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肝飲中加入茵陳蒿,主要源於其清熱利濕、解毒退黃的功效。茵陳蒿味苦性寒,入肝膽經,能疏肝利膽,清熱利濕,對於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目赤腫痛、小便不利等症狀,均有顯著療效。
此外,茵陳蒿亦能解毒,對於毒熱蘊積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亦能起到一定輔助作用。因此,清肝飲中加入茵陳蒿,有助於清熱利濕、解毒退黃,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清肝飲中加入敗醬草,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敗醬草性寒味苦,入肝經,能清肝熱,並能解毒消腫,對於肝經濕熱、毒熱鬱結所致的目赤腫痛、咽喉腫痛、乳癰、瘡瘍等症狀均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在清肝飲中加入敗醬草,可以加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清肝飲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金銀花性寒,味甘,歸肺、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其藥性平和,既能清泄肝火,又能解表散熱,對於肝經熱盛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金銀花亦能抗菌消炎,配合其他藥物,可增強清肝飲的整體療效,達到清熱解毒、疏肝利膽的功效。
清肝飲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為了其清熱涼血及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入心、肝、脾經。其苦寒之性,可清熱解毒,用於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其酸收之性,可涼血止血,用於治療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症。此外,牡丹皮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治療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
因此,清肝飲中加入牡丹皮,可有效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治療肝火上炎,血熱妄行等病症。
清肝飲方劑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對於肝經實熱、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煩躁不安等症狀,梔子能有效清熱瀉火,緩解症狀。同時,梔子也能涼血解毒,對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斑疹、瘡瘍等,也具有一定療效。
因此,清肝飲中加入梔子,可發揮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肝利膽、涼血解毒的效果。
清肝飲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瀉火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清肝飲中若出現肝火旺盛、熱毒鬱結的情況,大黃可瀉肝火,通泄熱毒,幫助解除肝臟的鬱熱,改善便祕等症狀。
- 引導藥力: 大黃性猛烈,可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病所,增強清肝飲的清熱瀉火作用。例如,清肝飲中若含有黃芩、梔子等清熱解毒藥,大黃可促進這些藥物的藥力發揮,更好地清除肝臟的熱毒。
清肝飲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消脹:枳實味苦、性寒,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利水之效。肝氣鬱結,則氣機不暢,易導致胸悶腹脹、消化不良。枳實可疏肝理氣,使肝氣流通,緩解肝鬱所致的胸悶腹脹等症狀。
- 降逆止嘔,清熱解毒:枳實亦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可用於治療肝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此外,枳實也具有一定清熱解毒的作用,對於肝火旺盛引起的口苦咽乾、煩躁易怒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綜上所述,清肝飲中加入枳實,可有效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並起到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緩解肝鬱脾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清肝飲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鬱:鬱金味辛、苦,性寒,具有清熱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肝鬱氣滯是許多肝病的常見病機,鬱金能清泄肝火,疏肝解鬱,使肝氣得以宣暢,從而達到清肝利膽的作用。
- 活血化瘀:鬱金還能活血化瘀,改善肝臟血液循環,促進肝臟代謝,有利於肝臟疾病的康復。
因此,鬱金在清肝飲方劑中起到清熱解鬱、活血化瘀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肝利膽的療效。
清肝飲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利濕解毒: 龍膽草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功效。對於肝火上炎、濕熱蘊結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黃疸、濕疹等症,均有較佳的療效。
- 增強清肝功效: 清肝飲中多以清熱解毒的藥物為主,如黃芩、梔子等。龍膽草的加入,可以加強藥物的清肝瀉火之效,使藥效更加顯著,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清肝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緩和藥性:清肝飲通常以清熱解毒、瀉火為主,藥性偏寒涼。甘草性甘平,味甘,可緩和藥性,避免藥性過寒傷脾胃。同時,甘草亦能調和藥物,使諸藥協同作用,發揮更佳療效。
- 增強藥效:甘草能補脾益氣,與清肝藥物相配,有助於補益脾氣,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肝臟功能恢復。此外,甘草還可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提高整體療效。
總而言之,甘草在清肝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緩和藥性,又能增強藥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肝飲》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多部中醫典籍記載,《清肝飲》並非單一固定方劑,其組成與主治隨著醫家經驗與臨牀需求而有所調整。以下將綜合各醫典內容,分析《清肝飲》之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清肝飲》的不同組成與主治
根據《症因脈治》記載,《清肝飲》的組成有以下幾種變化:
- 基本方:生地、山藥、澤瀉、丹皮、山萸肉、白茯苓、黃柏、知母。主治腎陰不足,肝火上炎所致的衄血。此方以滋補腎陰為主,兼清肝火,適用於陰虛火旺之證。其治療原理為滋水涵木,使陰陽平衡,火熱自降。
- 治腹脹方:柴胡、山梔、丹皮、青皮、蘇梗、白芍藥、鉤藤。主治肝火引起的腹脹。此方以疏肝理氣為主,兼清肝熱,適用於肝氣鬱結,氣機不暢之證。其治療原理為疏通肝氣,使氣機調暢,腹脹自消。若肝膽熱盛,可加龍膽草、青黛以增強清熱瀉火之力。
- 治便結方:與治腹脹方相同,主治肝膽氣結引起的便祕。此方以疏肝理氣為主,兼清肝熱,通腑瀉熱,適用於肝氣鬱結,氣機不暢,腑氣不通之證。其治療原理為疏通肝氣,使氣機調暢,腑氣通降,便祕自解。
- 治腹痛方:與治腹脹方相同,主治肝膽有熱引起的腹痛,特別是攻刺脅肋的疼痛。此方以疏肝理氣,清肝瀉熱為主,適用於肝膽火盛,氣機阻滯之證。其治療原理為疏通肝氣,清瀉肝火,使氣機調暢,疼痛自止。
此外,根據《盤珠集胎產症治》,《清肝飲》另一組成為柴胡、當歸、炙甘草、鉤藤、白朮(炒)。主治胎氣上逼,氣逆脹悶。此方以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為主,適用於妊娠期間肝氣不舒,脾胃虛弱之證。其治療原理為疏通肝氣,調和脾胃,使氣機升降有序,氣逆脹悶自消。
《清肝飲》的治療原理
綜合以上分析,《清肝飲》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 疏肝理氣:方中柴胡、青皮、蘇梗等藥物具有疏肝理氣,解鬱散結之功,適用於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各種病症。
- 清肝瀉火:方中山梔、丹皮、黃柏、知母等藥物具有清肝瀉火,涼血解毒之功,適用於肝火上炎,熱毒內盛所致的各種病症。
- 滋陰養血:方中生地、山萸肉、白芍藥、當歸等藥物具有滋陰養血,柔肝緩急之功,適用於肝陰不足,血虛失養所致的各種病症。
- 健脾和胃:方中白朮、甘草等藥物具有健脾和胃,益氣生津之功,適用於脾胃虛弱,氣津不足所致的各種病症。
總結
《清肝飲》並非單一固定方劑,其組成與主治隨著醫家經驗與臨牀需求而有所調整。但其核心治療思想始終圍繞著疏肝理氣、清肝瀉火、滋陰養血、健脾和胃這幾個方面。臨牀應用時,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靈活加減,方能取得最佳療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脾胃虛弱、大便溏泄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肝飲, 出處:《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當歸、川芎、生地、柴胡、黃芩、白芍藥、丹皮、山梔、青皮。 主治:肝火攻衝,內傷衄血。
清肝飲, 出處:《簡明醫彀》卷八。 組成:柴胡2錢,桔梗2錢,連翹2錢,當歸尾2錢,黃芩2錢,黃連2錢,牛蒡子2錢,三棱2錢,甘草1錢,紅花少許。 主治:馬刀,生脅下。
清肝飲, 出處:《症因脈治》卷三。 組成:柴胡、黃芩、山梔、連翹、桔梗、川芎、甘草。 主治:肝火腹脹,目睛黃,兩脅痛,小腹脹急,或攻刺作痛,或左邊脹甚,小便赤,夜不得寐。
清肝飲, 出處:《常見病的中醫治療研究》。 組成:茵陳1兩,敗醬草1兩,金銀花1兩,丹皮3錢,梔子3錢,大黃3錢,枳實3錢,鬱金3錢,龍膽草3錢,甘草1錢。 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