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將軍湯中加入茵陳蒿,主要是利用其清熱利濕、退黃疸的功效。茵陳蒿味苦,性寒,入肝、膽經,能清熱利濕、退黃疸,特別適用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病症。
此外,茵陳蒿還具有解毒作用,可以幫助清除體內毒素,進一步促進疾病的康復。因此,在茵陳將軍湯中加入茵陳蒿,可以有效地治療濕熱黃疸,達到清熱利濕、退黃疸的目的。
茵陳將軍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茵陳蒿擅長清熱利濕,但對於濕熱蘊結、熱毒熾盛之症,單靠茵陳蒿力有不逮。大黃苦寒,能瀉火解毒,與茵陳蒿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2. 推動藥力:茵陳蒿性偏溫和,大黃則性寒而峻,加入大黃可引導藥力下行,促進濕熱下泄,加速療效。同時,大黃還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
茵陳將軍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瀉火: 梔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茵陳將軍湯以茵陳蒿為主,具有清熱利濕之功,但對於一些熱毒熾盛的患者,單靠茵陳蒿可能不足以完全清熱解毒。加入梔子可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使藥效更全面。
- 護肝利膽: 梔子能清肝膽之熱,對於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腹痛、嘔吐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茵陳將軍湯主要用於治療黃疸病,而梔子則能幫助清熱利膽,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緩解黃疸症狀。
茵陳將軍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茵陳蒿擅長清熱利濕,但對於濕熱毒邪較重的患者,單用茵陳蒿可能力有不逮。黃連苦寒,善於清熱瀉火,解毒消炎,可與茵陳蒿相輔相成,共同清除體內濕熱毒邪,達到更佳的療效。
- 抑菌止瀉:茵陳蒿主治濕熱黃疸,而黃連則具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可以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繁殖,進一步控制腹瀉,減少黃疸加重的風險,使療效更為穩固。
茵陳將軍湯中加入枳實,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瀉肝利膽,促進茵陳蒿的療效:枳實味苦性寒,具有瀉肝利膽、行氣消積的功效。茵陳蒿擅長清熱利濕,而枳實可助其疏肝理氣,使藥力更暢通無阻,共同達到清熱利濕、疏肝利膽的目的。
2. 抑制濕熱蘊結,預防復發:茵陳將軍湯常用於治療濕熱黃疸,枳實的疏肝理氣作用可防止濕熱鬱結於肝膽,進一步降低復發風險。
茵陳將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茵陳蒿性苦寒,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的功效,但過寒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經,能緩解茵陳蒿的寒性,保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避免過於寒涼而損傷正氣。
2. 增強療效:甘草味甘,具有補氣益脾的功效,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水濕代謝,有利於茵陳蒿的藥效發揮,使清熱利濕的作用更為顯著。同時,甘草還具有解毒作用,可以減輕茵陳蒿的毒副作用,提高藥物安全性。
茵陳將軍湯中加入滑石,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利水滲溼: 茵陳將軍湯主治濕熱黃疸,而滑石性寒滑利,能利水滲溼,協助茵陳蒿、梔子等藥物清熱利溼,消退黃疸。
- 清熱解毒: 滑石不僅利水,還能清熱解毒,與茵陳蒿、大黃等清熱瀉火藥物協同作用,進一步清除體內溼熱,緩解黃疸症狀。
綜上,滑石在茵陳將軍湯中發揮利水滲溼、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增強治療溼熱黃疸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茵陳將軍湯主要針對「濕熱黃疸」之證,其主治症狀包括:
- 發黃(身目俱黃):濕熱鬱蒸於脾胃,燻灼肝膽,導致膽汁外溢肌膚。
- 太陰腹滿:太陰脾經濕熱壅滯,氣機不暢,故見腹滿。
- 小便短赤或不利:濕熱下注膀胱,氣化失司。
- 燥渴谵語:熱邪內擾心神,耗傷津液。
- 脈沉有力:主裏證,且為實熱之象。
此方承襲茵陳蒿湯(茵陳、大黃、梔子)的基礎思路,加強清熱瀉火之力,適用於濕熱並重、熱邪偏盛之黃疸,兼見腑氣不通、神志不安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與功效
茵陳(君藥):
- 苦泄下降,專清脾胃肝膽濕熱,為治黃疸要藥。
- 現代研究顯示其能促進膽汁分泌,利膽退黃。
大黃(將軍,臣藥):
- 瀉熱通腑,導濕熱從大便出,與茵陳協同「前後分消」濕熱。
梔子、黃連(佐藥):
- 梔子清三焦火熱,利尿除煩;黃連瀉心胃之火,兼治燥渴谵語。
- 二者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枳實(佐藥):
- 破氣消積,行氣除滿,解決太陰腹滿之問題。
滑石、甘草梢(使藥):
- 滑石清熱利濕,通淋滑竅;甘草梢瀉火通淋,緩和大黃、黃連峻烈之性。
(二)治療原理
- 清熱利濕為主(茵陳、梔子、滑石):疏泄濕熱,從小便而解。
- 通腑瀉熱為輔(大黃、枳實):攻逐腸腑積滯,使濕熱從大便出。
- 瀉火解毒為佐(黃連、梔子):直折火勢,安神除煩。
- 氣血並調:枳實行氣,大黃活血,符合「治黃需治血」之理念。
三、方劑特色
此方結合「瀉下、清熱、利濕、行氣」四法,體現「濕熱黃疸當分消走泄」的治療思路,尤其適合濕熱膠結、熱重於濕,兼有腑實燥結者。
傳統服藥法
茵陳2錢,大黃2錢,梔子2錢,黃連2錢,枳實2錢,甘草梢2錢,滑石末2錢。
滾水煎,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將軍湯, 出處:《傷寒六書》卷三。 組成:大黃、茵陳、山梔、甘草、厚朴、黃芩、枳實。 主治:足太陰脾經,腹滿身目發黃,小水不利,大便實,發渴,或頭汗至頸節還,脈來沉重。
茵陳將軍湯, 出處:《魯府禁方》卷一。 組成:茵陳2錢,大黃2錢,梔子2錢,黃連2錢,枳實2錢,甘草梢2錢,滑石末2錢。 主治:濕熱發黃,太陰腹滿身目黃,小便短赤,或不利,燥渴譫語,脈沉有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