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啟源》~ 卷之上 (7)
卷之上 (7)
1. (一)〔隨證治病用藥〕
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蔓荊,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
頂巔痛,〔用〕藁本,去川芎。肢節痛,用羌活,風濕亦用之。小腹痛,用青皮、桂、茴香。腹痛用芍藥,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痛加黃柏。腹中窄狹,〔用〕蒼朮、麥芽。下部腹痛川楝子。腹脹用薑製厚朴、紫草。腹中實熱,用大黃、芒硝。心下痞,用枳實、黃連。肌熱去痰,用黃芩;〔肌熱〕亦用黃耆。
白話文:
頭痛用川芎,若不治癒,可依經脈加引經藥:太陽經用蔓荊,陽明經用白芷,少陽經用柴胡,太陰經用蒼朮,少陰經用細辛,厥陰經用吳茱萸。
頭頂疼痛,用藁本,去川芎。四肢關節疼痛,用羌活,風濕疼痛也用它。小腹疼痛,用青皮、桂枝、茴香。腹痛用芍藥,若伴隨惡寒,加桂枝;若伴隨惡熱,加黃柏。腹部感覺狹窄,用蒼朮、麥芽。下腹部疼痛用川楝子。腹脹用薑製厚朴、紫草。腹部實熱,用大黃、芒硝。心下痞塊,用枳實、黃連。肌肉發熱伴痰,用黃芩;肌肉發熱也可用黃耆。
虛熱,用黃耆,亦止虛汗。脅下痛,往來寒熱,用柴胡。胃脘痛,用草豆蔻。氣刺痛,用枳〔殼〕,看何經,分以引經藥導之。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歸根,以酒浸煎。莖中痛,用甘草〔梢〕。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嗜臥,去痰。用白朮(枳實、半夏、防風、苦參、澤瀉、蒼朮)。
破滯氣,用枳殼、(高者用之,能損胸中至高之氣,三二服而已。)(陳皮、韭白、木香、白豆蔻、茯苓)。調氣用木香、(香附子、丁、檀、沉。)補氣用人參、(用)膏、粳米。去滯氣用青皮,多則瀉元氣。破滯血用桃仁、蘇木、(紅花、茜根、玄胡索、郁李仁)。補血不足,用甘草(當歸、阿膠。
白話文:
體虛發熱,可以用黃耆,也能止住虛汗。肋骨下方疼痛,伴隨反覆寒熱,可以用柴胡。胃部疼痛,可以用草豆蔻。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疼痛,可以用枳殼,要根據經絡的不同,選擇引經藥引導藥效。眼睛疼痛難忍,可以用黃連和當歸,用酒浸泡煎服。莖部疼痛,可以用甘草梢。脾胃受濕氣影響,導致身體沉重無力,懶惰嗜睡,要祛除痰濕,可以用白朮、枳實、半夏、防風、苦參、澤瀉和蒼朮。
要消除停滯的氣,可以用枳殼,但要適量,過量會損傷胸中至高之氣,一般服用二三劑即可。也可以用陳皮、韭白、木香、白豆蔻和茯苓。調和氣血可以用木香、香附子、丁香、檀香和沉香。補益氣血可以用人參,也可以用人參膏或粳米。清除停滯的氣可以用青皮,但過量會損傷元氣。化解停滯的血可以用桃仁、蘇木、紅花、茜根、玄胡索和郁李仁。補益血虛可以用甘草、當歸和阿膠。
)和血用當歸,凡血受病皆用。血刺痛用當歸,詳上下用根梢。(上部血,防風使〔牡〕丹皮、剪草、天麥二門冬。中部血,黃連使。下部血,地榆使。新血紅色,生地黃;陳血瘀色,熟地黃。)去痰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邪痞塞,用陳皮、白朮。然,多則瀉脾胃。
嗽用(五味、杏仁、貝母),去上焦濕及熱,須用黃芩,瀉肺火故也。去中焦濕與痛,用黃連,瀉心火故也。去下焦濕腫及痛,並膀胱火,必用漢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渴者用干〔葛〕、茯苓(天花〔粉〕、烏梅),禁半夏。心煩,用梔子仁(牛黃、硃砂、犀角、茯苓)。
白話文:
如果要補血,就用當歸,無論血氣受損在哪裡都適用。血刺痛可以用當歸,根部和梢部都有不同的功效。上部血用防風、丹皮、剪草、天麥、二門冬;中部血用黃連;下部血用地榆。新血是紅色的,用生地黃;陳舊的瘀血是黑色的,用熟地黃。
想要去痰,就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邪導致的痞塞,可以用陳皮和白朮。但要記住,用太多會傷脾胃。
咳嗽可以用五味子、杏仁、貝母,去除上焦的濕氣和熱氣,需要加黃芩,因為它能瀉肺火。去除中焦的濕氣和疼痛,可以用黃連,因為它能瀉心火。去除下焦的濕腫和疼痛,以及膀胱火,就必須用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口渴可以用干葛、茯苓、天花粉、烏梅,但要忌諱半夏。心煩可以用梔子仁、牛黃、硃砂、犀角、茯苓。
飲水多致傷脾,用白朮、茯苓、豬苓。喘用阿膠。宿水不消,用黃連、枳殼。水瀉,用白朮、茯苓、芍藥。腎燥香豉。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如黃芩、黃連,詳上下分根梢及引經藥〔則可〕。小便黃用黃柏,澀者加澤瀉(餘瀝者杜仲)驚悸恍惚,用茯神、(金虎〔睛〕珠)(凡春加防風、升麻;夏加黃芩、知母、白芍藥;秋加澤瀉、茯苓;冬加桂、桂枝。
)凡用純寒純熱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力〔也〕;寒熱相雜,亦用甘草,調和其性也;中滿者禁用。經曰:中滿勿食甘。
白話文:
喝太多水會傷脾胃,可以用白朮、茯苓、豬苓來調理。喘不過氣可以用阿膠。水喝多了沒有排出去,可以用黃連、枳殼。水瀉可以用白朮、茯苓、芍藥。腎臟乾燥可以用香豉。瘡痛難以忍受,可以用寒性的藥物,比如黃芩、黃連,要根據部位和經絡選擇藥材。小便發黃用黃柏,小便澀滯加澤瀉,小便淋漓不盡加杜仲。驚悸恍惚可以用茯神。不同季節要加不同的藥材,春天加防風、升麻,夏天加黃芩、知母、白芍,秋天加澤瀉、茯苓,冬天加桂枝、桂枝。所有純寒或純熱的藥物,都要加甘草來緩和其藥力。寒熱藥物混合使用,也要加甘草來調和藥性。肚子脹滿的人不能使用甘草,因為《經書》上說:肚子脹滿不要吃甘草。
2. (二)〔用藥凡例〕
凡解利傷風,以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經曰:辛甘發散為陽。風宜辛散,防風味辛,〔乃〕治風通用,故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
凡解利傷寒,以甘草為君,防風、白朮為佐,是其寒宜甘發散也。或有別證,於前隨證治病藥內選用,其分兩以〔君〕臣論。
凡水瀉,茯苓、白朮為君,芍藥、甘草佐之。
凡諸風,以防風為君,隨證加藥為佐。
凡嗽,以五味子為君,有痰者半夏為佐;喘者阿膠為佐;有熱無熱,俱用黃芩為佐,但〔分〕兩多寡不同耳。
白話文:
一般治療因風寒引起的發熱、流鼻涕、打噴嚏等症狀,以防風為主藥,甘草、白朮為輔藥。經書上說:辛甘味藥具有發散陽氣的作用,風性喜辛散,防風味辛,能治療各種風寒疾病,所以防風為主藥,甘草、白朮為輔藥。
一般治療因寒邪引起的發熱、腹瀉等症狀,以甘草為主藥,防風、白朮為輔藥,這是因為寒邪宜用甘味發散藥物。若有其他症狀,則可根據情況從其他藥物中選用,其用量則以君臣之法來確定。
一般治療水瀉,以茯苓、白朮為主藥,芍藥、甘草為輔藥。
一般治療各種風寒病症,以防風為主藥,根據具體情況加入其他藥物為輔藥。
一般治療咳嗽,以五味子為主藥,痰多者加半夏為輔藥;氣喘者加阿膠為輔藥;無論有熱無熱,都可用黃芩為輔藥,只是用量多少不同而已。
凡小便不利,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使。
凡下焦有濕,草龍膽、漢防己為君,黃柏、甘草為佐。
凡痔漏,以蒼朮、防風為君,甘草、芍藥為佐,詳別證加減。
凡諸瘡,以黃連為君,甘草、黃芩為佐。
凡瘧疾,以柴胡為君,隨所發之時,所屬〔之〕經,分用引經〔藥佐之〕。
以上皆用藥之大要,更詳別證,於前隨證治病〔藥內〕,〔逐款加減用之〕。
白話文:
如果小便不順暢,可以用黃柏、知母為主藥,茯苓、澤瀉為輔藥。
如果下焦有濕氣,可以用草龍膽、防己為主藥,黃柏、甘草為輔藥。
如果患有痔瘡或漏肛,可以用蒼朮、防風為主藥,甘草、芍藥為輔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藥方。
如果患有各種瘡瘍,可以用黃連為主藥,甘草、黃芩為輔藥。
如果患有瘧疾,可以用柴胡為主藥,根據發病時間和病症所在的經絡,搭配引經藥物。
以上只是用藥的大原則,更詳細的用藥方法,需要根據具體病症,參考之前提到的隨症治病藥方,逐項調整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