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解交散中包含茵陳蒿,主要原因如下:
- 利濕退黃:茵陳蒿性苦寒,善於清利濕熱,尤其對於濕熱蘊結於肝膽所致的黃疸,有顯著的退黃作用。解交散本身主治濕熱阻滯肝膽所引起的黃疸、身熱、小便不利等症狀,茵陳蒿的利濕退黃功效,正好與方劑主治相符。
- 疏肝解鬱:茵陳蒿除了利濕退黃外,還有疏肝解鬱的功效。濕熱鬱結肝膽,往往會導致肝氣鬱結,出現胸脅脹痛、脘腹痞滿等症狀。茵陳蒿能疏肝解鬱,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解交散中包含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升麻具有升散解毒之效: 升麻性味辛涼,入肺經,具有升散解毒、透疹消斑的作用。解交散治療的是外感風熱所致的表證,升麻可以疏散表邪,使邪氣從表透出,起到解表散熱的作用。
- 升麻可助其他藥物發揮藥效: 解交散中其他藥物如柴胡、葛根等,也具有解表散熱的作用,升麻與之相配伍,可以增強其解表散熱之效,使藥效更佳。
綜上所述,升麻在解交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可以解表散熱,又可以助其他藥物發揮藥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解交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解交散用於治療濕熱蘊結,導致小便不利、腹脹等症,茯苓能利水滲濕,將體內濕熱之邪排出,有助於改善患者症狀。
- 健脾和胃: 茯苓亦具健脾和胃之功。解交散中常配伍其他健脾和胃的藥物,如白朮、蒼朮等,共同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進一步加強利水滲濕的效果。
解交散中含有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之效。解交散中藥物性味多偏寒涼,甘草的加入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使藥物更平和地發揮作用。
二、 增強療效: 甘草能益氣補脾,提高機體免疫力。解交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甘草的補益作用能增強藥效,促進機體恢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解交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茵陳蒿:利溼退黃、清熱解毒。
- 升麻:發表透疹、疏風散熱。
- 茯苓:健脾滲溼、寧心安神。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補中。
古籍記載主治:
小兒傷寒。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幼幼新書》記載,「解交散」出自長沙醫者鄭愈之手,用於治療小兒傷寒。方中:
- 茵陳蒿為主藥,其性味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溼、退黃疸的功效。在此方中,主要針對傷寒可能引起的溼熱症狀。
- 升麻具有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的作用,可以幫助將體內的熱邪透發於外。
- 茯苓健脾利溼,可以協助茵陳蒿去除體內的溼邪,並能安神定志,緩解小兒因傷寒引起的不適。
- 甘草調和諸藥,使各藥藥性協調,並能益氣補中,扶助正氣。
四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溼、解毒透邪之功。適用於小兒傷寒初起,以熱邪為主,兼有溼邪的證候。通過清熱利溼,可以減輕發熱、煩躁等症狀;通過解毒透邪,可以幫助病邪排出體外,促進疾病的康復。
服用方法:
根據古文記載,「解交散」為末劑,每次服用半錢或一字,用蔥白湯送服。蔥白辛溫發散,可以增強解表散邪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解交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九。 組成:茵陳1錢,升麻1錢,茯苓1錢,甘草(炙)1錢。 主治:小兒傷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