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茵陳五苓散方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濕退黃:茵陳蒿性苦寒,善於清熱利濕,尤其針對濕熱黃疸,能疏肝利膽,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排出體內積聚的濕熱之邪,改善黃疸症狀。
- 疏肝解鬱:柴胡茵陳五苓散以柴胡疏肝解鬱為君藥,茵陳蒿亦有疏肝解鬱之效,與柴胡相輔相成,增強疏肝利膽的效果,更能改善肝氣鬱結所致的諸症,如脅肋脹痛、食慾不振等。
柴胡茵陳五苓散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利水消腫: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水、滲濕止瀉的功效。五苓散本身主治濕濁內停、脾陽不振之證,而車前子能加強利水滲濕的作用,加速體內濕濁的排出,緩解水腫。
2. 清熱解毒: 柴胡茵陳五苓散中,柴胡、茵陳皆具清熱利膽之效,車前子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三者合用,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消除體內濕熱,從而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柴胡茵陳五苓散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溼: 木通性寒,味甘,具有利水滲溼、清熱解毒之效。方中柴胡、茵陳以疏肝利膽,五苓散以健脾利溼,木通的加入可進一步增強利水滲溼之力,利於水溼之邪從小便排出,改善溼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狀。
- 清熱解毒: 木通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溼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口苦咽乾、目赤腫痛等症狀。柴胡茵陳五苓散中加入木通,可進一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柴胡茵陳五苓散方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退熱除濕:柴胡性微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退熱除濕之效。方中因茵陳蒿、五苓散皆擅長利濕,但濕邪阻滯易傷肝氣,導致肝氣鬱結,故加柴胡以疏肝解鬱,使濕邪得以降伏。
- 協調諸藥,增強療效:柴胡與茵陳蒿、五苓散等藥物配合,能夠互相協調,增強藥效。柴胡的疏肝解鬱作用,可以促進茵陳蒿利濕退黃,五苓散利水滲濕,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柴胡茵陳五苓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傷寒溫濕熱病,汗下太早,濕熱未除」所致諸症,其主要病機為濕熱鬱滯三焦,尤以中下二焦為甚。因過早發汗或攻下,導致濕熱未能透解,反內蘊化黃,故見「遍身發黃」;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赤黑」;濕熱鬱蒸津液不布,故「煩渴發熱」。其病位涉及少陽、太陰、膀胱,屬濕熱黃疸兼表裡同病之證。
組成與配伍邏輯
五苓散(1兩)為底方:
- 以茯苓、豬苓、澤瀉滲利下焦濕熱,白朮健脾燥濕,桂枝通陽化氣,共奏「通陽利水」之效,針對濕熱停聚膀胱、小便不利之核心病機。
茵陳(半兩)為君藥:
- 茵陳蒿為治黃疸要藥,苦泄下降,專清脾胃肝膽濕熱,助五苓散加強退黃功效,針對「身黃」主症。
柴胡(1錢半)入少陽:
- 柴胡疏解少陽樞機,透達半表半裡之鬱熱,因病源於「傷寒溫濕熱病」,可能有少陽餘邪未解,用之可防熱邪內陷。
車前子(1錢)、木通(1錢半)導濕熱下行:
- 車前子清利小便,木通瀉心火、通淋滯,二者助五苓散與茵陳導濕熱從溺竅而出,解決「小便赤黑」之標。
酒後加乾葛(2錢):
- 酒性濕熱,傷及胃津,乾葛能升清解酒毒,兼生津止渴,防濕熱助燥。
燈草煎服之理:
- 燈心草淡滲利水,清心降火,以其為引,增強方劑輕清滲濕之性,尤適「煩渴發熱」之症。
治療原理總括
此方以「分消走泄」為法:
- 上焦:柴胡疏解少陽,開鬱熱外達之門。
- 中焦:茵陳、白朮健脾化濕,斡旋中州。
- 下焦:五苓散配伍車前、木通,通利膀胱,使濕熱從小便而解。
全方標本兼顧,既退黃疸之標,又調氣化之本,契合「濕去熱孤」之治則,故曰「小便清利而愈」。
傳統服藥法
五苓散1兩,茵陳半兩,車前子1錢,木通1錢半,柴胡1錢半。
酒後,加乾葛2錢。
上分2服。用水1鐘半,燈草50莖煎服,連進數服。小便清利而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有緩解濕熱黃疸的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茵陳五苓散,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組成:五苓散1兩,茵陳半兩,車前子1錢,木通1錢半,柴胡1錢半。 主治:傷寒溫濕熱病,汗下太早,濕熱未除,以致遍身發黃,小便赤黑,煩渴發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