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啟源》~ 卷之中 (2)
卷之中 (2)
1. 小便渾濁
注云:天氣熱則水渾濁,寒則水清潔,水體清,火體濁故也。又如清水為湯,則自然濁也。
白話文:
翻譯內容如下:
天氣炎熱時,小便會變得渾濁,天氣寒冷時,小便則會變得清澈。這是由於身體內的「水」性質本來是清的,而「火」性質則是濁的緣故。就好比原本清澈的水一旦煮沸成為湯,自然就會變得渾濁一樣。
2. 腹〔脹〕大而鼓之有聲如鼓
注云:氣為陽,陽為熱,氣甚則然也。
白話文:
「解釋說:氣屬於陽性,而陽性代表著熱力,當氣過度充盈時,就會造成這樣的現象。」這段話主要在說明腹部脹大且敲擊時發出如鼓聲的現象,是由於體內氣(一種中醫學中的能量概念)過剩,氣屬陽性,過剩即會產生熱,進而導致此症狀。
3. 癰
注云:淺而大也。經曰:熱勝血則為癰膿也。
白話文:
解釋說:(癰)特徵是範圍廣但深度淺。古籍上記載:當熱氣過盛,影響到血液時,就會形成癰膿。
4. 疽
注云:深而惡也。
白話文:
翻譯內容:這是在描述一種稱為「疽」的病況,其特徵是病情深重且性質惡劣。在現代白話文中,我們可以理解為:「疽」是一種病情嚴重且狀態不佳的疾病。
5. 瘍
注云:有頭小瘡也。
白話文:
翻譯內容:這段文字提到的「瘍」,註解說明是指出現有頂點的小型傷口或是小瘡。
6. 疹
注云:浮而小癮疹也。
白話文:
翻譯內容為:「疹」被解釋為:輕微且呈現於表面的皮膚小丘疹。
7. 瘤氣
注云:赤瘤〔丹〕熛,熱勝〔氣〕也,火之色也。
白話文:
翻譯後的內容為:這段文字解釋說,赤色的瘤(丹瘤)是因為身體內部熱氣過剩所致,因為火的顏色是紅色,所以呈現出赤色。
8. 結核
注云:火氣熱甚,則鬱結堅硬如果中核也,不必潰發,但以熱氣散,則自消也。
白話文:
「當身體的火氣過旺,會導致體內結塊堅硬,就像果實中的種子一樣。這種情況不一定會爆發出來,只要讓體內的熱氣散去,它就會自然消失。」這裏描述的應該是古人對於某種疾病或身體狀況的理解和解釋。
9. 吐下霍亂
注云:三焦為水穀傳化之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下霍亂,火性燥動故也。大法曰:吐利煩渴為熱,不渴〔為〕寒。或〔熱〕吐〔瀉〕,始得之亦有不渴者,若不止,則亡液而後必渴也。或〔寒〕本不渴,若不止,〔亡〕津液過多,則亦燥而渴也。若寒者,脈當沉細而遲;熱者,脈當實大〔而〕數。
或損氣亡液過極,則脈亦不能實數,而反緩弱也,雖爾,亦不為熱矣。
白話文:
【對於吐下霍亂的理解】
解釋說:三焦是身體內食物與水分代謝的通道,如果體內熱氣過盛,就會導致代謝機能失調,進而引起嘔吐、腹瀉等霍亂症狀,這都是因為火氣躁動所導致的。一般規則認為:如果患者出現嘔吐、腹瀉並伴隨口渴,這通常是由於體內熱氣所致;如果不口渴,則可能是由寒氣引起的。有些情況下,雖然開始時會有熱性的嘔吐或腹瀉,但病人可能一開始並不會感到口渴,但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體液流失過多,最終還是會感到口渴。相反地,如果是因寒氣導致的嘔吐或腹瀉,原本可能不會感到口渴,但如果病情持續,導致體內津液流失過多,也會導致身體乾燥和口渴。
再者,如果是寒氣導致的病症,其脈象應呈現沉細且緩慢的特徵;如果是熱氣所致,脈象則應該是實大且快速的。然而,有時候當體內氣血與津液損失過度,即使是在熱氣的情況下,脈象也可能無法呈現實大且快速,反而會顯得緩弱。即便如此,也不能單純地判斷其為寒氣所致。
10. 瞀
注云:昏也,熱氣甚,則濁亂昏昧也。
白話文:
「注釋說:『瞀』就是頭腦昏沉。當體內的熱氣過盛時,就會導致思緒混亂、頭腦不清醒。」
11. 郁
注云:怫熱結滯,而氣不通暢也。所謂熱甚則腠理閉密而鬱結也。〔則〕如火煉物,反相合而不離也。故熱鬱則閉塞不通暢也。然寒水〔主〕於閉藏,而今反屬熱者,謂〔火〕熱亢甚,則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白話文:
註解說明:這指的是熱氣在體內凝結阻滯,導致氣血無法順暢流通的情況。也就是說,當體內熱度過高時,毛孔會緊閉且熱氣凝結。這就像火在鍛煉物質,使它們相互結合而不分離一樣。因此,熱氣凝結就會造成身體的閉塞,使得氣血不暢。
然而,按理來說,寒水是主管身體的封閉和儲藏功能,但這裡卻反而跟熱氣相關,這是因為體內的火熱過度旺盛,反而會引發水的特性來平衡調節火熱的原因。
12. 腫脹
注云:熱勝於內,則氣鬱而為腫也。陽熱氣甚則腹脹。火主長而高茂,形貌彰顯,升明舒榮,皆腫脹〔之象〕也。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這是在說明,如果體內的熱氣過盛,就會導致氣血鬱結,進而引起身體的腫脹。當體內的陽熱之氣特別強烈時,可能會造成腹部的脹大。火性的特徵是向上生長且茂盛,外在表現明顯,上升、明亮、舒展且旺盛,這些都是腫脹的表現現象。
13. 鼻窒
注云:窒,塞也。火主䐜膹腫脹,故陽明熱,而鼻中〔䐜脹〕,則窒塞也。
白話文:
翻譯後的內容為:註解說明,窒就是堵塞的意思。在中醫理論中,火代表了炎癥和腫脹,所以當陽明經絡有熱氣時,會導致鼻子內部腫脹,進而造成鼻塞的情況。
14. 鼽
注云:〔鼽者〕,鼻出清涕也。夫五常之道,微則當其本化,甚則兼其鬼賊,故經曰:亢則害,承乃制也。由是肝熱甚則出〔泣,心熱甚則出〕汗,脾熱甚則出涎,肺熱甚則出涕,腎熱甚則出唾。此乃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陽熱怫鬱,〔而病愈甚〕也。
白話文:
註解說明:「鼽」,就是鼻子流清鼻涕的意思。在五行運行的規律中,如果某一行的能量輕微失調,就會影響到與它相生或相剋的那一行;若失調嚴重,則會影響到與它相剋及相生的兩行,所以古籍說:過度旺盛則造成危害,被它剋制的元素才能控制它。因此,肝臟太熱會讓人流淚,心臟太熱會讓人多汗,脾臟太熱會讓人流口水,肺臟太熱會讓人流鼻涕,腎臟太熱會讓人多唾液。這是由於寒冷侵襲了皮膚和毛髮,導致毛孔緊閉,體內的陽熱無法散發,病情因而更加嚴重。
15. 衄
注云:陽熱怫鬱於足陽明,而上熱甚,則血妄行為鼻衄也。
白話文:
「有註釋說明,當陽熱之氣在足陽明胃經處鬱積,且上部的熱氣非常旺盛時,就會導致血液異常流動,從而發生鼻出血的情況。」
16. 血溢
注云:〔血溢者〕,上出也。心養於血,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也。
白話文:
翻譯內容為:「血溢」就是血液從上部的部位不正常地流出。心臟靠血液來滋養,所以當體內熱氣過盛時,就會導致血液過多而產生異常的流動,也就是出血的情況。
17. 血泄
注云:熱在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白話文:
「這被註釋為:熱邪影響到下焦部位,進而導致大小便中帶有血液的情況。」
18. 淋
注云:小便澀痛,熱客膀胱,鬱結而不能滲泄故也。可用開結利小便之寒藥,以使結散熱退,血氣宣通,榮衛和平,精神清利而已。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這是在描述一種症狀,稱之為「淋」,指的是小便時感到疼痛且排尿不暢,這是因為熱邪侵入膀胱,導致氣血鬱結,無法正常排出尿液所致。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清熱解毒、利尿作用的藥物來治療,目的是讓鬱結得以散開,熱度得以消退,使血液和氣能順利流通,體內的營養與防禦系統恢復平衡,進而讓人感覺精神清爽,症狀得到緩解。
19. 閟
注云:大便澀滯也。熱耗其液,則糞堅結,大〔腸〕燥澀緊斂故也。俗謂風熱結〔者〕,謂火甚則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也。或大便溏而〔閟〕者,燥熱在乎腸胃之外,而濕熱在內故也。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有注釋說,這指的是大便困難的情況。當體內的熱氣消耗掉身體的水分,就會導致糞便變得堅硬且結塊,這是因為大腸處於乾燥和緊縮的狀態。一般人所說的風熱導致的問題,是指當體內火氣過旺,會抑制肺的功能,使其無法平衡肝的機能,進而導致肝的機能過於旺盛。另外,也有大便稀軟但排便困難的情況,這是因為腸胃外部存在燥熱,而內部卻是濕熱的緣故。
20. 身熱惡寒
注云:此熱在表也。邪熱在表而淺,邪畏其正,故病熱而反惡寒也。仲景云:無陽不可發汗。又云:身熱〔惡〕寒,麻黃湯汗之。汗泄熱去,身涼即愈。
白話文:
標題:[發燒怕冷]
內容:這表示熱邪在身體表面。邪熱停留在身體表面且較淺層,邪氣害怕正氣,所以病人會發燒卻反而怕冷。張仲景提到:若體內無足夠的陽氣便不能發汗治療。他又說:身體發熱且怕冷的情況,可用麻黃湯來發汗治療。汗液排出後,熱邪隨之而去,身體降溫後病情就會好轉。
以上是根據古代醫學理論的解讀,請酌情參考。
21. 戰慄
注云:〔戰慄〕動搖,火之象也。陽動陰靜,而水火相反。故厥逆禁固,屈伸不便,為病寒也。慄者,寒冷〔也〕。此由心火熱甚,亢極而戰,反兼水化制之,故寒慄也。然寒〔慄〕者,由火甚似水,實非兼有寒氣也。故以大承氣湯下之,多有燥糞,下後熱退,戰慄愈矣。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戰慄」這個詞用來描述一種抖動的現象,這象徵著身體內火的表現。在人體中,陽性能量是活躍的,陰性能量則較為靜止,而水與火的能量是相對立的。所以當身體出現厥逆(一種中醫的病症,特徵為四肢冰冷)和關節僵硬,不便活動的情況,這通常被認為是寒症。"戰慄",即身體不由自主的顫抖,是因為身體過度的熱能(心火旺盛),達到極限時產生的反應,同時身體試圖通過增加水的屬性(陰性能量)來平衡這種過度的熱能,因此產生了寒冷和顫抖的感覺。然而,這種顫抖並不是因為真的有寒氣存在,而是由於身體的熱能過剩,導致看似有寒氣的現象。因此,我們可以使用大承氣湯這種中藥方來治療,它能幫助排泄體內的燥糞,服用後,熱能會逐漸消退,顫抖的症狀也會隨之改善。
22. 驚
注云:心卒動而不寧也。火主〔於〕動,心火熱甚〔故〕也。雖爾,止為熱極於裡,乃火極而似水,則喜驚也。反兼腎之恐者,亢則害,承乃制故也。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這是在說明,當心臟突然跳動不安,這是由於心臟的火氣過旺所導致的。即便如此,這種情況只表示體內熱度已達極限,就好比火氣太盛反而顯得像是水氣,進而會產生驚嚇的感覺。至於同時伴有腎臟的恐懼感,這是因為當一個機能過度活躍時,會對其相剋的機能造成影響,但同時也會受到其相生的機能的調節和控制。
23. 惑
注云:疑惑、猶豫、濁亂,而志不一也。象火參差而惑亂,故火實則水衰,失志而惑〔亂〕也。〔志〕者,腎〔水〕之神也。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這裏提到的「惑」,指的是心裏的疑惑、猶豫以及思緒的混亂,導致心志無法集中統一。就像火焰參差不齊,顯得混亂無序,因此當心火過旺時,腎水就會相對衰弱,進而使得意志力變得混亂。而所謂的「志」,其實是腎(在五行中屬水)的精神表現。
24. 悲
注云:金肺之志也。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所謂悲泣五液俱出〔者〕,火熱亢極,而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可以翻譯為:「悲」是與金行相應的肺臟的情緒表現。金的本質是乾燥,能使它變得更燥的,是火。所謂因悲泣而五液(淚、汗、涎、涕、唾)齊出的情況,是因為火熱達到極點,反而激發了身體內水性的調節機制來制衡火熱所致。
25. 笑
注云:蕃茂鮮淑,舒榮彰顯,火之化也,故喜為心火之志也。喜極而笑者,猶燔爍火喜而鳴,笑之象也。
白話文:
翻譯內容如下:
【笑】
註釋說:生機蓬勃、清新美好、榮華展現,這都是火的特性。所以,喜悅是心臟(在五行中屬火)的情緒表現。當喜悅到極點時就會笑,這就像火焰在歡樂時會發出聲音一樣,是笑的具象表現。
26. 譫
注云:多言也。言為心聲,猶火燔而鳴,故心火熱則多言,猶心醉而熱,故多言也。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這是在說明,'譫'指的是講很多話的狀態。人的言語是內心的表達,就好比火在燃燒時會發出聲音,所以當心火旺盛,人就會講很多話。這就像人喝醉酒後臉頰發熱,也會滔滔不絕地講話一樣。
27. 妄
注云:虛妄也。火為陽,故外清明而內濁昧,其主動亂。故心火熱甚,則腎水衰而志不專一,虛妄見聞,而〔自為〕問答,則神志失常,而如見鬼神也。
白話文:
註解說明:這裏指的是虛假不實的現象。在中醫理論中,火屬陽性,所以外表看似清晰明亮,但內裏卻混濁不明,且易動蕩不安。當心臟的火氣過盛,就會導致腎臟的水氣衰弱,使人精神無法集中。因此會產生虛幻的聽覺與視覺,甚至自問自答,這都是因為神智失去正常運作,使人彷彿看到了鬼神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