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啟源》~ 卷之上 (6)
卷之上 (6)
1. (十二)膀胱經,足太陽,寒,壬水。
經曰:膀胱者,津液之府也,與腎為表裡,號為水曹〔掾〕,〔又〕名玉海,〔足〕太陽是其經也。總通〔於〕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則應膀胱;膀胱有疾,〔即應〕胞囊〔也〕。〔傷熱則〕小便不利,熱入膀胱,則其氣急,而小便黃澀也;膀胱寒則小便數而清(白)也。又水發則〔其〕根在膀胱,〔四肢瘦小〕,而腹反大〔是〕也。
又膀胱咳〔久〕不已,傳之三焦,滿而不欲飲食也。然〔上〕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熱,則食不入;寒則神不守,泄下利不止,語聲不出也。實則上絕於〔心〕氣不行也,虛則引熱氣於肺。其三焦和,則五臟六腑之氣和,逆則皆逆。膀胱經中有厥氣,〔則〕夢行不快;滿脹,則小便不下,臍下〔重〕悶,或〔肩痛也〕。
絕〔則〕三日死,死在雞鳴也。此膀胱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也。
《主治備要》云:是動則病(氣)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足小指不用。《脈訣》云:左尺,膀胱腎脈之所出也,先以輕手得之,是膀胱,屬表;後以重手得之,是腎,屬裡。
命門與腎脈循骨而行,〔持〕脈指法,按至骨上得之為沉;又重手按之,脈道無力者,為濡;舉手來疾流利者為滑。此乃沉濡而滑,命門與腎〔脈〕不病之狀也。命門與腎部近骨,若出於骨上,見於皮膚血脈筋骨之間,是其浮也;入而至骨,是其沉也。
白話文:
【膀胱經,足太陽,寒,壬水】
經典說:膀胱,是人體內負責儲存津液的器官,與腎臟互為表裡關係,被稱為主管水液的官員,又有玉海的別稱,其運作歸屬於足太陽經。它與五腑相通,因此,當五腑出現問題時,通常會反應在膀胱上;同樣的,膀胱若有疾病,也會影響到胞囊。
受熱影響時,小便會變得困難,熱進入膀胱,尿液會變黃且排出時有阻塞感;若是膀胱受寒,小便次數會增加且尿色清澈。水腫的根源常在膀胱,可能導致四肢纖細但腹部膨大。
如果膀胱的咳嗽持續不止,可能會影響到三焦,使人感到飽脹且不願進食。上焦主要處理心肺問題,熱病會使人失去食慾,寒病則使精神不振,且會持續腹瀉,甚至無法出聲。若病情嚴重,心氣會受到阻礙,病情輕微則會將熱氣引入肺部。當三焦運作正常,五臟六腑的氣息也會和諧,反之則都會失調。
若膀胱經絡中的厥氣過盛,可能會做惡夢,感到行走困難;若膀胱滿脹,小便會排不出,肚臍下方會有沉重感,或是肩部疼痛。
如果病情嚴重到極點,三天內就會死亡,死亡時間通常在凌晨。這就是通過膀胱經絡的虛實、寒熱狀況,判斷生死及病情順逆的方法。
根據《主治備要》記載:膀胱經絡的疾病,會表現為頭痛,眼睛好像要掉出來,頸部好像被拉扯,背部疼痛,腰部好像要斷裂,大腿不能彎曲,膝蓋後方像有結節,小腿後方像被撕裂,這些都是踝厥的症狀。此外,它還主導與筋相關的疾病,如痔瘡,瘧疾,精神疾病,頭痛,眼睛泛黃和淚水分泌,鼻塞出血,頸背腰臀膝腳等部位疼痛,以及腳趾無法活動。
《脈訣》中提到:左手尺側的脈搏,是膀胱和腎臟脈搏的出口。輕按可感知膀胱的狀態,代表表層;用力按壓則可感知腎臟的狀態,代表深層。命門和腎臟的脈絡沿著骨頭運行,用手指按壓至骨頭上方,得到的是沉脈;再用力按壓,若脈搏無力,則為濡脈;抬手時,脈搏快速流暢,則為滑脈。沉脈、濡脈和滑脈的結合,是命門和腎臟脈絡健康的情況。命門和腎臟部位靠近骨頭,如果脈絡超出骨頭,出現在皮膚、血管、筋肉和骨頭之間,表明其脈絡處於浮動狀態;如果深入至骨頭,則表示其脈絡處於深沉狀態。
2. 四、三才治法
華氏《石函經》曰:夫病有宜湯者、宜丸者、宜散者、宜下者、宜吐者、宜汗者。湯可以盪滌臟腑,開通經絡,調品陰陽;丸可以逐風冷,破堅積,進飲食;散可以去風、寒、暑、濕之氣,降五臟之結伏,開腸利胃。可下而不下,使人心腹脹滿,煩亂鼓〔脹〕;可汗而不汗,則使人毛孔閉塞,悶絕而終;可吐而不吐,則使人結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
白話文:
根據華氏《石函經》所述,疾病有適合用湯劑、丸藥、散劑、瀉下、催吐和發汗等不同治療方法的情況。湯劑能夠清潔臟腑,疏通經絡,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丸藥能驅除風寒,擊碎堅硬的積塊,促進食慾;散劑能去除風、寒、暑、濕等邪氣,舒緩五臟的緊繃狀態,使腸胃運作順暢。
如果應該使用瀉下療法卻未使用,會導致患者腹部脹滿,心情煩亂,甚至出現鼓脹的症狀;若該用發汗療法卻不用,會使患者的毛孔閉塞,感到悶熱窒息,最終可能致命;同樣地,若應當催吐卻沒有施行,會導致患者胸部堵塞,呼吸困難,無法攝取水分和食物,進而導致死亡。
3. 五、三感之病
《內經》治法云: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肝、心、脾、肺、腎,實而不滿,可下之而已。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膽、胃、三焦、膀胱、大腸、小腸,滿而不實,可吐之而已。地之濕氣感,則害人肌膚,從外而入,可汗而已。
白話文:
《內經》中的治療原則提到:當天空中的異常氣候影響到人體,會對我們的五臟(肝、心、脾、肺、腎)造成傷害,由於五臟屬實質器官,但其功能又需保持通暢,故可採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當飲食中的過冷或過熱食物影響到人體,會對我們的六腑(膽、胃、三焦、膀胱、大腸、小腸)造成傷害,六腑主要負責消化和排泄,屬空腔器官,其功能需保持充盈,故可採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
當地表的濕氣影響到人體,會對我們的皮膚肌肉造成傷害,此類病邪多由體表進入,故可採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
4. 六、四因之病
注云:外有風寒暑濕,天之四令,無形者也;內有飢飽勞逸,亦人之四令,有形者也。
一者,始因氣動而內有所成者,謂積聚癥瘕,瘤氣、癭氣、結核,(狂瞀)癲癇。
二者,始因氣動而外有所成者,謂癰腫瘡瘍,疥癩疽痔,掉〔瘈〕浮腫,目赤熛〔胗〕(者痓),胕腫痛癢。
三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者,謂留飲癖食,飢飽勞逸,宿食霍亂,悲恐喜怒,想慕憂結。
四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者,謂瘴氣魅賊,蟲蛇蠱毒,〔蜚〕屍鬼擊,〔沖薄〕墜墮,風寒暑濕,〔斫〕射刺割等。
白話文:
[六、四種病因]
註釋說:外部的風、寒、暑、濕,是自然界四季的表現,屬於無形的影響;內部的餓、飽、勞、逸,是人生活中的四種狀況,屬於有形的影響。
第一種病因,是由於氣血運行異常,在體內產生了問題,例如積聚、癥瘕、瘤氣、癭氣、結核,以及像狂瞀、癲癇這類的疾病。
第二種病因,也是由氣血運行異常引起,但在體外顯現出症狀,如癰腫、瘡瘍、疥癩、疽痔,掉瘈浮腫,眼睛紅腫、胞疹,以及皮膚腫痛或癢。
第三種病因,不是因為氣血運行異常,而是從體內發生的疾病,像是留飲癖食、餓飽勞逸失調、食物消化不良引發的霍亂、情緒的悲恐喜怒,以及過度思念憂鬱導致的情緒結鬱。
第四種病因,也不是因為氣血運行異常,而是從外部因素引起的疾病,如瘴氣、魅賊、蟲蛇蠱毒、屍鬼造成的打擊,或是跌打損傷、風、寒、暑、濕的侵襲,以及刀劍割傷等。
5. 七、五郁之病
(注云:五運之法也。)
木鬱之病,肝酸〔木風〕。
注云: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四肢)兩脅,(咽鬲)不通,飲食不下,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筋骨強直而不用,卒倒而無所知也。經曰:木鬱則達之,謂吐令其調達也。
火鬱之病,心苦火暑。
注云:故民病少氣,瘡瘍癰腫,〔脅腹胸背,面首〕四肢,〔䐜膹臚脹〕,瘍痱嘔逆,瘛瘲骨〔痛,節乃有動〕,注下溫瘧,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熱,甚至瞀悶懊憹,善暴死。經曰:火鬱發之,謂汗令其發散也。
土鬱之病,脾甘〔土濕〕。
注曰:故民病〔心〕腹脹,腸鳴而為數(便),甚則心痛脅䐜,嘔(吐)霍亂,飲發注下,〔胕〕腫身重,則脾熱之生也。經曰:土鬱奪之,謂下〔之令〕無壅滯也。
金鬱之病,肺辛〔金燥〕。
注云:故民病咳逆,心〔脅〕滿,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色〔惡〕,乃金勝木而病也。經曰:金鬱泄之,解表利小便也。
水鬱之病,腎咸〔水寒〕。
注云:故民病寒〔客〕心痛,腰椎痛,大關節〔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堅腹滿,陰乘陽也。經曰:水鬱〔折〕之,謂抑之制其沖逆也。
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收藏之〕理也,失常則天地四〔塞〕也。
白話文:
[七、五鬱病症]
當木氣鬱結引發疾病,主要影響肝臟,導致肝氣過旺,出現如風邪的症狀。
具體表現爲民衆可能感到胃部與心臟之間疼痛,兩脅不適,咽喉和膈肌功能受阻,食慾下降,嚴重時會耳鳴、眩暈、視力模糊,突然癱軟倒地,肢體僵硬且失去控制力,甚至短暫失去意識。古籍提到,治療木氣鬱結,應使其通暢,通常採用催吐的方法。
當火氣鬱結引發疾病,主要表現爲心火旺盛,身體感到熱感。
具體表現爲民衆可能感到氣短,皮膚生瘡,膿腫,不僅限於胸部、背部、臉部或四肢,還可能出現腫脹、瘡疹、嘔吐、抽搐、骨骼疼痛,關節活動受限,腹瀉伴隨發熱,腹部突發劇痛,出血症狀,精液量減少,眼睛紅赤,心中煩熱,甚至出現意識模糊,情緒煩躁,易猝死。古籍提到,治療火氣鬱結,應使其發散,通常採用出汗的方式。
當土氣鬱結引發疾病,主要影響脾胃,導致溼氣過重。
具體表現爲民衆可能感到腹脹,腸鳴,頻繁排便,嚴重時心痛、脅部腫脹,嘔吐、腹瀉,身體浮腫,體重增加,這是脾胃溼熱的表現。古籍提到,治療土氣鬱結,應使其暢通無阻,通常採用瀉下的方法。
當金氣鬱結引發疾病,主要影響肺部,導致乾燥症狀。
具體表現爲民衆可能咳嗽,心胸滿悶,牽連到小腹,突然劇痛,無法翻身側臥,喉嚨乾澀,面色暗沉,這是金勝木而致病。古籍提到,治療金氣鬱結,應使其釋放,通常採用解表和利尿的方法。
當水氣鬱結引發疾病,主要影響腎臟,導致寒冷症狀。
具體表現爲民衆可能感到寒氣侵襲心部引起疼痛,腰部及脊椎疼痛,大關節活動受限,屈伸不便,容易手腳冰冷,腹部脹滿堅硬,這是陰寒過度侵犯陽氣。古籍提到,治療水氣鬱結,應抑制其逆流,通常採用壓制的方法。
五行的運作,猶如天平,對於過盛的要抑制,對於不足的要提升,變化的要適應,異常的要恢復,這便是自然界生長、變化、收藏的規律。如果失去平衡,就會導致天地間的循環受阻。
6. 八、六氣主治要法
大寒醜上,初之氣,自大寒至春分,厥陰風木之位,一陽用事,其氣微。故曰少陽得甲子元頭,常以大寒初交之氣,分以六周甲子,以應六氣下。十二月、正月、二月少陽,三陰三陽亦同。
注云:初之氣為病,多發咳嗽,風痰,風厥,涎潮,痹塞口喎,半身不遂,失音,風〔癲〕,風中婦人,胃中留飲,臍腹微痛,嘔逆噁心,旋運驚悸,〔陽狂〕心風,搐搦顫掉。初之〔氣〕依《內經》在上者宜吐,在下者宜下。
春分卯上,二之氣,春分至小滿,少陰君火之位,陽氣〔動〕清明之間,有陽明之位也。
注云:二之氣為病,多發風濕風熱。經曰:風傷於陽,濕傷於陰,微則頭痛身熱,發作風濕之候,風傷於血也,濕傷於胃氣也。是以風濕為病,陰陽俱虛,而脈浮,汗出,身重,眠多鼻息,語言難出。以上二證,不宜熱藥,下之必死。二之氣病,宜以桂枝麻黃湯發汗而已。
小滿以上,三之氣,小滿至大暑,少陽相火之位,陽〔氣〕發萬物俱盛,故云太陽旺。其脈洪大而長,天氣並萬物人脈盛。
注云:三之氣為病,〔多發熱〕,皆傳足經者多矣,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太陽者,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背強。陽明者,肌痛目痛,鼻乾不得臥。少陽胸脅痛,耳聾,口苦,寒熱往來而嘔。此三陽屬熱。太陰者,腹滿咽乾,手足自溫,自利不渴,或腹滿時痛。
少陰,口燥舌乾而渴。厥陰〔煩〕滿,舌卷囊縮,喘熱悶亂,四肢厥冷,爪甲青色。三之氣病,宜下清上涼〔及〕溫養,不宜用巴豆熱藥下之。
大暑未上,四之氣,大暑至秋分,太陰濕土之位,陽氣發散之後,陰已用事,故曰太陰旺,此三陰三陽,與天氣標本陰陽異矣。脈緩大而長,燥金旺;緊細短澀,以萬物乾燥,明可見矣。
注云:四之氣為病,多發暑氣,頭痛身熱,發渴,不宜作熱病治(宜)以白虎湯,得此病不傳染,次發脾泄,胃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霍亂吐瀉,〔白利〕及赤白相雜,米穀不消,腸鳴切痛,面浮足腫,目黃口乾,脹滿氣痞,手足無力,小兒亦如之。四之氣〔病〕宜滲泄,五苓之類是也。
秋分酉上,五之氣,秋分至小雪,陽明燥金之位,陽衰陰盛,故曰金氣旺,其脈細而微。
注云:五之氣為病,多發喘息,嘔逆咳嗽,及婦人寒熱往來,㾬瘧癉痔,消渴中滿,小兒斑疹痘瘡。五之氣病,宜以大柴胡湯解治表裡。
小雪亥上,終之氣,小雪至大寒,太陽寒水之位,陰極而盡,天氣所收,故曰厥陰旺。厥者,極也,其脈沉短而〔微〕。萬物收藏在內,寒氣閉塞膚腠,氣液不能越,故脈微也。
注云:終之氣為病,多發風寒,風痰濕痹,四肢不收。秋盡冬水復旺,水濕相搏,肺氣又衰,冬寒甚,故發則收引,病厥〔痿〕弱無以運用。水液澄澈清冷,大寒之疾,積滯瘕塊,寒疝血瘕。終之氣病,宜破積發汗之藥是也。
白話文:
[八、六氣主治要法]
-
大寒開始,初之氣,從大寒到春分,這段時間是厥陰風木的季節,陽氣開始使用,但氣力還微弱。此時易患咳嗽、風痰、風厥、口歪眼斜、半身不遂、失音、風癲等病症。治療上,《內經》指出上部的疾病宜用吐法,下部的疾病宜用下法。
-
春分開始,二之氣,從春分到小滿,是少陰君火的季節。此時易患風濕、風熱等病症,治療上,若出現頭痛、身體沉重、睡得多、說話困難等症狀,不應該用熱藥,下法可能會導致死亡。宜用桂枝麻黃湯發汗。
-
小滿開始,三之氣,從小滿到大暑,是少陽相火的季節。此時易患各種發熱的病症,治療上,宜用下清上涼和溫養的方法,避免使用巴豆等熱性藥物。
-
大暑開始,四之氣,從大暑到秋分,是太陰濕土的季節。此時易患暑熱病症,治療上,宜用白虎湯,並要注意處理脾泄、胃泄等消化系統問題。
-
秋分開始,五之氣,從秋分到小雪,是陽明燥金的季節。此時易患喘息、咳嗽、寒熱交替、消渴等病症,治療上,宜用大柴胡湯解表裏。
-
小雪開始,終之氣,從小雪到大寒,是太陽寒水的季節。此時易患風寒、風痰、四肢不靈活等病症,治療上,宜用破積、發汗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