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素

《醫學啟源》~ 卷之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10)

1. (十二)小兒

小兒但見上竄及搖頭咬牙,即是心熱,黃連、甘草。目連閃,肝熱,柴胡、防風、甘草。若左腮紅,是肝風,與錢氏瀉青丸。〔右〕腮紅,肺熱,與瀉白散。額上紅者,是心熱,與黃連一味。鼻上紅,是脾熱,與錢氏瀉黃散。頦上紅者,腎熱,知母、黃柏皆二制,甘草炙。

凡〔治〕小兒病,藥味與大人同,只劑料等差少。如見腮、目胞赤,〔呵〕欠,嚏噴,驚悸,耳尖、手足梢冷,即是瘡疹。三日後其證不減,亦不見瘡苗,即以柴胡、升麻、甘草,〔加〕生薑煎,慎不可投以寒涼利臟腑之劑,使瘡不能出,其禍不可〔測〕。

凡養小兒,酒肉油膩生硬冷物及生水等,不可食,自無〔疳〕癖二證、驚風搐者,與破傷風同。

白話文:

【對於兒童】 如果孩子出現向上瞪眼、搖頭和咬牙的行為,這表示他們可能有心火旺盛,可用黃連和甘草來治療。若孩子眼睛頻繁眨動,這可能是肝火旺,可用柴胡、防風和甘草來治療。如果左臉頰泛紅,這表示可能有肝風,可以使用錢氏瀉青丸。如果右臉頰泛紅,這表示肺部有火,可用瀉白散。如果額頭泛紅,這表示心火旺盛,只需使用黃連。如果鼻子泛紅,這表示脾臟有火,可用錢氏瀉黃散。如果下巴泛紅,這表示腎臟有火,可用知母、黃柏各兩倍量,以及炙甘草來治療。

一般來說,治療兒童疾病所用的藥材與成人相同,只是份量略少。例如,如果看到腮幫子、眼皮泛紅,打哈欠,打噴嚏,驚恐不安,耳朵尖端和手腳末梢冰冷,這可能是皮疹或水痘。三天後如果症狀沒有改善,也未見到皮疹或水痘的跡象,應使用柴胡、升麻、甘草,加上生薑煎煮,千萬不可使用寒涼性質的藥物,以免影響疹子或水痘的發出,其後果難以預測。

照顧兒童時,應避免讓他們食用酒類、肉類、油膩、生硬、冷凍食物和生水等,這樣就可以避免疳積和癖好這兩種病症,以及驚風和抽搐,這些症狀與破傷風相似。

2. (十三)潮熱

潮熱者,黃連、黃芩、生甘草。辰戌時發,加羌活;午間發,黃連;未間發,石膏;申時發,柴胡;酉時,升麻;夜間,當歸根。若有寒者,加黃耆、人參、白朮。

白話文:

對於潮熱的情況,可用黃連、黃芩和生甘草來調理。如果在早晨或傍晚時分出現症狀,則應加入羌活;若是在中午發作,則使用黃連;下午稍晚時刻的症狀,可用石膏;到了黃昏時,轉用柴胡;酉時(大約下午五點到七點)則需用升麻;而夜晚的症狀,應使用當歸根。另外,如果伴有畏寒現象,還需加入黃耆、人參和白朮來輔助治療。

3. (十四)〔咳嗽〕

咳嗽有聲無痰者,生薑、杏仁、升麻、五味子、防風、桔梗、甘草。無聲有痰者,半夏、白朮、五味子、防風、枳殼、甘草,冬月須加麻黃、陳皮少許。有聲有痰者,白朮與半夏、五味子、防風。久不愈者,枳殼、阿膠。痰有五證,風、氣、熱、寒、溫也,詳見《活法機要》中。

白話文:

如果咳嗽時只有聲音而沒有痰,可用生薑、杏仁、升麻、五味子、防風、桔梗和甘草來調理。若咳嗽時無聲音但有痰,則應使用半夏、白朮、五味子、防風、枳殼和甘草,而在冬季可酌量添加麻黃和陳皮。對於咳嗽時既有聲音又有痰的情況,則建議使用白朮、半夏、五味子和防風。對於長期未能痊癒的咳嗽,可考慮使用枳殼和阿膠。痰有五種症狀,分別為風痰、氣痰、熱痰、寒痰和濕痰,詳細資訊可參考《活法機要》一書。

4. (十五)〔五臟補瀉法〕

肝,虛以陳皮、生薑之類補之,經曰:虛則補其母,水能生木,腎乃肝之母。腎,水也,若補其腎,熟地黃、黃柏是也。如無他證,錢氏地黃丸主之。實則白芍藥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瀉青丸主之。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

心,虛則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心、火也。以生薑瀉肝。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是也。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證,以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脾,虛則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實則以枳殼瀉之。如無他證,虛則以錢氏益黃散,實則瀉黃散。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

肺,虛則五味子補之,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實則用錢氏瀉白散,虛則用阿膠散。虛則以甘草補土,補其母也;實則瀉子,澤瀉瀉其腎水。

腎,虛則熟地黃、黃柏補之,瀉以澤瀉之咸。腎本無實,本不可瀉,錢氏止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之藥。肺乃腎之母,金生水,補之故也。補則以五味子。

以上五臟,《內經·藏氣法時論》中備言之,欲究其詳,精看本論。

白話文:

【對於五臟的補瀉方法】

對於肝臟: 當肝臟虛弱時,可用陳皮和生薑這類的藥材來補充能量,根據古書記載:虛弱時應補充其母臟的能量,而水能滋養木,因此腎臟就是肝臟的「母親」。腎臟屬水,如果要補腎,可使用熟地黃、黃柏等藥物。若沒有其他症狀,可以選擇錢氏地黃丸進行調理。肝臟實熱時,則使用白芍藥來疏泄,若沒有其他症狀,則可以選用錢氏瀉青丸。實熱時需疏泄其子臟,心臟就是肝臟的「兒子」,可以使用甘草來疏泄心臟。

對於心臟: 當心臟虛弱時,可用炒鹽來補充能量,虛弱時應補充其母臟的能量,而木能生火,因此肝臟就是心臟的「母親」。肝臟屬木,心臟屬火。可以使用生薑來疏泄肝臟。若沒有其他症狀,可以選用錢氏安神丸進行調理。心臟實熱時,則使用甘草來疏泄,若沒有其他症狀,可選擇錢氏方中的重者用瀉心湯,輕者用導赤散。

對於脾臟: 當脾臟虛弱時,可用甘草和大棗這類的藥材來補充能量,脾臟實熱時,則使用枳殼來疏泄。若沒有其他症狀,虛弱時可選用錢氏益黃散,實熱時則選用瀉黃散。心臟是脾臟的「母親」,可以使用炒鹽來補充能量;肺臟是脾臟的「兒子」,可以使用桑白皮來疏泄肺臟。

對於肺臟: 當肺臟虛弱時,可用五味子來補充能量,肺臟實熱時,則使用桑白皮來疏泄。若沒有其他症狀,實熱時可選用錢氏瀉白散,虛弱時則選用阿膠散。虛弱時可用甘草來補脾,這是補其母臟的道理;實熱時需疏泄其子臟,可以使用澤瀉來疏泄腎臟的水份。

對於腎臟: 當腎臟虛弱時,可用熟地黃、黃柏來補充能量,疏泄則使用澤瀉的鹹味。腎臟本身並無實熱的情況,不應該疏泄,錢氏僅有補腎的地黃丸,並無疏泄腎臟的藥物。肺臟是腎臟的「母親」,金能生水,因此補充肺臟是補腎的原因。補腎則使用五味子。

以上關於五臟的補瀉方法,在《內經·藏氣法時論》中有詳細的描述,想要深入研究,請精讀該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