,舌淡或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細弱或結代等。但其「寒象」不如心腎陽虛證表現突出,且並無水濕停聚的腰以下浮腫等腎陽虛的表現。
脾腎陽虛證,除了腎陽虛之外,還有脾陽虛。多由腎陽虛弱,命門火衰,不能溫養脾陽。或脾陽久虛,累及於腎,終致脾腎陽氣俱虛。
脾腎陽虛證主要是脾胃虛弱症狀,容易引起腹瀉、腹脹等症。而心腎陽虛證則由於心陽不振,常見胸悶疼痛,心悸怔忡。
從經絡理解心腎陽虛
造成心腎陽虛的5種主要原因
心腎陽虛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心腎陽虛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心腎陽虛的相關證型
改善心腎陽虛的常用方劑
改善心腎陽虛的常用穴道
心腎陽虛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 有一定比例的人經常會出現「手三陰經」虛症,或是呈現「上虛下實」狀態,尤其是施打疫苗,或是感染新冠病毒之後出現機率更高。
這類人在過去經常感冒, 或是偏向於「寒性陽虛經絡體質」,因此這很有可能是體內寒氣深重,造成心臟、腎臟陽氣不足的結果,是一種「傷寒後遺症」所遺留下來的經絡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