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啟源》~ 卷之下 (5)
卷之下 (5)
1. 3.濕化成〔中央〕
戊〔土〕其本氣平,其兼氣〔溫〕涼寒熱,在人以胃應之;己土其本味〔淡〕,其兼味辛甘鹹苦,在人以脾應之。
黃耆,氣溫,味甘平,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實皮毛,瀉肺中火,脈弦、自汗。善治脾胃虛弱,瘡瘍血脈不行,內托陰證,瘡瘍必用之藥也。《主治秘要》云:氣溫味甘,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去肌熱三也。瘡瘍排膿止痛四也。壯脾胃五也。又云:甘,純陽,益胃氣,去諸經之痛。去蘆並皺,銼用。
人參,氣溫味甘,治脾〔肺〕陽氣不足,及肺氣〔喘〕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邪,善治短氣,非升麻為引用,不能補上升之氣,升麻一分,人參三分,可為相得也。若補下焦元氣,瀉腎中之火邪,茯苓為之使。甘草梢子生用為君,善去莖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為主,尤妙。
白話文:
土性平和,但兼具溫、涼、寒、熱等特性,在人體以胃來對應;土味以淡為主,兼具辛、甘、鹹、苦等味道,在人體以脾來對應。黃芪性溫味甘,可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固表,瀉肺火,適用於脈弦、自汗等症狀。黃芪擅長治療脾胃虛弱、瘡瘍血脈不通,以及陰虛內熱導致的瘡瘍,是治療瘡瘍的常用藥材。《主治秘要》中記載,黃芪性溫味甘,氣薄味厚,升降兼備,屬於陰中之陽。其功效有五:補虛、益元氣、清熱、排膿止痛、健脾胃。此外,黃芪味甘性純陽,能益胃氣,止諸經疼痛。使用時需去蘆並切碎。人參性溫味甘,可治脾肺陽氣不足,以及肺氣喘促、氣短少氣等症狀,能補中益氣,瀉肺脾胃中火邪。人參擅長治療氣短,需配合升麻才能補益上升之氣,升麻與人參的比例為1:3。若要補益下焦元氣,瀉腎火,則需配合茯苓。甘草梢子生用主治莖中疼痛。可搭配苦楝,酒煮玄胡索效果更佳。
《主治秘要》云:性溫味〔甘〕,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三:補元氣一也。止渴二也。生津液三也。肺實忌之。又云:甘苦,陽中之陽也,補胃嗽喘勿用,短氣用之。去蘆。
〔甘草,氣味甘,生大涼,火炙之則溫,能補三焦元氣,調和諸藥相協,共為力而不爭,性緩,善解諸急,故有「國老」之稱。《主治秘要》云:性寒味甘,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五:和中一也。補陽氣二也。調諸藥三也。能解其太過四也。去寒邪五也。腹脹則忌之。
又云:甘苦,陽中陰也,純陽、養血、補胃,梢子;去腎莖之痛,胸中積熱,非梢子不能除,去皮,碎用。〕
白話文:
甘草性溫味甘,氣味輕薄,上升浮揚,屬於陽性。它主要有三個功效:補益元氣、止渴和生津。肺實者忌用。此外,甘草味甘苦,屬陽中之陽,能補胃、治咳嗽和喘息,但短氣可用。去除蘆頭。
甘草氣味甘,生品性寒,火炙後則溫,能補益三焦元氣,調和諸藥,相輔相成,性情平和,善於緩解急症,因此被稱為「國老」。甘草性寒味甘,氣味輕薄而味道厚重,能升能降,屬於陰中之陽。它有五個功效:和中、補陽氣、調和諸藥、解毒和驅寒邪。腹脹者忌用。
此外,甘草味甘苦,屬陽中之陰,性純陽,能養血補胃,尤其是甘草梢,可以治療腎莖痛和胸中積熱,只有甘草梢才能去除這些病症。去皮,碎用。
〔當歸,氣溫味甘,能和血補血,尾破血,身和血。《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氣厚味薄,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三:心經藥一也。和血二也。治諸病夜甚三也。又云:甘辛,陽中微陰,身和血,梢破血,治上治外,酒浸洗糖黃色,嚼之,大辛,可能潰堅,與菖蒲、海藻相反。又云:用溫水洗去土,酒製過,或焙或曬乾,血病須去蘆頭用。〕
〔熟地黃,氣寒味苦,酒曬熏如烏金,假酒力則微溫,補血虛不足,虛損血衰之人須用,善黑鬚發,忌蘿蔔。《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苦甘,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五:益腎水真陰一也。和產後氣血二也。去臍腹急痛三也。養陰退陽四也。壯水之源五也。又云:苦,陰中之陽,治外治上、酒浸,銼細用。〕
白話文:
當歸性溫味甘,能調和血液、補血,其尾部能破血,整體則能調和血液。熟地黃性溫味苦甘,能補虛損、血衰之人,善於使鬚髮烏黑,忌諱與蘿蔔同食。
半夏,氣微寒,味辛平,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苦,氣〔味俱〕薄,沉而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四:燥〔脾〕胃濕一也。化痰二也。益脾胃之氣三也。消腫散結四也。渴則忌之。又云:平,陰中之陽,除胸中痰涎。湯洗七次,乾用。
白朮,氣溫味甘,能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除胃中熱。〔《主治秘要》云:性溫味微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九:溫中一也。去脾胃中〔濕〕二也。除〔脾〕胃熱三也。強脾胃,進飲食四也。和〔脾〕胃,生津液五也。主肌熱六也。〔治〕四肢困倦,目不欲開,怠惰嗜臥,不思飲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
白話文:
半夏性寒,味道辛辣微平,能治疗寒痰,以及因体寒、饮用冷水伤肺而引起的咳嗽,还能和胃理气,消除胃寒,促进食欲,治疗太阴痰厥头痛,没有它就无法治愈。据《主治秘要》记载,半夏性温,味道辛辣微苦,气味淡薄,沉降下行,是阴中之阳。它有四种作用:一是燥湿脾胃,二是化痰,三是益脾胃之气,四是消肿散结。口渴忌用。书中还说,半夏性平,是阴中之阳,能清除胸中痰涎,可以煎汤洗七次,再晒干备用。
白朮性温,味道甘甜,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消除胃中热。《主治秘要》记载,白朮性温,味道微苦,气味淡薄,浮升向上,是阳气之物。它有九种作用:一是温中,二是去除脾胃中的湿气,三是消除脾胃热,四是强健脾胃,促进食欲,五是调和脾胃,生成津液,六是治疗肌热,七是治疗四肢困倦、眼皮沉重、嗜睡懒惰、食欲不振等症状,八是止渴,九是安胎。
蒼朮,氣溫味〔甘〕,主治與白朮同。若〔除〕上濕、發汗,功最大。若補中焦、除濕,力少。《主治秘要》云:其用與白朮同,但比之白朮,氣重而〔體〕沉。〔治〕脛足濕腫,加白朮。泔浸,刮去皮用。
橘皮,氣溫味苦,能益氣。加青皮減半,去滯氣,推陳致新。若補脾胃,不去白;若理胸中〔滯〕氣,去白。《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辛,氣薄味厚,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三:去胸中寒邪一也。破滯氣二也。益脾胃三也。〔少用同白朮則益脾胃〕;其多及獨用則損人。又云:苦辛,益氣利肺,有甘草則補肺,無則瀉肺。
白話文:
蒼朮性溫味甘,功效與白朮相同。對於去除上半身的濕氣、發汗,效果最佳。至於補益中焦、除濕,則效果較弱。《主治秘要》記載:蒼朮的用途與白朮相似,但相比之下,蒼朮氣重而質地沉重。治療脛足濕腫,可加入白朮一起使用。將蒼朮浸泡在淘米水中,刮去外皮後再使用。
橘皮性溫味苦,能益氣。加入青皮,比例為橘皮兩份青皮一份,可以去除滯氣,促進新陳代謝。如果要補脾胃,則不要去白皮;如果要理順胸中滯氣,則要去白皮。《主治秘要》記載:橘皮性寒味辛,氣薄味厚,性浮而升,屬於陽性藥物。它有三個主要的用途:一是去除胸中寒邪;二是破除滯氣;三是益脾胃。少量使用與白朮一同服用,可以益脾胃;如果大量或單獨使用,則會損害身體。書中還記載:橘皮苦辛,益氣利肺,如果與甘草一同服用,則可以補肺;如果沒有甘草,則會瀉肺。
青皮,氣溫味辛,主氣滯,消食破積。《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五:〔足〕厥陰、少陽之分,有病〔則〕用之一也。破堅癖二也。散滯氣三也。去下焦諸〔濕〕四也。〔治〕左脅有積氣五也。
藿香,氣微溫,味甘辛,療風水,去惡氣,治脾胃吐逆,霍亂心病。《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苦,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其用,助胃氣。又云:甘苦,純陽,補胃氣,進〔飲〕食。去枝莖用葉,以手搓用。
檳榔,氣溫〔味〕辛,治後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於下。《主治秘要》云:性溫,氣味苦,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中陽也。其用,破滯〔氣下〕行。又云:辛,純陽,破滯氣,泄胸中至高之氣。
白話文:
青皮性寒味苦,氣味厚重,沉降屬陰,具有消食破積、行氣散結、除濕利水等功效,可治療氣滯、食積、腹脹、腹痛、濕氣等病症。藿香性溫味甘辛,氣味厚薄適中,浮升屬陽,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化濕消積等功效,可治療風寒濕邪、脾胃虛弱、嘔吐腹瀉、心悸等病症。檳榔性溫味苦辛,氣味薄厚適中,沉降屬陰中之陽,具有行氣消積、降逆止嘔等功效,可治療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呃逆嘔吐等病症。
廣朮,氣溫,味苦〔辛〕,主心膈痛,飲食不消,破〔痃癖〕氣最良。火炮開用。
京三稜,氣平味苦,主心膈痛,飲食不消,破氣,〔治〕老癖癥瘕結塊,婦人血脈不調,心腹刺痛。《主治秘〔要〕》云:〔味〕苦,陰中之陽,破〔積〕氣,損真氣,虛人不用。火炮製〔使〕。
阿膠,氣微溫,味甘平,主心腹疼痛,〔血〕崩,補虛安胎,堅筋骨,和血脈,益氣止痢。《主治秘〔要〕》云:性平味淡,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能〕補肺〔氣〕不足。慢火炮〔脆〕搓細用。
〔訶子,氣溫味苦,主腹脹滿,不下飲食,消痰下氣,通利津液,破胸膈結氣,治久痢赤白、腸風,去核,搗細用。〕
白話文:
廣朮性溫,味道苦微辛,可以治療心膈疼痛、飲食不消,尤其對於痃癖氣最有效。要用火炮製後再使用。
三稜性平,味道苦,可以治療心膈疼痛、飲食不消、破氣,治療老癖癥瘕結塊,以及婦女血脈不調、心腹刺痛。根據《主治秘要》記載:三稜味道苦,屬陰中之陽,可以破積氣,但會損傷真氣,體虛的人不能使用。要用火炮製後再使用。
阿膠性微溫,味道甘平,可以治療心腹疼痛、血崩,補虛安胎,堅筋骨,和血脈,益氣止痢。根據《主治秘要》記載:阿膠性平味淡,氣味都很薄弱,屬於浮升的性質,是陽性藥物,可以補肺氣不足。要用慢火炮製成脆狀,再研磨成細粉使用。
訶子性溫,味道苦,可以治療腹脹滿、不下飲食,消痰下氣,通利津液,破胸膈結氣,治療久痢赤白、腸風。使用前要去除果核,並搗碎成細末。
桃仁,氣溫,味甘苦,治大便血結、血秘、血燥,通潤大便,七宣丸中用之,專療血結,破血。湯浸去皮尖,研如泥用。
杏仁,氣溫,味甘苦,除肺中燥,治風燥在於胸膈。《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苦而甘,氣薄味厚,濁而沉降,陰也。其用有三:潤肺氣一也。消〔宿〕食二也。升滯氣三也。麩炒,去皮尖用。
大麥櫱,氣溫味鹹,補脾胃虛,寬腸胃。搗細,炒黃色,取面用之。
紫草,氣溫味苦,主心腹邪氣、五疳,利九竅,補中益氣,通水道,療〔腹〕腫脹滿。去土用茸,銼細用。
白話文:
桃仁性溫,味甘苦,能治療大便出血、便秘、血燥等症狀,具有通潤大便的功效。七宣丸中使用桃仁,專門治療血結,破血。將桃仁用湯浸泡後去除皮尖,研磨成泥狀即可使用。
杏仁性溫,味甘苦,能去除肺部燥熱,治療風燥引起的胸膈不適。《主治秘要》中記載:杏仁性溫,味苦甘,氣薄味厚,屬陰性,沉降濁重。其功效有三:潤肺氣、消宿食、升滯氣。將杏仁用麩炒後去除皮尖即可使用。
大麥櫱性溫,味鹹,能補脾胃虛弱,寬腸胃。將大麥櫱搗碎後炒至黃色,取其面粉使用。
紫草性溫,味苦,能治療心腹邪氣、五疳,通利九竅,補中益氣,通水道,治療腹脹滿等症狀。去除紫草的泥土,取其茸毛部分,切碎即可使用。
蘇木,氣平,味甘鹹,主破血,產後血〔脹悶〕欲死者。排膿止痛,消癰腫瘀血,婦人月經不調,及血暈口噤。《主治秘〔要〕》云:性涼,味微辛,發散表裡風氣。又云:甘鹹,陽中之陰,破死血。銼細用。
白話文:
蘇木性平,味甘鹹,具有破血的功效,尤其適合產後血瘀導致胸悶欲死者。它還能排膿止痛,消散癰腫瘀血,治療婦女月經不調,以及因血瘀導致昏厥口噤。據《主治秘要》記載,蘇木性涼,味微辛,可散發表裡風氣。同時,它甘鹹性寒,屬於陽中之陰,能破除瘀血。使用時需將蘇木切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