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拈痛湯方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調經、補血養血、潤腸通便、止痛之功效。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當歸能有效活血化瘀,解除經絡阻滯,達到止痛的效果。
- 補血益氣:當歸有補血益氣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強體質,緩解疼痛。疼痛往往伴隨氣血不足,而當歸能補益氣血,從根本上減輕疼痛,提高療效。
因此,當歸在當歸拈痛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能活血止痛,又能補血益氣,是治療疼痛的常用藥材。
當歸拈痛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黃芩味苦寒,性寒,入肺、心、膽、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當歸拈痛湯主要針對疼痛,而黃芩可清熱解毒,防止因熱毒瘀阻而加重疼痛。
- 配伍相宜,協同作用: 當歸拈痛湯中主要成分為當歸、川芎等,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黃芩與之配伍,可降低當歸等藥物的溫燥之性,避免燥熱傷陰,並輔助其清熱止痛,使藥效更佳。
當歸拈痛湯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苦參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對於濕熱下注所致的疼痛,以及伴隨的瘙癢、濕疹等症狀,苦參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配合當歸活血化瘀: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之效。而苦參的清熱燥濕作用,可以幫助當歸更好地發揮活血化瘀的作用,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當歸拈痛湯中加入苦參,是為了更好地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並配合當歸活血化瘀,達到止痛的效果。
當歸拈痛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解毒、緩和藥物副作用的作用。當歸拈痛湯中含有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的藥物,甘草可以調和這些藥物的偏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造成對身體的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與當歸等藥物配伍,可以增強其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甘草能補氣益血,與當歸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更好的止痛效果。
當歸拈痛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藥力達病所: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痛止瀉的功效。當歸拈痛湯以活血化瘀、止痛為主,白朮的加入能增強脾胃功能,使藥力更易於運化,更好地達到病所,提高療效。
- 配伍當歸,調和藥性: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潤腸通便的功效。但當歸偏於滋潤,易導致脾胃虛寒,白朮的加入則可健脾燥濕,與當歸相配,起到調和藥性、協調藥力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
當歸拈痛湯中加入蒼朮,主要是為了燥濕健脾,祛除寒濕。
方中當歸、川芎、芍藥等藥材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但若患者體內寒濕較重,則會阻礙藥效的發揮,導致疼痛難消。蒼朮性溫燥,入脾胃經,能燥濕健脾,祛除寒濕,為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創造條件,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此外,蒼朮還有利水消腫的作用,能幫助改善寒濕所致的肢體麻木、腫脹等症狀。
當歸拈痛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 疏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的功能。當歸拈痛湯主要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而防風可以驅散風寒,緩解疼痛,提升藥效。
- 引藥入血: 防風具有引藥入血的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當歸拈痛湯中包含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藥物,防風的加入可以促進這些藥物更好地滲透到血液中,達到更好的止痛效果。
總之,防風在當歸拈痛湯中扮演著疏風止痛、引藥入血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發揮更好的療效。
當歸拈痛湯中加入葛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解痙:葛根具有解肌發表、升陽解肌的功效,能疏散風寒之邪,緩解因風寒引起的疼痛。而當歸拈痛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溼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疼痛,葛根能與當歸等藥材協同作用,有效止痛解痙,緩解疼痛症狀。
- 活血通絡,舒筋活絡:葛根亦有活血通絡、舒筋活絡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舒緩筋骨疼痛。與當歸、川芎等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通經活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當歸拈痛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羌活性辛溫,入膀胱、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而導致的頭痛、肢體疼痛、皮膚瘙癢等症狀,羌活能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配合當歸,活血化瘀: 當歸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羌活與當歸相配,既能疏散風寒,又能活血化瘀,可有效改善因氣血凝滯引起的疼痛。
總而言之,羌活在當歸拈痛湯中扮演著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並配合當歸活血化瘀的重要角色,共同發揮止痛的效果。
當歸拈痛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養血,緩解疼痛: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功效。當歸拈痛湯以當歸為主藥,具有活血止痛、補血養血之效。人參的加入,可與當歸相輔相成,共同補益氣血,從而緩解疼痛。
- 扶正祛邪,增強療效:疼痛往往與氣血虧虛、正氣不足有關。人參補氣固本,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扶正祛邪,促進疼痛的緩解。同時,人參還有改善微循環的作用,有助於藥物更快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更佳的療效。
當歸拈痛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升麻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效。當歸拈痛湯主要針對風寒濕邪所致的疼痛,升麻可協助疏散外邪,減輕疼痛不適。
- 升提陽氣,止痛止癢: 升麻可升提陽氣,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止痛止癢的效果。當歸拈痛湯中含有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藥物,升麻的加入可促進藥效的發揮,提升療效。
「當歸拈痛湯」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理氣,止痛消脹:茵陳蒿性微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疏肝理氣、清熱利濕之效。對於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茵陳蒿能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與當歸、川芎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奏止痛消脹之效。
-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茵陳蒿兼具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功效,對於因濕熱蘊結、毒邪入侵所致的疼痛,茵陳蒿能起到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作用,進一步緩解疼痛症狀。
當歸拈痛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消腫止痛: 澤瀉性寒,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消腫止痛的功效。當歸拈痛湯主治血瘀氣滯所致的疼痛,而濕氣阻滯亦可加重疼痛。澤瀉利水滲濕,可去除濕氣,減輕疼痛,並有助於藥物更好地滲透病竈。
- 配伍當歸,調和氣血: 當歸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澤瀉性寒,與當歸配伍,可起到寒熱相濟、調和氣血的作用,避免當歸溫燥之性過於燥烈,更利於緩解疼痛。
當歸拈痛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止痛: 知母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痛的功效。當歸拈痛湯主治熱毒瘀阻,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知母可以清熱解毒,緩解熱毒對經絡的刺激,達到止痛的效果。
- 佐使當歸,緩解燥熱: 當歸性溫,擅長補血活血,但長期服用容易燥熱。知母性寒,可以起到協調當歸的作用,緩解當歸的燥熱之性,避免藥物副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
當歸拈痛湯是一個廣泛應用於婦科疾病的中藥方劑,其中包含了豬苓這一重要藥材。豬苓性平,味甘淡,能夠利水滲濕,常用於治療因體內濕氣過重所引起的水腫、腰膝痠痛等症狀。在當歸拈痛湯的配方中,豬苓的加入可以增強湯劑的整體效果,除了有助於利尿,還能改善血液循環。當歸作為主藥,主要功能是補血調經,與豬苓的相互協調,有助於舒緩因血虛引起的疼痛。這種搭配不僅能夠緩解疼痛,還可以促進全身的代謝功能,進一步提升身體的免疫力。整體來看,豬苓在當歸拈痛湯中的作用十分關鍵,它不僅強化了方劑的療效,也使其在治療痛症方面更加全面,讓患者獲得更好的緩解效果。
方劑介紹

當歸拈痛湯主要功效是「清熱除濕,祛風止痛」,主治濕熱痹證,因為體內濕熱蘊積,外感風邪或風濕化熱所導致的疾病。
此證的核心病機為濕熱壅滯,無論是肢體、關節、腰部還是瘡瘍,皆因濕熱之邪阻滯經絡、氣血,導致不通則痛。
古代典籍《仁齋直指方論》記載「肢節煩疼,肩背沉重,胸不利,及遍身疼痛,下注於足脛,痛不可忍」,以及《類證治裁》所載「肩背沉重,肢節疼痛,下注足脛,屬濕熱。當歸拈痛湯」。
當歸拈痛湯是治療「濕熱下注」及「濕熱腳氣」初期的常用方劑。此方最常用於治療濕熱痹證。
表現為全身關節疼痛、腫脹、沉重,甚至痛不可忍,尤其以下肢最嚴重。伴隨發熱感、肩背沉重、腳氣腫痛、腳膝生瘡、舌苔白膩帶微黃色,脈象弦數。
當風邪與濕熱相互作用,侵入經絡關節,導致氣血運行受阻,因此患者會感到全身關節疼痛,且痛處有發熱感。
由於濕邪屬於陰邪,性質黏滯且沉重,容易阻礙氣機運行,因此患者會出現肩背沉重的感覺。濕熱向下侵犯,則可能導致腳氣腫痛,或腳膝生瘡。舌苔白膩帶微黃,脈象弦數,則是濕熱內盛的表現。
古代運用非常廣泛,例如治療濕熱腳氣,在《衛生寶鑒》中治北方腳氣並「血突出高二尺余」,以及《奇效良方》所載的治療「積久傷脾,飲食下流導致的腳氣腫痛」等案例,均表明此方對濕熱下注所致的腳氣有良效。
也可用來治療濕熱發黃,古書 《醫方考》指出此方能治「腳氣疼腫,濕熱發黃」,並分析了濕熱內壅,不得泄越而發黃的病機。
也來治療濕熱腰痛,古書 《醫方集宜》明確指出「一濕熱腰痛者,宜用當歸拈痛湯」。 痹厥:《類證治裁》記載此方可用於治療「痹厥」。
瘡瘍腫痛: 《奇效良方》提到此方可治「風濕熱毒、瘡瘍下注濕毒、腳膝生瘡赤腫、裡外臁瘡等症狀」,以及《仁齋直指方論》中「治大麻風,兩足血風瘡痛癢等證」。 骨疽痛而有熱:《醫方集宜》記載此方可用於「骨疽痛而有熱」。
此方以祛風、清熱、除濕為主,並輔以健脾益氣,調和氣血,達到內外兼治的效果,組方治療原理如下:
- 祛濕為主,清熱為輔: 方中羌活、防風、蒼朮、白朮、澤瀉、豬苓等藥,皆為祛濕要藥。 羌活、防風如《衛生寶鑒》所引,「羌活:苦辛,透關節而勝濕」,「防風:甘辛,溫,散經絡中留濕」,二者合用,既能祛風散寒,又能勝濕止痛,針對濕邪在表。茵陳蒿清熱利濕退黃,專治濕熱發黃,能清除濕熱,使其從小便排出。羌活與茵陳合用,可祛風、清熱、利濕,發揮除熱、通絡、止痛的功效。
- 健脾利水除濕:蒼朮、白朮 健脾燥濕,針對濕邪困脾。 澤瀉、豬苓利水滲濕,導濕邪從小便利,針對濕邪在裡。
-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黃芩、苦參、知母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針對濕熱化火之證。
- 升陽散邪,透達經絡: 升麻、葛根升舉清陽,透邪外出,有助於濕熱之邪的消散。
- 益氣養血,扶正祛邪: 人參大補元氣,增強機體抗邪能力;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有助於氣血流通,改善局部循環。正如《醫方考》所言,「所以養血於敗壞之餘,益氣於泄越之後也。」甘草調和諸藥,使全方藥效更加協調。
此方為湯劑,能迅速發揮止痛作用,如同用手「拈去」疼痛,因此稱為當歸拈痛湯。
正如《增補內經拾遺》卷四所述:「當歸能調和氣血,使氣血各有所歸,經絡流通則疼痛自然消失,如同用手拈去一般。」
此方內外兼治,扶正祛邪,外散風邪、內清濕熱,雙管齊下。去除病邪的同時,補氣健脾,防止傷正。祛除濕熱的同時,活血止痛,使氣血流通,從根本上改善病情。
此方特別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濕熱引起的關節疼痛、肩背沉重、腳氣腫痛、下肢潰瘍等症狀,可作為臨床治療風濕熱痛證的良方。
傳統服藥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如小豆般大小,每次服用30克,先以水稍微浸泡片刻,再加水約500毫升,煎煮至剩250毫升,去掉浮渣後溫服,服藥後稍作休息,再吃些可口的食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非濕熱引起之痹痛慎用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拈痛湯, 出處:《醫門補要》。 組成:苦參(炒)、海南子、當歸、茵陳、獨活、木通、防已、川柏(炒)、蘇葉、蒼朮、知母、木瓜。 主治:濕腳氣。
當歸拈痛湯,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四。 組成:當歸3錢,羌活1錢半,蒼朮1錢半(炒),防風1錢半,白朮1錢半(炒),黃芩1錢半(酒炒),澤瀉1錢半,黃柏1錢半(酒炒),豬苓1錢半。 主治:濕熱腳氣,表邪不解,脈浮數者。
當歸拈痛湯, 出處:《醫學啓源》卷下。 組成:羌活半兩,防風3錢,升麻1錢,葛根2錢,白朮1錢,蒼朮3錢,當歸身3錢,人參2錢,甘草5錢,苦參(酒浸)2錢,黃芩1錢(炒),知母3錢(酒洗),茵陳5錢(酒炒),豬芩3錢,澤瀉3錢。 主治:濕熱爲病,肢節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於脛,腫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