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膽利濕湯

QING DAN LI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新急腹症學》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5%
胃經 11%
肺經 11%
膽經 10%
脾經 9%
心經 9%
三焦經 7%
膀胱經 6%
大腸經 5%
心包經 4%
腎經 3%
小腸經 3%
肝經
胃經
肺經
膽經
脾經
心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清膽利濕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膽囊與肝經密切相關,膽汁鬱積,常伴有肝氣鬱結,木香可疏肝理氣,使肝氣疏暢,從而促進膽汁分泌,利濕化痰。
  2. 燥濕健脾,和胃止嘔:木香亦具燥濕健脾之功,可改善脾胃濕氣過重,助消化,促進水濕代謝,減輕嘔吐等症狀。

因此,清膽利濕湯中加入木香,不僅可以疏肝解鬱,行氣止痛,還可燥濕健脾,和胃止嘔,共同達到利濕化痰、清膽止痛的效果。

清膽利濕湯中加入鬱金,主要是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鬱金味辛、苦,性微寒,入肝、膽經,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對於肝膽濕熱所致的脅肋脹痛、黃疸、腹脹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鬱金亦具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效,能有效清除肝膽濕熱,改善肝膽功能,促進膽汁分泌,從而達到利濕退黃的目的。

因此,清膽利濕湯中加入鬱金,有助於疏肝理氣、清熱利濕,達到整體治療肝膽濕熱之目的。

清膽利濕湯中加入柴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調暢氣機:柴胡味苦性微寒,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膽汁的生成和排泄與肝氣的疏泄密切相關,肝氣鬱結會影響膽汁的正常分泌和排泄,導致濕熱蘊積。柴胡可疏肝解鬱,調暢氣機,使肝氣疏泄,膽汁流通,有利於濕熱的排泄。
  2. 引濕熱下行,利濕化痰:柴胡性微寒,能引濕熱下行,並兼具利濕化痰的作用。清膽利濕湯旨在清熱利濕,柴胡可引導濕熱下降,並促進痰液的排出,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利濕、化痰止咳的效果。

清膽利濕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燥濕: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對於濕熱蘊結於膽,引起膽汁分泌異常,出現口苦、脅痛、黃疸等症狀,黃芩可清熱瀉火,燥濕利膽,改善膽汁分泌功能。
  2. 抗菌消炎: 黃芩亦具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並減少膽道炎症,減輕炎症反應,有利於濕熱的消散和膽道功能的恢復。

清膽利濕湯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其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

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小腸經,具有通利水道、清熱利濕的功效,適用於濕熱蘊結、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症狀。

清膽利濕湯常用於治療膽囊炎、膽石症、濕熱黃疸等病症,木通的加入有助於清熱利濕,通利水道,促進膽汁排泄,緩解疼痛,改善症狀。

清膽利濕湯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利濕退黃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退黃的功效。其苦寒之性,可清泄肝膽之熱,而其利濕之性,則可促進濕熱的排出。

在清膽利濕湯中,梔子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可有效地清熱利濕、退黃止痛,適用於濕熱蘊結、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腹痛、噁心、嘔吐等症。

清膽利濕湯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出濕熱,對於膽濕蘊結所致的濕熱症狀,如口苦、口乾、尿黃、小便不利等,有良好的療效。
  2. 清熱解毒: 車前子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清除體內濕熱毒素,減輕肝膽濕熱所引起的炎症反應,進而達到清膽利濕的目的。

清膽利濕湯中包含茵陳蒿,主要基於其清熱利濕、解毒退黃的功效。茵陳蒿性寒,味苦,入肝膽經,能清熱利濕,疏肝利膽,並具有解毒退黃的作用。對於濕熱蘊結,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濕熱泄瀉、濕疹等病症,茵陳蒿均能發揮顯著療效。因此,清膽利濕湯中加入茵陳蒿,有助於清熱利濕,改善肝膽濕熱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清膽利濕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通便,清熱利溼: 大黃味苦寒,性急,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利濕之功效。對於膽濕蘊熱所致的黃疸、腹痛、便祕等症狀,大黃能有效清除積熱,促進腸道蠕動,通利大便,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
  2. 引導藥物下行,增強療效: 清膽利濕湯旨在清除濕熱,而大黃的迅速通便作用能將藥物快速引導至下焦,並促進藥效發揮,加速濕熱的排除,達到更好的療效。

清膽利濕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濕濁阻滯膽腑,可致膽汁鬱積,引起濕熱內蘊,產生噁心嘔吐、腹脹腹痛等症狀。半夏能燥濕化痰,使濕濁消散,暢通膽汁流通,緩解濕熱所致的膽腑不適。
  2. 降逆止嘔: 清膽利濕湯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痰濁上擾所致的嘔吐、眩暈、口苦等症狀。半夏具降逆止嘔作用,能抑制胃氣上逆,消除嘔吐感,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膽利濕、降逆止嘔之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膽利濕湯」組成介紹

半夏

  • 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肺氣、化解痰液、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
  • 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
  • 外用於治療腫瘤、毒蛇咬傷等。

柴胡

  • 散風熱、發汗解表。
  • 寒熱往來的半表半里之熱,熱象包括弛張熱與間歇熱。
  • 止咳化痰。
  • 平肝息風。
  • 補陽。
  • 清熱瀉火。
  • 疏肝解鬱。

車前子

  •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清肺化痰、降氣止咳、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
  • 性寒涼、味甘。
  • 利水滲濕、清熱瀉火、止咳化痰、降氣、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

大黃

  • 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瘀血腫痛、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

黃芩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外感熱病、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咳嗽痰稠、咽喉腫痛、血熱吐衄、氣鬱不暢、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木通

  • 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溫熱病、熱淋澀痛、月經不調、閉經、痛經、乳汁、膿瘡、膿腫、瘡癤、乳癰、腎臟病水腫、急性腎炎小便不利、濕熱癃閉、淋病、婦女經閉及乳閉等症。

木香

  • 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胸腹脹滿、嘔吐腹瀉、腹脹滿痛、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濕熱瀉痢、裡急後重、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風寒咳嗽、哮喘、情志不舒、鬱鬱寡歡等證狀。

茵陳蒿

  • 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
  • 濕溫、濕疹、濕瘡等症;退熱、退黃、縮肝等症狀;治療下焦濕熱瘙癢、足脛跗腫和濕瘡流水;具有止癢作用。

鬱金

  • 活血化瘀、止血、清熱涼血、化腐生肌、理氣行氣、降氣、清熱利濕。
  • 活血止痛、行氣解鬱。
  • 清肝降火、行氣止血。
  • 清熱涼血、解鬱開竅。
  • 祛寒、寒去則腐肉自消;又因其味苦,苦能燥濕,濕去則腐肉不生。
  • 理氣行氣、和營活血,能疏肝解鬱,除濕利膽。
  • 消除腸胃氣滯、胸脹、噫氣等問題。
  • 清熱利濕、清熱退黃。

總結

中藥方劑「清膽利濕湯」,主要成分是:木香,鬱金,柴胡,黃芩,木通,梔子,車前子,茵陳蒿,大黃,半夏, 主治症狀是:濕熱型膽繫感染。各藥材具有不同的藥性,如清熱、利濕、補肝、止痛等,相互協調,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膽利濕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便溏等。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膽利濕湯, 出處:《新急腹症學》。 組成:木香3錢,鬱金3錢,柴胡3-5錢,黃芩3錢,木通3錢,梔子3錢,車前子3錢,茵陳5錢,大黃3錢,半夏3錢。 主治:濕熱型膽繫感染。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