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啟源
金代醫家張元素所著之《醫學啟源》,堪稱中醫學發展史上承先啟後之重要里程碑。此書撰於十二世紀後期,張元素(字潔古,易水人)以其深厚學術積澱及獨到臨床體悟,匯集整理,為後世開闢了新的醫學視野,尤為金元醫學「易水學派」之濫觴。
《醫學啟源》深植於《黃帝內經》理論之基石,廣泛吸納各家學說之精華,體例嚴謹,內容宏富。全書凡三卷,計一百零八篇,結構清晰,層層深入。卷上重點闡述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基礎,深究臟腑功能、經絡循行、陰陽五行運化等核心概念;卷中詳細論述各類疾病之診斷方法與具體治療策略;卷下則專門探討本草藥物之性味、歸經、功效等內容,為臨證用藥提供指導。
張元素在書中提出並闡發多項核心學說,對中醫理論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對陰陽、五行、臟腑、經絡、運氣等基本理論進行深入闡釋,強調「陰陽相生相剋」、「五行生克」乃維繫人體健康的基礎,失衡則致病;「臟腑經絡」相互聯繫,共同維持生理活動;「運氣」運行規律失常亦可導致疾病發生。這些理論建構不僅是對《內經》思想的繼承,亦融入了時代的發展與個人的理解。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張元素突破了當時醫界拘泥於古方舊法的窠臼。他主張「古方新病,甚不相宜」,強調應當「從病處方」,根據病證的具體情況來制定治療方案,而非簡單套用古方。這種靈活變通、注重實效的學術思想,體現了他務實的臨床精神。張元素在書中總結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如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安等,這些治法至今仍是臨床常用之八法,足見其影響力。
從書前〈張序〉中,可窺見張元素的傳奇經歷與非凡醫術。序中記載他早年求仕不遂,轉而潛心醫學,歷二十餘年而醫術未臻上乘。後因夜夢「柯斧長鑿,鑿心開竅,納書數卷」,驚醒後心痛,卻因此心目洞徹,醫術突飛猛進,達到「指揮秦越」的境界。這段描述雖帶有神異色彩,卻形象地描繪了他醫學思想的巨大轉變與昇華。序中 recounting 與當時名醫劉守真(劉完素,河間學派代表)的互動,劉氏誤下傷寒而請張元素診治,張氏一針見血指出病因及治法,藥到病癒,由此名聲大振。這一段軼事生動地展現了張元素高超的診斷能力與療效,「藥下如攫」,為時人目為神醫。張吉甫應其高足李明之所請作序,亦從側面反映了張元素在門人弟子心中的地位及其學術傳承。
書之卷上內容,具體展現了張元素對基礎理論的梳理與闡述。他對手足陰陽經絡的歸屬,將肝、心、脾、肺、腎列為陰臟,膽、胃、三焦、膀胱、大腸、小腸列為陽腑,並詳細列舉手足三陰三陽經絡與臟腑、五行、時令等的對應關係,甚至以歌訣形式便於記憶。論及五臟六腑經脈證法時,他開宗明義提出中醫診斷的大綱:「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這是良醫不可不知的大法。
以卷上對肝經與膽經的論述為例,張元素將臟腑功能與經絡、五行、病理變化、脈象緊密結合。他指出肝為足厥陰,屬木、風,本部在筋,與膽互為表裡。詳細描述了肝經虛實、寒熱的不同脈象(如弦長為平脈)與臨床表現(如實則眩暈、胸脅痛,虛則胸脅脹滿、驚悸),並闡述了氣逆、積聚、夢境等與肝病相關的特殊徵候。他對肝病預後(如金剋木)的判斷,顯示了其對五行生剋理論在臨床中的運用。在治療原則上,他明確提出肝苦急應食甘以緩(甘草),肝欲散應食辛以散(川芎),以及補肝虛當補其母(腎水),瀉肝實當瀉其子(心火),並直接點出可運用錢氏地黃丸補肝虛、錢氏瀉青丸瀉肝實,展現了他對當時經典方劑的吸納與運用。
對膽經的論述同樣細緻入微。膽為足少陽,與肝相表裡,屬木、風,司決斷,號「中清之腑」。他闡述了膽虛膽實的證候(如膽虛則恐畏、眩暈,膽實則驚悸、失眠),以及膽病典型的症狀(如口苦、善太息、胸脅痛)。脈診上,他沿用並強調了左關脈輕取候膽(表)、重按候肝(裡)的獨特方法,將脈象變化與膽的虛實寒熱、乃至預後判斷相聯繫。這些具體而微的論述,無不體現了張元素基於《內經》、融會多家、結合臨床的學術特點。
總而言之,《醫學啟源》作為張元素學術思想的結晶,不僅系統梳理了中醫基礎理論,更在診斷思維、用藥原則、處方遣藥等方面提出了創新見解。他對「從病處方」的堅持、對藥物歸經升降的精確分析,以及在書中所展現的對病證本質的深刻洞察和簡明扼要的論治風格,都對後世醫學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開啟了金元四大家之一——易水學派的學術先河。至今,《醫學啟源》仍是研究金元醫學和中醫學發展史不可或缺的文獻,其理論與臨床價值,值得今人深入研讀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