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啟源》~ 卷之上 (2)
卷之上 (2)
1. (二)膽之經,足少陽,風,甲木。
經曰:膽者,中清之腑也,號曰將軍,決斷出焉。能喜怒剛柔,與肝為表裡也,足少陽是其經也。虛則傷寒,恐畏頭眩,不能〔獨〕臥;實則傷熱,驚悸,精神不守,臥起不定,玄水發,其根在膽。又肝咳不已,則傳邪入膽,嘔青汁也。又膽有水,則從頭腫至足也。膽病則善太息,口苦,吐宿汁,心中慼慼恐,如人將捕之,咽中介介然數〔唾〕。
又睡臥則脅下痛,〔口〕苦,多太息。邪氣客於膽,則夢鬥訟,脈在左關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膽實熱,則精神不守。膽熱則多腫,膽冷則多眠。又左關上脈陽微者,膽虛;陽數者,膽實;陽虛者膽絕也。以上皆虛實寒熱,生死脈證之法也。
《主治備要》云: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胸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膽所生病者,頭痛頷腫,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肋、脅、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脈訣》云:左關,肝與膽脈之所生也。
先以輕手得之,是膽,屬表;後以重手取之,是肝,屬裡也。肝合筋,肝脈循經而行。持脈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平,脈道如箏弦者,為弦;脈道迢迢者,為長。此弦長,乃肝家不病之狀也。肝脈本部在筋,若出筋上,見於皮膚血脈之間者,是其浮也;入於筋下,見於骨上,是其沉也。臨病細推之,舉一知十之道也。
白話文:
【經典說】膽,是身體中負責淨化和保持清潔的器官,它被稱為將軍,負責做出決定和判斷。它掌控著情緒的喜怒哀樂,與肝臟互為表裡,相互影響,其運作遵循足少陽經脈。如果膽的功能虛弱,可能會導致感冒,感到害怕並頭暈,甚至無法獨自睡覺。如果膽功能過度強烈,可能會導致熱感,引起驚慌和心悸,精神難以集中,睡眠質量下降,並且可能出現黑色水樣物質,其根源在膽。此外,如果肝咳嗽不止,邪氣可能傳入膽,導致嘔吐綠色汁液。再者,如果膽中有水,可能導致全身從頭到腳的浮腫。膽功能異常的人會常常歎息,感到口苦,嘔吐隔夜的食物,內心充滿恐懼,好像隨時會被人抓走,咽喉部位有異物感,頻繁地吐口水。
當睡覺時,可能會感到側腹疼痛,口苦,且常常歎息。當邪氣侵入膽時,會做爭執或訴訟的夢,這種情況可以在左手關脈上感受到。膽過熱,會導致精神難以集中。膽過熱會引起腫脹,膽過冷會使人嗜睡。左手關脈上,陽氣微弱表示膽虛,陽氣旺盛表示膽實,陽氣極度衰弱表示膽功能嚴重損壞。以上所述,都是膽功能異常,寒熱,生命體徵和診斷方法。
根據《主治備要》的記載,如果膽功能失調,可能會導致口苦,頻繁歎息,胸脅疼痛,難以翻身,嚴重時面部可能出現灰塵般的色斑,身體缺乏光澤,腳外側反常地發熱,這就是所謂的陽厥。膽功能異常所導致的疾病包括頭痛,頜部腫脹,眼睛疼痛,鎖骨區域腫痛,腋下腫脹,像刀割一樣的疼痛,以及頸部旁邊的腫塊,出汗伴隨寒顫,瘧疾,胸部,肋骨,大腿,膝蓋,小腿,腳踝前部以及各個關節的疼痛。《脈訣》指出,左手關脈是肝和膽脈的起源地。
輕輕觸摸可以感受到膽的脈搏,屬於外在表現;用較大的力氣按壓可以感受到肝的脈搏,屬於內部狀況。肝與筋相連,肝脈沿著經絡運行。握脈的方法,應該像握著十二粒豆子一樣輕,按下直到達到筋的位置,如果脈搏像箏弦一樣,就是弦脈;如果脈搏長而遙遠,就是長脈。弦脈和長脈,都是肝臟健康良好的象徵。肝脈本部在筋上,如果出現在筋上方,皮膚和血管之間,表示其浮動;如果深入到筋下方,靠近骨頭,表示其下沉。在臨牀診斷中仔細分析,可以舉一反三,瞭解更多的診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