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甘梔子茵陳湯

LING GAN ZHI ZI YIN CHE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學金針》卷二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心經 15%
肺經 15%
胃經 15%
肝經 11%
膀胱經 6%
腎經 6%
膽經 6%
三焦經 4%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苓甘梔子茵陳湯中包含茵陳蒿,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利濕: 茵陳蒿味苦寒,具有清熱利濕之效,可針對濕熱蘊結所導致的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狀。苓甘梔子茵陳湯中以茵陳蒿配合其他藥材,如梔子、茵陳等,共同發揮清熱利濕的作用。
  2. 疏肝解鬱: 茵陳蒿兼具疏肝解鬱的功效,可治療肝氣鬱結所引起的脅肋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苓甘梔子茵陳湯中加入茵陳蒿,有助於疏通肝氣,配合其他藥材,如茯苓、甘草等,共同達到治療濕熱蘊結、肝氣鬱結等病症的效果。

苓甘梔子茵陳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方中茵陳蒿、梔子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茯苓配合使用,可加強利水滲濕之力,促進濕邪排出體外。
  2. 健脾和胃:茯苓能健脾益氣,和胃止嘔,與甘草相配,更能調和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苓甘梔子茵陳湯中包含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利濕退黃:梔子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利濕退黃之功效。該方劑主治濕熱黃疸,而梔子能清泄肝膽濕熱,促進膽汁分泌,利濕退黃,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2. 涼血解毒,安神止嘔:梔子還具備涼血解毒、安神止嘔的功效。對於濕熱黃疸伴隨發熱、煩躁、口苦、嘔吐等症狀,梔子能清熱解毒,安神止嘔,減輕患者痛苦,改善症狀。

苓甘梔子茵陳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方中梔子苦寒、茵陳苦寒,甘草可調和其苦寒之性,避免傷脾胃。

二、 增強療效:甘草能健脾益氣,與苓桂、茵陳等藥物共同作用,可增強利水消腫、清熱利濕之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苓甘梔子茵陳湯 」

苓甘梔子茵陳湯,由茵陳蒿、茯苓、梔子、甘草組成,具有清熱利濕、退黃、止癢、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茵陳蒿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退黃、止癢、清肝明目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溫、濕疹、濕瘡等疾患,以及黃疸、肝炎等症。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脾虛腹瀉、失眠等症。

梔子味苦、寒,歸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病、黃疸、吐血、衄血、便血等症。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苓甘梔子茵陳湯,常被用於治療濕證、便澀、腹中脹滿等症狀。濕證是指身體內有濕氣,出現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溏瀉等症狀。便澀是指大便乾硬,排便困難。腹中脹滿是指腹部脹滿,有悶脹感。

苓甘梔子茵陳湯具有清熱利濕、退黃、止癢、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緩解濕證、便澀、腹中脹滿等症狀。

總結:

苓甘梔子茵陳湯,由茵陳蒿、茯苓、梔子、甘草組成,具有清熱利濕、退黃、止癢、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證、便澀、腹中脹滿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茵陳蒿3錢,茯苓3錢,梔子2錢,甘草2錢。
若濕熱在脾,當加大黃、芒消;如濕熱但在肝家,而兼脾腎寒濕,當加乾薑、附子;若膀胱無熱,但用豬苓,利其小便可也。
水煎,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濕證,便澀,腹中脹滿。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陽。

相同名稱方劑


苓甘梔子茵陳湯, 出處:《醫學金針》卷二。 組成:茵陳蒿3錢,茯苓3錢,梔子2錢,甘草2錢。 主治:濕證,便澀,腹中脹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