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啟源》~ 卷之中 (4)
卷之中 (4)
1. 瘡瘍
注云:君火〔化〕同也。
2. 喉痹
注云:痹,不仁也,俗作閉,猶塞也。火主腫脹,故〔熱客〕於上焦,而咽噎腫脹也。
白話文:
註解說明:「痹」指的是失去知覺,民間常誤寫為「閉」,意思都是堵塞不通。「火」會導致腫脹,因此熱氣停留在上焦(胸部及腹部的上部),導致咽喉堵塞、腫脹。
3. 耳鳴
注云:有聲非妄聞也。耳為腎竅,交會〔手〕太陽、少陰、足厥陰、少陰、少陽之經,若水虛火實,而熱氣上甚,客其經絡,衝於耳中,則鼓其聽〔戶〕,隨其脈氣微甚而作音聲也。故經曰:陽氣為物,上甚而躍,故耳鳴也。然音在耳中,故微亦聞之也。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耳鳴並不是虛幻聽到的聲音。」耳是腎臟的開竅,連接手太陽、手少陰、足厥陰、足少陰、足少陽經脈。如果腎陰不足,虛火上升,熱氣過盛,侵犯經絡,衝擊耳中,就會使耳鼓作響。隨著脈氣的微弱變化,就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因此經書中說:「陽氣旺盛,向上衝擊,就會造成耳鳴。」但因為聲音在耳中,即使聲音微弱,我們也能聽到。
4. 聾
注云:聾為腎虛冷,俗已誤之矣。夫《正理》曰:心火本熱,衰則寒矣;腎水本寒,衰則熱矣。腎水既少,豈能反為寒邪?故經言:足少陰腎水虛,則〔腹〕滿身重,濡〔瀉〕,瘡瘍,大便難,口苦,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下血,皆熱證也。
凡治聾者,適其所宜,若熱證已退,其聾不已者,當以辛熱發之;二三服不愈者,不可久服,〔恐熱極而成他病耳〕。若聾有熱證相兼者,宜以散風退熱涼藥調之,熱退結散而愈也。然聾甚閉絕,亦為難矣。慎不可攻之,過極,則傷正氣也。
白話文:
古人說耳聾是腎虛寒,這觀念其實是錯誤的。《正理》中提到,心火原本是熱的,衰弱就會變得寒冷;腎水原本是寒的,衰弱就會變得炎熱。腎水既然不足,怎麼可能反而是寒邪呢?所以經書上說,足少陰腎水虛,就會肚子脹、身體沉重、尿液稀薄、瘡瘍、大便困難、口苦、舌乾、咽喉腫痛、上氣、咽喉乾痛、心煩心痛、黃疸、腸道潰爛出血,這些都是熱證。
治療耳聾,要根據實際情況,如果熱證已經退去,耳聾仍然沒有好轉,可以用辛熱的藥物來發散;如果連續服用兩三劑沒有效果,就不要再繼續服用,以免熱氣太盛而導致其他疾病。如果耳聾伴有熱證,可以用散風退熱涼性的藥物調治,熱退結散就會痊癒。不過,如果耳聾非常嚴重,已經完全失聰,那就很難治療了。要謹慎,不可強攻,過度治療就會傷及正氣。
5. 嘔湧溢食不下
注云:火氣炎上故也。胃膈熱甚,則傳化失常故也。
6. 目〔昧〕不明
注云:目赤腫痛,翳膜眥傷,皆為熱也。經云:熱甚目瞑,眼黑也。仲景〔言〕傷寒病:熱極則目不識人,乃目盲也。《正理》曰:由熱甚怫鬱於目,而致之然也。
白話文:
註明:如果眼睛紅腫疼痛,或者有翳膜影響視力,這些症狀通常都是因為熱毒所致。經典中提到,熱毒過盛會導致視力模糊,甚至出現黑色視野。張仲景在論述傷寒病時指出,當熱毒達到極度時,人會看不清事物,這就是眼盲的現象。《正理》認為,這是因為熱毒在眼睛內積聚,導致了這些症狀的發生。
7. 暴注
注云:卒〔瀉〕,與君火義同。
8. 瞤瘈
注云:惕跳動也,火主動,故夏熱則脈洪大〔而〕長,瞤瘈之象也。
白話文:
註解:警惕心跳的運動。火屬陽,主動,因此在夏季炎熱時,脈搏會變得洪大且長,表現出震顫抽搐的症狀。
9. 暴病卒死
注云:火性速疾故也。或心火暴甚,而腎水衰弱,不能制之,熱〔氣〕怫鬱,心神昏冒,則筋骨不用,〔卒〕倒而無所知,是為僵仆也。甚則水化制〔火〕,熱甚而生涎,至極即死也。俗云暗風,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故風木自甚也。肥人腠理致密,而多鬱滯,氣血難以通利,若陽熱又甚而鬱結,甚則故卒中也。
瘦人反中風者,由暴然陽熱太甚,而鬱結不通故也。
燥者,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
〔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
白話文:
注云:火性速疾故也。或心火暴甚,而腎水衰弱,不能制之,熱〔氣〕怫鬱,心神昏冒,則筋骨不用,〔卒〕倒而無所知,是為僵仆也。甚則水化制〔火〕,熱甚而生涎,至極即死也。
註解說:火性急躁迅猛,因此會導致這種症狀。有時心火過盛,而腎水虛弱,無法抑制心火,熱氣鬱積,心神昏迷,導致筋骨無力,突然倒地昏迷不醒,這就是僵仆。嚴重者,水氣轉化去抑制火氣,熱氣過盛而產生唾液,最終就會死亡。
俗云暗風,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故風木自甚也。
民間俗語說暗風,是由於火氣過盛,剋制金氣,不能平息木氣,所以風木之氣過盛。
肥人腠理致密,而多鬱滯,氣血難以通利,若陽熱又甚而鬱結,甚則故卒中也。
肥胖的人,皮膚組織緻密,容易鬱積,氣血流通不暢。如果陽熱過盛又鬱結不通,嚴重者就會突然中風。
瘦人反中風者,由暴然陽熱太甚,而鬱結不通故也。
瘦人也會中風,是因為突然陽熱過盛,而鬱結不通所致。
燥者,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
燥者,屬於陽明燥金,是肺和大腸之氣。
〔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
凡是澀、枯、涸、幹、勁、皴、揭等現象,都屬於燥症。
10. 澀
注云:凡物濕潤則滑澤,乾燥則澀滯,燥濕相反故也。〔如〕遍身中外澀滯,皆屬燥金之化,故秋脈澀。澀,澀也。或麻者,亦由澀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澀,氣行壅滯,而不〔得〕滑澤通利,氣強攻衝,而為麻也。俗方〔多〕用烏附輩者,令氣因之〔沖〕開道路,以得通利,氣行,故麻愈也。
無熱證,即當此法,治之甚佳。或風熱勝濕為燥,因而病麻,(則)〔宜以〕退風散熱,活血養液,潤燥通氣之涼藥調之,則麻自愈也。治〔諸〕燥澀,只如此〔法〕是也。
白話文:
古人說,凡是濕潤的東西就會滑澤,乾燥的東西就會澀滯,這是因為燥濕相互對立的緣故。比如全身內外都感到澀滯,就屬於燥金的影響,所以秋季的脈象會澀。澀,就是指澀滯。有時候也會麻木,這也是因為澀滯引起的。由於體內水分減少導致燥澀,氣血運行阻塞,無法暢通滑利,氣力強勁衝撞,就導致麻木。民間常用的藥方大多使用烏附等藥物,可以使氣血衝開阻塞的通道,通暢滑利,氣血運行,麻木就能痊癒。
如果沒有熱證,就可以用這種方法治療,效果很好。如果因為風熱勝過濕氣而導致燥熱,進而出現麻木,就應該用退風散等涼藥來清熱、活血、滋陰、潤燥、通氣,麻木自然就會痊癒。治療各種燥澀症狀,只要用這種方法就可以了。
11. 枯涸乾勁
注云:枯,不榮〔旺〕也;涸,無水液也;干,不滋潤也;勁,不柔和也。(然)春秋相反,燥濕不同〔故〕也。大法曰:身表熱為熱在表;渴飲水為熱在裡;身熱飲水,表裡俱有熱;身涼不渴,表裡俱無熱。經所不取火化渴者,謂渴非特為〔熱〕,如〔病〕寒吐利,亡液過極,則亦燥而渴也;雖病風熱,而液尚未衰,則亦不渴也。豈可止言渴為熱,而痞為寒也。
白話文:
古書記載,枯代表不茂盛,涸代表沒有水分,干代表不滋潤,勁代表不柔軟。然而,春秋季節相反,燥濕程度不同。治療原則是:身體表面發熱代表熱在表層,口渴想喝水代表熱在內部,身體發熱且想喝水代表表裡都有熱,身體涼爽且不想喝水代表表裡都沒有熱。經書裡不以火化來判斷口渴,因為口渴不一定是熱症,就像寒症導致的嘔吐和腹瀉,因體液流失過多而導致乾燥口渴。即使患風熱症,但體液尚未流失,也可能不會口渴。因此,不能單憑口渴就判定為熱症,也不能單憑腹脹就判定為寒症。
12. 皴揭
注云:皮膚啟裂也。乾為天,為燥金;坤為地,為濕土。天地相反,燥濕異〔用〕,(故)燥金主於緊〔斂〕,故秋脈緊細而微;(而)濕土主於縱緩,故六月其脈緩大而長也。如地濕則縱緩滑澤,干則緊斂燥〔澀〕,皴揭之理明矣。俗言皴揭為風者,由風能勝濕,而為燥故也。經云:厥陰所至,為風府,為璺啟,由風勝濕而為燥也。
寒者,太陽寒水,乃腎與膀胱之氣也。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癥瘕㿗疝,痞堅,腹滿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
白話文:
古人說:皮膚裂開就是皴揭。天屬乾,為燥金;地屬坤,為濕土。天地相反,燥濕不同,所以燥金主收斂,因此秋天脈象緊細而微弱;濕土主舒展,所以六月脈象緩慢、粗大而長。就像土地濕潤就會舒展滑潤,乾燥就會收縮乾燥粗糙,皴揭的道理就明白了。民間說皴揭是由於風引起的,是因為風能克制濕氣,使其乾燥。經書說:厥陰經所到之處,為風府,為璺啟,這是因為風勝過濕氣而導致乾燥的緣故。
寒氣,是太陽寒水,屬於腎和膀胱的氣。
各種疾病上下所流出的水液,如果澄澈清冷,並且伴隨癥瘕、㿗疝、痞塊、腹脹疼痛、下利清白、食後不飢、吐瀉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等症狀,這些都屬於寒氣。
13.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
注云:澄湛而不渾濁也。水體清淨,而其氣寒冷,故水穀不化,而吐利清冷,水液為病寒也。如天氣寒,則濁水自然澄清也。
白話文:
註明:清澈而不混濁。水質清淨,且其氣息寒冷,因此食物無法消化,導致嘔吐和腹瀉,病症表現出寒性。如同天氣寒冷,則混濁的水流自然會變得清澈。
14. 癥(猶徵也)
注云:腹中堅硬,按之應手,謂之癥也。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體者,亢則害,承乃制也。〔故病濕〕過極而為痓,反兼風化制之也。風病過極而反燥,筋脈勁急,反兼金化制之也。燥病過極而煩渴,反兼火化制之也。熱病過極而反出五液,或為戰慄惡寒,反兼水化制之也。
其為治者,俾以〔瀉〕其過極之氣,以為病本,不可反誤治其兼化也。夫五常之道,甚〔而〕無以制之,則造化息矣。如春木旺而多風,風大則反涼,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大涼之下,天氣反溫,乃火化承其金也。夏火熱極,體反出液,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因而濕〔蒸〕雲雨,乃土化承於水也。
白話文:
古書上說,腹部堅硬,按壓時有反彈感,稱為癥。水原本柔軟順滑,如今卻堅硬如土地,這是亢盛所致的病症,必須以承制來治療。如果濕氣過盛導致痓病,則需用風化來抑制。風病過度則會導致燥病,筋脈僵硬,需用金化來抑制。燥病過度則會引起煩渴,需用火化來抑制。熱病過度則會導致五液外泄,甚至出現戰慄惡寒,需用水化來抑制。
治療時,應以瀉去過盛之氣為根本,不可誤治其兼化之症。五行相生相剋,任何一方過於旺盛,沒有其他元素來抑制,就會導致自然規律失衡。例如,春天木氣旺盛,風多,風過大則會帶來涼意,這是金化抑制木氣。大涼之後,天氣轉溫,這是火化承接金氣。夏天火氣過盛,身體則會排泄水分,這是水化抑制火氣。隨後,濕氣蒸發形成雲雨,這是土化承接水氣。
雨濕過極,而兼〔烈〕風,乃木化制其土也。飄〔驟〕之下,秋氣反涼,乃金化承於木也。涼極而反燥,乃火化制其金也。因而〔以為冬寒〕,乃水化承於火也。寒極則水〔凝〕如地,乃土化制其水也。凝凍極而起東風,乃〔木〕化承土而成歲也。凡不明病之標本者,由未知(此變化之道)也。
白話文:
雨水過於濕潤,又伴隨著猛烈的風,這是木氣化生,克制土氣的現象。雨勢驟停後,秋氣反而變得涼爽,這是金氣化生,承接木氣的現象。涼爽過度,又轉而乾燥,這是火氣化生,克制金氣的現象。因此,進入冬季,寒氣襲人,這是水氣化生,承接火氣的現象。寒冷極致,水氣凝結如大地,這是土氣化生,克制水氣的現象。凝結凍結至極,又會颳起東風,這是木氣化生,承接土氣,形成一年的循環。凡是不明疾病本源與表象的人,是因為不了解這個自然的變化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