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啟源》~ 卷之下 (15)
卷之下 (15)
1. 5.寒沉藏
搗細用。
草龍膽,氣寒,味大苦,治〔兩〕目赤腫睛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胡為主,〔龍膽〕為使,治眼中疾必用藥也。《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辛,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四:除下部風濕一也。〔除〕濕熱二也。臍下以至足腫痛三也。寒濕腳氣四也。其用與防己同。又云:〔苦〕,純陽,酒浸上行。去蘆用。
生地黃,氣寒味苦,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損人胃氣。《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三:涼血一也。〔除〕皮膚燥二也。去諸濕(熱)三也。又云:陰中微陽,酒浸上行。
知母,氣寒,味大辛,治〔足〕陽明火熱,大補益腎〔水〕、膀胱之寒。《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三:瀉腎經火一也。作利小便之佐使二也。〔治〕痢疾〔臍〕下痛三也。又云:苦,陰中微陽,腎〔經〕本藥,〔欲〕上頭引經,皆酒炒。刮去毛,里白者佳。
漢防己,氣寒,味大苦,療胸中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補〕膀胱,去留熱,通〔行〕十二經。《主治秘〔要〕》云:辛苦,陰〔也〕泄濕氣。去皮淨用。
茵陳蒿,氣寒,味苦平,治煩熱,主風濕風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主治秘〔要〕》云:苦甘,陰中微陽,治傷寒發黃。去枝莖,用葉,手搓。
朴硝,氣寒,味苦辛,除寒熱邪氣,六腑積聚,結固血癖,胃中飲食熱結,〔去血閉〕,停痰痞滿,消毒。《主治秘〔要〕》云:芒硝性寒味鹹,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三:〔治〕熱淫於內一也。去腸內宿垢二也。破堅積熱塊三也。婦人有孕忌之。又云:鹹寒,純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正謂此也。
栝蔞根,氣寒味苦,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通月水,消腫毒、瘀血及熱癤毒。《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陰〔也〕,能消煩渴。又云:苦,純陰,一心中枯渴,非此藥不能除。
牡蠣,氣寒,味鹹平,主傷寒、〔寒〕熱、溫瘧,女子赤白帶,止汗,〔止〕心痛,氣結大小腸,治心脅痞。《主治秘〔要〕》云:咸,軟痞積。燒白搗用。
玄參,氣寒味苦,治心〔中〕懊憹,煩而不能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小便不利。
苦〔參〕氣寒味苦,足少陰腎經之君藥也,治本經須用。《主治秘〔要〕》云:苦,陰,氣沉逐濕。
川楝子,氣寒,味苦平,主傷寒大熱煩〔躁〕,殺三蟲疥瘍,通利大小便之疾。《主治秘〔要〕》云:入心,止下部腹痛。
香豉,氣寒味苦,主傷寒頭痛、煩躁、滿悶,生用之。《主治秘〔要〕》云:苦,陰,去心〔中〕懊憹。
白話文:
5.寒沉藏
這段文字描述多種中藥的藥性,都具有寒涼、沉降的特性,適用於治療熱證、濕證及相關病症。
草龍膽:性寒味苦,能治療眼睛紅腫脹痛等症。與柴胡搭配使用,是治療眼疾的常用藥材。它還能治療下肢風濕、濕熱、水腫、腳氣等。與防己藥性相似。
生地黃:性寒味苦,能涼血、補血、滋陰,但因其藥性寒涼,使用需謹慎,以免損傷胃氣。它能涼血、改善皮膚乾燥、去除濕熱。
知母:性寒味辛,能治療陽明經熱證,並能滋補腎水、膀胱。它能瀉腎經之火、利尿、治療痢疾引起的臍下疼痛。使用時應去毛,選擇內部顏色潔白的藥材,並用酒炒。
漢防己:性寒味苦,能治療胸部以下至足部的濕熱腫脹、腳氣等,並能補益膀胱、去除餘熱、疏通經絡。
茵陳蒿:性寒味苦平,能治療煩熱、風濕、風熱、邪熱、黃疸、小便不利等。使用時需去除枝莖,只用葉子,並用手搓揉。
朴硝(芒硝):性寒味苦辛,能去除寒熱邪氣、治療六腑積聚、血瘀、胃熱積滯、血閉、痰飲痞滿等,並有消毒作用。孕婦忌用。
栝蔞根:性寒味苦,能治療消渴、身熱煩滿、虛弱、月經不調、腫毒、瘀血、熱瘡等。
牡蠣:性寒味鹹平,能治療傷寒、寒熱、溫瘧、婦女白帶、盜汗、心痛、大小腸氣滯、心脅痞等。使用前需燒成白色後再搗碎。
玄參:性寒味苦,能治療心煩失眠、心神不安、血瘀、小便不利等。
苦參:性寒味苦,是足少陰腎經的要藥,治療腎經病症必須使用。它能除濕。
川楝子:性寒味苦平,能治療傷寒發熱煩躁、殺蟲、通利大小便。
香豉:性寒味苦,能治療傷寒頭痛、煩躁、胸悶等。需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