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素

《醫學啟源》~ 卷之下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10)

1. 3.濕化成〔中央〕

白朮,氣溫味甘,能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除胃中熱。〔《主治秘要》云:性溫味微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九:溫中一也。去脾胃中〔濕〕二也。除〔脾〕胃熱三也。強脾胃,進飲食四也。和〔脾〕胃,生津液五也。主肌熱六也。〔治〕四肢困倦,目不欲開,怠惰嗜臥,不思飲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

蒼朮,氣溫味〔甘〕,主治與白朮同。若〔除〕上濕、發汗,功最大。若補中焦、除濕,力少。《主治秘要》云:其用與白朮同,但比之白朮,氣重而〔體〕沉。〔治〕脛足濕腫,加白朮。泔浸,刮去皮用。

橘皮,氣溫味苦,能益氣。加青皮減半,去滯氣,推陳致新。若補脾胃,不去白;若理胸中〔滯〕氣,去白。《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辛,氣薄味厚,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三:去胸中寒邪一也。破滯氣二也。益脾胃三也。〔少用同白朮則益脾胃〕;其多及獨用則損人。又云:苦辛,益氣利肺,有甘草則補肺,無則瀉肺。

青皮,氣溫味辛,主氣滯,消食破積。《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五:〔足〕厥陰、少陽之分,有病〔則〕用之一也。破堅癖二也。散滯氣三也。去下焦諸〔濕〕四也。〔治〕左脅有積氣五也。

藿香,氣微溫,味甘辛,療風水,去惡氣,治脾胃吐逆,霍亂心病。《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苦,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其用,助胃氣。又云:甘苦,純陽,補胃氣,進〔飲〕食。去枝莖用葉,以手搓用。

檳榔,氣溫〔味〕辛,治後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於下。《主治秘要》云:性溫,氣味苦,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中陽也。其用,破滯〔氣下〕行。又云:辛,純陽,破滯氣,泄胸中至高之氣。

廣朮,氣溫,味苦〔辛〕,主心膈痛,飲食不消,破〔痃癖〕氣最良。火炮開用。

京三稜,氣平味苦,主心膈痛,飲食不消,破氣,〔治〕老癖癥瘕結塊,婦人血脈不調,心腹刺痛。《主治秘〔要〕》云:〔味〕苦,陰中之陽,破〔積〕氣,損真氣,虛人不用。火炮製〔使〕。

阿膠,氣微溫,味甘平,主心腹疼痛,〔血〕崩,補虛安胎,堅筋骨,和血脈,益氣止痢。《主治秘〔要〕》云:性平味淡,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能〕補肺〔氣〕不足。慢火炮〔脆〕搓細用。

〔訶子,氣溫味苦,主腹脹滿,不下飲食,消痰下氣,通利津液,破胸膈結氣,治久痢赤白、腸風,去核,搗細用。〕

桃仁,氣溫,味甘苦,治大便血結、血秘、血燥,通潤大便,七宣丸中用之,專療血結,破血。湯浸去皮尖,研如泥用。

杏仁,氣溫,味甘苦,除肺中燥,治風燥在於胸膈。《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苦而甘,氣薄味厚,濁而沉降,陰也。其用有三:潤肺氣一也。消〔宿〕食二也。升滯氣三也。麩炒,去皮尖用。

白話文:

3.濕化成〔中央〕

白朮性溫味甘,能去除濕氣、滋潤乾燥,調和脾胃、益氣,改善腰腹部血液循環,消除胃熱。《主治秘要》記載:其性溫味微苦,氣味都較淡薄,具有浮升陽氣的作用。白朮的功效有九:溫中、除脾胃濕氣、除脾胃熱、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慾、調和脾胃、滋生津液、治療肌膚發熱、治療四肢倦怠、眼瞼沉重、嗜睡懶動、食欲不振、止渴、安胎。

蒼朮性溫味甘,主治與白朮相同。但它去除上焦濕氣、發汗的功效最大,補益中焦、除濕的功效則較弱。《主治秘要》記載:其作用與白朮相同,但與白朮相比,氣味較重且沉。治療脛足濕腫時,常與白朮同用。需用水浸泡,刮去外皮後使用。

橘皮性溫味苦,能益氣。若與青皮同用,青皮用量減半,則能去除滯氣,促進新陳代謝。若要補益脾胃,則不去除橘絡(白色部分);若要理氣,則需去除橘絡。《主治秘要》記載:其性寒味辛,氣味淡薄,具有浮升陽氣的作用。其功效有三:去除胸中寒邪、破除滯氣、益脾胃。少用橘皮與白朮同用則益脾胃;但大量或單獨使用則會傷身。又記載:橘皮苦辛,能益氣利肺,若與甘草同用則補肺,單獨使用則瀉肺。

青皮性溫味辛,主治氣滯,消食去積。《主治秘要》記載:其性寒味苦,氣味都較濃重,具有沉降陰氣的作用。其功效有五:治療足厥陰、少陽經的病症、破除堅硬腫塊、散瘀消滯、去除下焦濕氣、治療左脅肋積氣。

藿香氣微溫,味甘辛,能治療水腫,去除惡氣,治療脾胃嘔逆、霍亂及心臟病。《主治秘要》記載:其性溫味苦,氣味濃重,具有浮升陽氣的作用。其功效是:助益胃氣。又記載:藿香甘苦,純陽之性,能補益胃氣,促進食慾。使用時需去除莖梗,只用葉子,用手搓揉後使用。

檳榔性溫味辛,治療大便後墜脹感,其性沉重如鐵石,能將藥物下行。《主治秘要》記載:其性溫,味苦,氣味淡薄,具有沉降的特性,屬於陰中之陽。其功效是:破除滯氣並使其下行。又記載:檳榔辛,純陽之性,能破除滯氣,瀉去胸中鬱結之氣。

廣朮性溫,味苦辛,主治心膈疼痛、消化不良,尤其能有效破除痃癖之氣。炮製後使用。

京三稜性平味苦,主治心膈疼痛、消化不良,破氣,治療久病形成的癥瘕結塊,婦女血脈不調、心腹刺痛。《主治秘要》記載:其味苦,屬陰中之陽,能破除積氣,但會損耗真氣,虛弱者不宜使用。需炮製後使用。

阿膠氣微溫,味甘平,主治心腹疼痛、崩漏,能補虛安胎、強筋健骨、調和血脈、益氣止痢。《主治秘要》記載:其性平味淡,氣味都較淡薄,具有浮升陽氣的作用,能補益肺氣不足。需用慢火炮製酥脆後,再搓成細末使用。

訶子性溫味苦,主治腹脹滿、飲食不下,能消痰降氣、通利津液,破除胸膈結氣,治療久痢(赤白痢)、腸風。使用時需去除核,搗碎後使用。

桃仁性溫,味甘苦,治療大便出血、便秘、血燥,能通潤大便,常用於七宣丸中治療血瘀,破血。使用前需用湯水浸泡去除皮尖,研磨成泥狀後使用。

杏仁性溫,味甘苦,能去除肺中燥熱,治療風燥引起的胸膈不適。《主治秘要》記載:其性溫味苦而甘,氣味淡薄,具有沉降的特性,屬陰性。其功效有三:潤肺氣、消宿食、升降滯氣。需炒制,並去除皮尖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