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素

《醫學啟源》~ 卷之上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12)

1. 七、五郁之病

(注云:五運之法也。)

木鬱之病,肝酸〔木風〕。

注云: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四肢)兩脅,(咽鬲)不通,飲食不下,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筋骨強直而不用,卒倒而無所知也。經曰:木鬱則達之,謂吐令其調達也。

火鬱之病,心苦火暑。

注云:故民病少氣,瘡瘍癰腫,〔脅腹胸背,面首〕四肢,〔䐜膹臚脹〕,瘍痱嘔逆,瘛瘲骨〔痛,節乃有動〕,注下溫瘧,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熱,甚至瞀悶懊憹,善暴死。經曰:火鬱發之,謂汗令其發散也。

土鬱之病,脾甘〔土濕〕。

注曰:故民病〔心〕腹脹,腸鳴而為數(便),甚則心痛脅䐜,嘔(吐)霍亂,飲發注下,〔胕〕腫身重,則脾熱之生也。經曰:土鬱奪之,謂下〔之令〕無壅滯也。

金鬱之病,肺辛〔金燥〕。

注云:故民病咳逆,心〔脅〕滿,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色〔惡〕,乃金勝木而病也。經曰:金鬱泄之,解表利小便也。

水鬱之病,腎咸〔水寒〕。

注云:故民病寒〔客〕心痛,腰椎痛,大關節〔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堅腹滿,陰乘陽也。經曰:水鬱〔折〕之,謂抑之制其沖逆也。

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收藏之〕理也,失常則天地四〔塞〕也。

白話文:

[七、五鬱病症]

當木氣鬱結引發疾病,主要影響肝臟,導致肝氣過旺,出現如風邪的症狀。

具體表現爲民衆可能感到胃部與心臟之間疼痛,兩脅不適,咽喉和膈肌功能受阻,食慾下降,嚴重時會耳鳴、眩暈、視力模糊,突然癱軟倒地,肢體僵硬且失去控制力,甚至短暫失去意識。古籍提到,治療木氣鬱結,應使其通暢,通常採用催吐的方法。

當火氣鬱結引發疾病,主要表現爲心火旺盛,身體感到熱感。

具體表現爲民衆可能感到氣短,皮膚生瘡,膿腫,不僅限於胸部、背部、臉部或四肢,還可能出現腫脹、瘡疹、嘔吐、抽搐、骨骼疼痛,關節活動受限,腹瀉伴隨發熱,腹部突發劇痛,出血症狀,精液量減少,眼睛紅赤,心中煩熱,甚至出現意識模糊,情緒煩躁,易猝死。古籍提到,治療火氣鬱結,應使其發散,通常採用出汗的方式。

當土氣鬱結引發疾病,主要影響脾胃,導致溼氣過重。

具體表現爲民衆可能感到腹脹,腸鳴,頻繁排便,嚴重時心痛、脅部腫脹,嘔吐、腹瀉,身體浮腫,體重增加,這是脾胃溼熱的表現。古籍提到,治療土氣鬱結,應使其暢通無阻,通常採用瀉下的方法。

當金氣鬱結引發疾病,主要影響肺部,導致乾燥症狀。

具體表現爲民衆可能咳嗽,心胸滿悶,牽連到小腹,突然劇痛,無法翻身側臥,喉嚨乾澀,面色暗沉,這是金勝木而致病。古籍提到,治療金氣鬱結,應使其釋放,通常採用解表和利尿的方法。

當水氣鬱結引發疾病,主要影響腎臟,導致寒冷症狀。

具體表現爲民衆可能感到寒氣侵襲心部引起疼痛,腰部及脊椎疼痛,大關節活動受限,屈伸不便,容易手腳冰冷,腹部脹滿堅硬,這是陰寒過度侵犯陽氣。古籍提到,治療水氣鬱結,應抑制其逆流,通常採用壓制的方法。

五行的運作,猶如天平,對於過盛的要抑制,對於不足的要提升,變化的要適應,異常的要恢復,這便是自然界生長、變化、收藏的規律。如果失去平衡,就會導致天地間的循環受阻。

2. 八、六氣主治要法

大寒醜上,初之氣,自大寒至春分,厥陰風木之位,一陽用事,其氣微。故曰少陽得甲子元頭,常以大寒初交之氣,分以六周甲子,以應六氣下。十二月、正月、二月少陽,三陰三陽亦同。

注云:初之氣為病,多發咳嗽,風痰,風厥,涎潮,痹塞口喎,半身不遂,失音,風〔癲〕,風中婦人,胃中留飲,臍腹微痛,嘔逆噁心,旋運驚悸,〔陽狂〕心風,搐搦顫掉。初之〔氣〕依《內經》在上者宜吐,在下者宜下。

春分卯上,二之氣,春分至小滿,少陰君火之位,陽氣〔動〕清明之間,有陽明之位也。

注云:二之氣為病,多發風濕風熱。經曰:風傷於陽,濕傷於陰,微則頭痛身熱,發作風濕之候,風傷於血也,濕傷於胃氣也。是以風濕為病,陰陽俱虛,而脈浮,汗出,身重,眠多鼻息,語言難出。以上二證,不宜熱藥,下之必死。二之氣病,宜以桂枝麻黃湯發汗而已。

小滿以上,三之氣,小滿至大暑,少陽相火之位,陽〔氣〕發萬物俱盛,故云太陽旺。其脈洪大而長,天氣並萬物人脈盛。

注云:三之氣為病,〔多發熱〕,皆傳足經者多矣,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太陽者,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背強。陽明者,肌痛目痛,鼻乾不得臥。少陽胸脅痛,耳聾,口苦,寒熱往來而嘔。此三陽屬熱。太陰者,腹滿咽乾,手足自溫,自利不渴,或腹滿時痛。

少陰,口燥舌乾而渴。厥陰〔煩〕滿,舌卷囊縮,喘熱悶亂,四肢厥冷,爪甲青色。三之氣病,宜下清上涼〔及〕溫養,不宜用巴豆熱藥下之。

大暑未上,四之氣,大暑至秋分,太陰濕土之位,陽氣發散之後,陰已用事,故曰太陰旺,此三陰三陽,與天氣標本陰陽異矣。脈緩大而長,燥金旺;緊細短澀,以萬物乾燥,明可見矣。

注云:四之氣為病,多發暑氣,頭痛身熱,發渴,不宜作熱病治(宜)以白虎湯,得此病不傳染,次發脾泄,胃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霍亂吐瀉,〔白利〕及赤白相雜,米穀不消,腸鳴切痛,面浮足腫,目黃口乾,脹滿氣痞,手足無力,小兒亦如之。四之氣〔病〕宜滲泄,五苓之類是也。

秋分酉上,五之氣,秋分至小雪,陽明燥金之位,陽衰陰盛,故曰金氣旺,其脈細而微。

注云:五之氣為病,多發喘息,嘔逆咳嗽,及婦人寒熱往來,㾬瘧癉痔,消渴中滿,小兒斑疹痘瘡。五之氣病,宜以大柴胡湯解治表裡。

小雪亥上,終之氣,小雪至大寒,太陽寒水之位,陰極而盡,天氣所收,故曰厥陰旺。厥者,極也,其脈沉短而〔微〕。萬物收藏在內,寒氣閉塞膚腠,氣液不能越,故脈微也。

注云:終之氣為病,多發風寒,風痰濕痹,四肢不收。秋盡冬水復旺,水濕相搏,肺氣又衰,冬寒甚,故發則收引,病厥〔痿〕弱無以運用。水液澄澈清冷,大寒之疾,積滯瘕塊,寒疝血瘕。終之氣病,宜破積發汗之藥是也。

白話文:

[八、六氣主治要法]

  1. 大寒開始,初之氣,從大寒到春分,這段時間是厥陰風木的季節,陽氣開始使用,但氣力還微弱。此時易患咳嗽、風痰、風厥、口歪眼斜、半身不遂、失音、風癲等病症。治療上,《內經》指出上部的疾病宜用吐法,下部的疾病宜用下法。

  2. 春分開始,二之氣,從春分到小滿,是少陰君火的季節。此時易患風濕、風熱等病症,治療上,若出現頭痛、身體沉重、睡得多、說話困難等症狀,不應該用熱藥,下法可能會導致死亡。宜用桂枝麻黃湯發汗。

  3. 小滿開始,三之氣,從小滿到大暑,是少陽相火的季節。此時易患各種發熱的病症,治療上,宜用下清上涼和溫養的方法,避免使用巴豆等熱性藥物。

  4. 大暑開始,四之氣,從大暑到秋分,是太陰濕土的季節。此時易患暑熱病症,治療上,宜用白虎湯,並要注意處理脾泄、胃泄等消化系統問題。

  5. 秋分開始,五之氣,從秋分到小雪,是陽明燥金的季節。此時易患喘息、咳嗽、寒熱交替、消渴等病症,治療上,宜用大柴胡湯解表裏。

  6. 小雪開始,終之氣,從小雪到大寒,是太陽寒水的季節。此時易患風寒、風痰、四肢不靈活等病症,治療上,宜用破積、發汗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