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啟源》~ 卷之上 (4)
卷之上 (4)
1. (三)心之經,心脈本部在於血,手少陰君,丁火也。
又心〔瘧〕則先煩而後渴,翕翕發熱也,其脈浮緊而大是也。心氣實而(大)便不利,腹滿身熱而重,溫溫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臥,其脈左寸口與人迎皆實大者是也。心虛則恐悸多驚,憂思不樂,胸腹中苦痛,言語戰慄,惡寒恍惚,面赤目黃,〔喜〕血衄,其脈左寸口虛而微者是也。此心臟寒熱虛實,生死逆順脈證也。
《主治備要》云: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主心所生病者,目黃,(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心苦〔緩〕,以五味子之酸收之。心欲軟,軟以芒硝之咸,補以澤瀉之咸,瀉以人參、甘草、黃耆之甘。心虛則以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母生心火也。
以生薑補肝,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是也。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證,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是也。
白話文:
心經的脈絡主要在於血液循環,屬於手少陰經,屬火。
心臟患瘧疾,初期會煩躁不安,之後口渴,身體微微發熱,脈象浮緊有力,就是這個症狀。心氣充實但排便不通暢,腹部脹滿,全身發熱沉重,感覺溫溫的想吐,但吐不出來,呼吸急促,無法安睡,左手寸口脈和人迎脈都實大有力,就是這個症狀。心臟虛弱則會恐懼、心悸、容易驚嚇,憂愁苦悶,胸腹部疼痛,說話顫抖,畏寒神志恍惚,臉紅眼黃,容易流鼻血,脈象左手寸口脈虛弱微細,就是這個症狀。這些都是心臟寒熱虛實,以及生死逆順的脈象表現。
《主治備要》記載:心臟活動過度會導致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這是心臟病變的症狀。心臟疾病會導致眼黃、心脅疼痛、上臂內側後緣疼痛麻木、手掌灼熱疼痛。心臟苦悶緩慢,可用五味子的酸味收斂;心臟虛弱,可用芒硝的鹹味軟化,再用澤瀉的鹹味來調理,可用人參、甘草、黃耆的甘味來補益;心臟虛弱可用炒鹽來補;心臟虛弱就補益其母臟,木能生火,肝臟是心臟的母臟,肝臟能滋養心火。
可用生薑來補益肝臟,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錢氏安神丸。心臟實熱就用甘草瀉火,如果沒有其他症狀,按照錢氏的方劑,症狀重就用瀉心湯,症狀輕就用導赤散。
2. (四)小腸經,手太陽,丙火。
小腸者,受盛之腑也,與心為表裡,手太陽是其經也。小腸絕者,六日死,絕則髮直如麻,汗出不已,不能屈伸。又心病傳小腸,小腸咳則氣咳,(氣咳)一齊出也。小腸實則傷熱,(傷)熱則口瘡生;虛則傷寒,傷寒則泄膿血,或〔泄黑〕水,〔其〕根在小腸也。小腸寒則下,〔腫〕重〔有〕熱久不出,則漸生痔;有積則夕發熱而旦止;病氣發則使人腰下重,食則窘迫而便難,是其候也。
小腸脹則小〔腹䐜〕脹,引〔腰而〕痛厥;邪入小腸,則夢聚井邑中,或咽痛頷腫,不可回首,肩似拔,臑似折〔也〕。又曰:心者,主也,神之舍也,其臟(固)密,而不易傷,傷則神去,神去則(心死)矣。故人〔心〕多不病,病即死不可治也,〔惟〕小腸受病〔多〕也。
又左寸口陽絕〔者〕,(則)無小腸脈也,六日死。有熱邪則小便赤澀,實則口〔生〕瘡,身熱往來,心中煩悶,身重。小腸主於舌之官也,和則能言,而機關利健,善別其味也。虛則〔左〕寸〔口〕脈浮而微,軟弱不禁按,病驚懼狂無所守,心下空空然不能言語者。此小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也。
《主治備要》云:是動〔氣也〕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血)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脈訣》云:左寸,小腸心脈之所出也,先以輕手得之,是〔小腸〕屬表;後以重手得之,是〔心〕屬裡。心合血脈,心脈循血脈而行,持脈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脈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粗大〔者〕為大;又稍稍加力,脈道潤軟者為散。此乃浮大而散,心家不病脈之狀也。
心脈本部,在於血脈,若出於血脈之上,見於皮膚之間,是其浮也;入於血脈之下,見於筋骨之分,是其沉也。
白話文:
小腸是負責接收和盛載食物精華的消化器官,與心臟相表裡,手太陽小腸經就是它的經絡。如果小腸功能完全喪失,六天內會死亡,喪失功能的徵兆是頭髮變得像麻一樣硬直,不斷出汗,無法屈伸身體。此外,心臟疾病可能會影響到小腸,小腸咳嗽時會伴有氣喘,氣喘和咳嗽同時出現。小腸功能過度活躍會造成熱傷,熱傷會導致口腔潰瘍;功能不足會造成冷傷,冷傷則可能引起膿血或黑色物質的排泄,問題根源都在小腸。
小腸受寒會導致下痢,腫脹伴隨熱感久久無法消退,可能會逐漸形成痔瘡;若有積食,則會在夜晚發燒但早晨退燒;病氣發作時,會讓人感到腰部以下沉重,吃飯後感到憋悶且排便困難,這些都是小腸疾病的徵兆。
小腸脹大會導致下腹部脹痛,牽引腰部疼痛甚至失去知覺;邪氣進入小腸,會做夢在人羣中聚集,或咽喉痛,頜部腫脹,無法轉頭,肩膀感覺被拉扯,手臂似乎要斷裂。此外,心臟是主宰全身,神靈居住的地方,它結構堅固不易受傷,但一旦受傷,神靈會離開,神靈離開等同心臟死亡。因此,心臟很少生病,一旦生病就非常危險且難以治療,小腸則較常受疾病影響。
左手寸口的陽脈如果消失,表示小腸脈搏不存在,六天內會死亡。若有熱邪,則會出現小便赤紅且排尿困難,口腔潰瘍,身體忽冷忽熱,心中煩悶,全身乏力。小腸主管語言功能,健康時能清晰表達,且能分辨各種味道。若虛弱,左手寸口的脈搏會浮淺且微弱,按壓時會軟弱無力,可能表現為驚恐,精神錯亂,心中空虛無法說話。這就是判斷小腸虛實寒熱,以及生死順逆的脈象方法。
根據《主治備要》,小腸氣血運行不暢時,會出現咽喉痛,頜部腫脹,無法轉頭,肩膀像是被拉扯,手臂似乎要斷裂。小腸主掌液體(血液)相關疾病,例如耳鳴,眼睛泛黃,臉頰腫脹,頸部,頜部,肩膀,上臂,肘部,前臂外側後方疼痛。根據《脈訣》,左手寸口是小腸和心臟脈搏的出處,輕輕按壓得到的是小腸的表象;加重按壓得到的是心臟的狀況。心臟與血液關係密切,心臟脈搏沿著血管流動,按脈的力度像六粒豆子的重量,按到血管層的脈搏是浮脈;再加點力,脈搏粗大的是大脈;再加點力,脈搏柔軟的是散脈。這是浮大而散,心臟健康的脈象特徵。
心臟脈搏本位在血管層,若在血管層上方,皮膚間可見,是浮脈;若在血管層下方,接近筋骨,是沉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