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素

《醫學啟源》~ 卷之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8)

1. 〔續添〕

〔巴豆〕性〔熱〕味苦,氣薄味厚,體重而沉降,陰也。其用有三:導氣消積一也。去臟腑停寒二也。消化寒涼及生冷硬物所傷三也。〔又云〕:辛,〔陽〕,去胃中寒〔積〕。

白〔僵〕蠶,〔性微溫〕,味微辛,氣味俱薄,體輕而浮升,陽也,去皮膚間諸風。

生薑,性溫,味辛甘,氣味俱厚,清浮而生升,陽也。其用有四:製厚朴、半夏毒一也。〔發〕散風邪二也。溫中去濕三也。作益胃脾〔藥〕之佐四也。

杜仲,性溫,味辛甘,氣味俱薄,沉而降,陰也。其用壯筋骨,及足弱無力行。

以上諸藥,此大略言之,以為制方之階也,其用有未盡者。

白話文:

【補充說明】

巴豆,屬性熱,味道苦澀,其氣味淡而實質濃厚,質地偏重且有沉降作用,這象徵陰性特徵。它的用途主要有三點:一是幫助氣血運行,消除體內積滯;二是去除臟腑中的寒氣凝滯;三是有助於消化因寒涼或生冷硬食物引起的傷害。另有一說,巴豆性辛,屬陽性,能去除胃部的寒積。

白僵蠶,性微溫,味道微辛,氣味都較為淡薄,質地輕盈且具有上升性,象徵著陽性,主要功能是去除皮膚間的各種風邪。

生薑,性溫,味道辛甘,氣味皆濃鬱,性質清揚且具有上升性,屬陽性。它的用途主要有四點:一是可以解除厚朴和半夏的毒性;二是能散發風邪;三是溫暖身體,去除濕氣;四是作為增強脾胃藥物的輔助成分。

杜仲,性溫,味道辛甘,氣味都較為淡薄,屬性沉降,象徵陰性。它的主要功效是壯健筋骨,以及改善腳部無力的情況。

以上這些藥材,只是做個大致的介紹,以便在配製藥方時有所參考,實際應用上還有更多未提及的效用。

2. (十八)〔法象余品〕

蜀葵花,冷,陰中之陽,赤治赤帶,白治白帶。

梧桐淚,咸,瘰癧非此不能除。

鬱金,辛苦,純陽,涼心。

款冬花,辛苦,純陽,溫肺止嗽。

香附子,甘,陽中之陰,快氣。

大〔戟〕苦甘,陰中微陽,瀉肺,損真氣。

白芨,苦甘,陽中之陰,止肺〔血〕,澀,白蘞同。

甘遂,苦純陽,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

蜀漆,辛,純陽,破血。

射干,苦,陽中之陰,去胃中癰瘡。

天南星,苦辛,去上焦痰及頭眩運。

御米殼,酸澀,固收正氣。

胡蘆巴,陰,治元〔氣〕虛〔寒〕,及腎〔經〕虛冷。

馬兜鈴,苦,陰中之陽,主肺〔濕〕熱,〔清〕肺氣,補肺。

白附子,陽,溫,主血痹,〔行〕藥勢。

槐花,苦,陰,氣薄,涼大腸熱。

槐實,苦酸,〔同上〕。

茯神〔陽〕,療風眩、風虛。

沉香,陽,補腎。

檀香,陽,主心腹〔痛〕,霍亂,中惡,引胃氣上升,進食。

乳香,陽,補腎。

竹葉,苦,陰中微陽,涼心經。

山茱萸,酸,陽中之陰,溫肝。

郁李仁,苦辛,〔陰〕中之陽,破血潤燥。

金鈴子,酸苦,陰中之陽,心暴痛,非此不能除。即川楝子。

草豆蔻,辛,陽,益脾胃,去寒。

紅花,苦,陰中之〔陽〕,入心養血。

硃砂,心熱非此不能除。

赤石脂,甘酸,陰中之陽,固脫。

甘菊,苦,養目血。

茜根,陰中〔微陽〕,去諸死血。

王不留行,甘苦,陽中之陰,〔下乳引導用之〕。

艾葉,苦,陰中之陽,溫胃。

〔硇〕砂,咸,破堅癖,獨不用。

白話文:

【蜀葵花】性質偏冷,屬陰中之陽,紅色的可治療紅色的分泌物,白色的可治療白色的分泌物。

【梧桐淚】味道偏鹹,對淋巴結核這種病症,非它不可治療。

【鬱金】辛苦,屬純陽,能涼心。

【款冬花】辛苦,屬純陽,能溫肺止咳。

【香附子】味甘,屬陽中之陰,能舒暢氣機。

【大戟】苦甘,屬陰中微陽,能瀉肺,但會損害真氣。

【白芨】苦甘,屬陽中之陰,能止肺部出血,其效與白蘞相同。

【甘遂】苦純陽,對於胸中水結,非它不能消除。

【蜀漆】辛,屬純陽,能破血。

【射干】苦,屬陽中之陰,能去除胃中的腫瘤。

【天南星】苦辛,能去除上焦的痰和頭暈。

【御米殼】酸澀,能鞏固收斂正氣。

【胡蘆巴】性質偏陰,能治療原氣虛寒,以及腎經虛冷。

【馬兜鈴】苦,屬陰中之陽,主要治療肺部濕熱,清肺氣,補肺。

【白附子】性質偏陽,溫暖,主要治療血痹,能行藥力。

【槐花】苦,屬陰,氣薄,能涼大腸熱。

【槐實】苦酸,功效與槐花相同。

【茯神】屬陽,能治療風眩、風虛。

【沉香】屬陽,能補腎。

【檀香】屬陽,主要治療心腹痛,霍亂,中惡,能引胃氣上升,促進食慾。

【乳香】屬陽,能補腎。

【竹葉】苦,屬陰中微陽,能涼心經。

【山茱萸】酸,屬陽中之陰,能溫肝。

【郁李仁】苦辛,屬陰中之陽,能破血潤燥。

【金鈴子】酸苦,屬陰中之陽,能治療突然的心痛,非它不能消除。也就是川楝子。

【草豆蔻】辛,屬陽,能增強脾胃功能,去除寒冷。

【紅花】苦,屬陰中之陽,能進入心臟養血。

【硃砂】對於心熱,非它不能消除。

【赤石脂】甘酸,屬陰中之陽,能固脫。

【甘菊】苦,能養護眼睛血液。

【茜根】屬陰中微陽,能去除各種死血。

【王不留行】甘苦,屬陽中之陰,可用於下乳引導。

【艾葉】苦,屬陰中之陽,能溫胃。

【硇砂】鹹,能破堅癖,但通常不會單獨使用。

3. (十九)〔五行制方生克法〕

(附湯例)

夫〔木〕火土金水,此制方相生相剋之法也,老於醫者能之。

風,製法:肝、木、酸,春生之道也,失常則病矣。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辛,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暑,製法:心、火、苦,〔夏〕長之道也,失常則病矣。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濕,製法:脾、土、甘,中〔央〕化〔成〕之道也,失常則病矣。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鹹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燥,製法:肺、金、〔辛〕,秋收之道也,失常則病矣。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辛潤之,以苦下之。

寒,製法:腎、水、咸,冬藏之道也,失常則病矣。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堅之。

注云:酸苦甘辛鹹,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之本也。四時之變,五行化生,各順其道,違則病生。聖人設法以制其變,謂如風淫於內,即是肝木失常也,火隨而熾,治以辛涼,是為辛金克其木,涼水沃其火,其治法例皆如此。下之二方,非為治〔病而〕設,〔此乃〕教人〔比證〕立方之〔道〕,容易〔通曉〕也。

當歸拈痛湯:

〔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於脛,腫痛不可忍。經云:濕淫於內,治以苦溫,羌活苦辛,透關利節〔而〕勝〔濕〕;防風甘辛,溫散經絡中留濕,故以為〔君〕。水性潤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而上行,以苦發之也。

白朮苦甘溫,和中除濕;蒼朮體輕浮,氣力〔雄〕壯,能去皮膚腠理〔之濕〕,故以為臣。〔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身〔辛〕,溫以散之,使氣血各有所歸。人參、甘草甘溫,補脾養正氣,使苦藥不能傷胃。仲景云:濕熱相合,肢節煩痛,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者,乃苦〔以〕泄之〔也〕。

凡酒製〔藥〕,以為因用。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豬苓甘溫平,澤瀉鹹平,淡以滲之,又能導其留飲,故以為佐。氣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濕〕氣得〔以〕宣通〔矣〕。

羌活(半兩),防風(三錢,二味為〔君〕),升麻(一錢),葛根(二錢),白朮(一錢),蒼朮(三錢),當歸〔身〕(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五錢),苦參(酒浸二錢),黃芩(一錢炒),知母(三錢酒洗),茵陳(五錢酒炒),豬苓(三錢),澤瀉(三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一兩,水二盞半,先以水拌濕,候少時,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待少時,美膳壓之。

天麻半夏湯:

治風痰內作,胸膈不利,頭眩目黑,兀兀欲吐,上熱下寒,不得安臥,遂〔處此〕方云眼黑頭眩,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治,〔故以為君〕。〔偏頭痛乃少陽也,非柴胡不能治〕;黃芩苦寒酒製炒,佐柴胡治上熱,又為引用,故以為臣。橘皮苦辛溫,炙甘草〔甘溫〕,補〔中〕益氣為佐。

生薑、半夏辛溫,以治風痰;白茯苓甘〔平〕,利小便,導濕〔熱〕,引而下行,故以為使。不數服而〔見〕愈。

天麻(一錢君),柴胡(七分),黃芩(五分酒製),橘皮(七分去白),半夏(一錢),白茯苓(五分),甘草(五分)

上銼碎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白話文:

(附湯例)

關於「木」、「火」、「土」、「金」、「水」,這些是用於中醫配方中相生相剋的原則,經驗豐富的醫生會熟練掌握。

風,處理方法:肝、木、酸,這是春天生命成長的方式,若失調就會生病。如果風邪在體內過盛,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輔以苦辛的藥物,並用甘味的藥物緩和,再用辛味的藥物來散開。

暑,處理方法:心、火、苦,這是夏天生命繁盛的方式,若失調就會生病。如果熱邪在體內過盛,應該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輔以甘苦的藥物,並用酸味的藥物來收斂,再用苦味的藥物來發汗。

濕,處理方法:脾、土、甘,這是中央化育的方式,若失調就會生病。如果濕邪在體內過盛,應該用苦熱的藥物來治療,輔以鹹淡的藥物,並用苦味的藥物來燥濕,再用淡味的藥物來排泄。

燥,處理方法:肺、金、辛,這是秋天收穫的方式,若失調就會生病。如果燥邪在體內過盛,應該用苦溫的藥物來治療,輔以甘辛的藥物,並用辛味的藥物來滋潤,再用苦味的藥物來降下。

寒,處理方法:腎、水、鹹,這是冬天收藏的方式,若失調就會生病。如果寒邪在體內過盛,應該用甘熱的藥物來治療,輔以苦辛的藥物,並用辛味的藥物來散開,再用苦味的藥物來固結。

酸、苦、甘、辛、鹹,這就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的根本。四季的變化,五行的轉換,各依其道,違反就會生病。智者設置方法來控制這些變化,比如說,如果風邪在體內過盛,那就是肝木失調,火隨之而起,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就是辛金剋制了木,涼水澆熄了火,所有的治療原則都是這樣。以下的兩個方子,並不是為了治病而設置,而是為了教導人們如何根據症狀來制訂配方,以便讓人們容易理解。

當歸拈痛湯:

用於處理濕熱造成的疾病,肢節疼痛,肩背沉重,胸膈不舒暢,全身疼痛,濕氣下注到小腿,導致腫痛難忍。中醫理論認為,如果濕邪在體內過盛,應使用苦溫的藥物,羌活的苦辛味道能穿透關節,有利於排出濕氣;防風的甘辛味道,可以溫暖和分散經絡中的殘餘濕氣,因此被視為主藥。水的特性是向下流動,升麻和葛根的苦辛平的味道,屬陰中的陽,可以向上提引,利用苦味發汗。

白朮的苦甘溫性質,可以調和中焦,除去濕氣;蒼朮的體質輕盈,氣力壯大,能去除皮膚腠理的濕氣,因此被視為輔助藥。血液凝滯不流會導致疼痛,當歸身的辛溫性質可以散開,讓氣血各自回到它們的部位。人參和甘草的甘溫性質,可以補充脾氣,養正氣,使苦味的藥物不會傷害胃部。仲景說,濕熱相結合,肢節煩痛,苦參、黃芩、知母、茵陳,這些苦味的藥物可以幫助排泄。

所有用酒製造的藥物,都是因為使用上的需要。如果治療濕氣但不促進小便,那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豬苓的甘溫平性質,澤瀉的鹹平性質,淡味可以幫助排泄,並且能引導殘餘的水分,因此被視為輔助藥。味道相互配合,上下分消,濕氣就能得到宣通。

羌活(半兩),防風(三錢,兩種藥材為主藥),升麻(一錢),葛根(二錢),白朮(一錢),蒼朮(三錢),當歸身(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五錢),苦參(酒浸二錢),黃芩(一錢炒),知母(三錢酒洗),茵陳(五錢酒炒),豬苓(三錢),澤瀉(三錢)。

以上藥材切碎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一兩,用水二盞半,先用水拌濕,稍等片刻,煎煮至一盞,去掉渣滓,溫熱服用,稍等片刻後,再吃美味的食物來抑制藥效。

天麻半夏湯:

用於處理風痰在體內產生的疾病,胸膈不舒暢,頭暈目眩,有想嘔吐的感覺,上半身熱下半身冷,無法安穩睡眠,因此製訂這個方子。頭暈目眩,體內產生虛風,非天麻不能治療,因此被視為主藥。偏頭痛屬於少陽經,非柴胡不能治療;黃芩的苦寒性質,經過酒製炒製,輔助柴胡治療上半身的熱,同時作為引導,因此被視為輔助藥。橘皮的苦辛溫性質,炙甘草的甘溫性質,可以補中益氣,作為輔助藥。

生薑和半夏的辛溫性質,可以治療風痰;白茯苓的甘平性質,有利於小便,導出濕熱,引導向下排泄,因此被視為輔助藥。不用多次服用就會痊癒。

天麻(一錢主藥),柴胡(七分),黃芩(五分酒製),橘皮(七分去白),半夏(一錢),白茯苓(五分),甘草(五分)

以上藥材切碎如麻豆大小,全部混合成一份,用水二盞,加入三片生薑,煎煮至一盞,去掉渣滓,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