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素

《醫學啟源》~ 卷之中 (2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中 (22)

1. (六)寒水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服。挾風不仁,加防風半兩;兼濕腫滿,加白朮半兩;筋脈攣急,加木瓜半兩;肢節疼,加桂心半兩。

加減白通湯:

治形寒飲冷,大便自利,完穀不化,腹臍冷痛,足脛寒逆。〔《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辛熱;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以苦發之。以附子大辛熱,助陽退陰,溫經散寒,故以為君。乾薑、官桂,辛甘大熱,亦除寒濕;白朮、半夏苦辛,溫胃燥脾濕,故為臣。草豆蔻、炙甘草、人參,甘辛大溫,溫中益氣;生薑辛大溫,能除濕之邪;蔥白辛溫,以通上焦陽氣,故以為佐。

又云: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故大作湯劑投之,不數服而(止)痛減,足脛漸溫,調飲食數〔次〕平〔復〕。

附子(一兩去皮臍),乾薑(一兩炮),官桂(五錢),白朮(五錢),草豆蔻(煨),甘草,人參,半夏(炮各五錢)

上㕮咀,每兩,水二盞半,生薑五片,蔥五莖,煎至一盞二分,去滓,空心服。

二姜丸:

治痼冷。

良薑,乾薑(炮各三兩)

上〔二味等分〕,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下。

朮附湯:

治沉寒痼冷。

黑附子(炮一兩),白朮(一兩半),甘草(炙,七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二枚,拍破,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白話文:

(六)寒水

此方每服藥四錢,用半碗水,加五片薑,煎至七分,去渣,飯前服用。若伴隨風寒痺痛,加防風半兩;若兼有水腫,加白朮半兩;若筋脈拘攣,加木瓜半兩;若肢體疼痛,加桂心半兩。

加減白通湯:

此方用於治療形寒怕冷、大便稀溏、消化不良、腹部臍周冷痛、小腿厥冷等症。古籍記載:「寒邪入侵內部,應以辛熱之品治療;濕邪入侵內部,應以苦熱之品治療,用苦味藥物使其發散。」方中用附子為君藥,因其辛熱之性,能助陽氣、退陰邪、溫經散寒。乾薑、官桂辛甘大熱,亦能除寒濕;白朮、半夏苦辛,溫中燥濕,故為臣藥。草豆蔻、炙甘草、人參甘辛大溫,溫中益氣;生薑辛溫,能除濕邪;蔥白辛溫,通暢上焦陽氣,故為佐藥。

古籍又云:治療下焦病症,需用藥力強勁的藥物,因此藥味厚重,需製成湯劑服用,通常服用幾次後疼痛就會減輕,小腿也會逐漸溫暖,飲食調養數次即可痊癒。

方藥組成:附子(一兩,去皮臍)、乾薑(一兩,炮製)、官桂(五錢)、白朮(五錢)、草豆蔻(煨)、甘草、人參、半夏(炮製,各五錢)。

用法:將藥材研磨,每服兩錢,用二碗半水,加五片生薑、五棵蔥,煎至一碗二分,去渣,空腹服用。

二姜丸:

此方用於治療久寒痼冷。

方藥組成:良薑、乾薑(炮製,各三兩)。

用法:將良薑、乾薑等量研磨成粉,用酒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服用。

朮附湯:

此方用於治療寒邪深入、久寒痼冷。

方藥組成:黑附子(炮製,一兩)、白朮(一兩半)、甘草(炙,七錢半)。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半碗水,加五片薑、兩枚去皮棗,煎至一碗,去渣,飯後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