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素

《醫學啟源》~ 卷之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9)

1. (七)中風

手足不遂者,中府也,病在表也,當先發汗,羌活、防風、升麻、柴胡、甘草各二錢,作一服,取發汗,然後行經養血,當歸、秦艽、甘草、獨活各一兩,行經〔者〕、隨經用之。

耳聾目瞀及口偏,邪中藏也,病在裡也,當先疏大便,然後行經。白芷、柴胡、防風、獨活各一兩,又川芎半兩,薄荷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溫酒下,茶清亦可。

白話文:

【(七)中風】

如果出現手腳無法活動的症狀,這通常是由於中府受影響,病症出現在身體表面。治療上應先讓患者發汗,可用羌活、防風、升麻、柴胡、甘草各二錢,煎成一劑服用,目的是為了引發出汗。待汗出後,再進行調理經絡和滋養血液的工作,用當歸、秦艽、甘草、獨活各一兩,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沿著經絡使用。

對於耳聾、視力模糊以及嘴角歪斜的症狀,這是因為邪氣侵入臟腑,病症在身體內部。首先應疏導大腸,使大便通暢,然後再進行經絡的調理。可用白芷、柴胡、防風、獨活各一兩,加上川芎半兩,薄荷半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用煉製的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顆,細細咀嚼後,用溫熱的酒送服,或者也可以用茶水代替。

2. (八)破傷風

脈浮在表,當汗之;脈沉在裡,當下之。背後搐〔者〕,羌活、防風、獨活、甘草。〔向〕前搐者,升麻、白芷、防風、獨活、甘草。兩傍搐者,柴胡、防風、甘草;右搐者,白芷加之。

白話文:

如果病徵表現為脈搏浮動在外,顯示疾病在表層,應採取發汗的方式治療;若是脈搏顯得深沉,表示疾病已深入體內,應該採用下瀉法來治療。若病人出現背部抽搐的情況,應使用羌活、防風、獨活和甘草來治療。如果是向前抽搐,則需使用升麻、白芷、防風、獨活和甘草。對於兩側抽搐的病患,可用柴胡、防風和甘草,若抽搐偏向右側,還需加上白芷。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根據不同的病情表現,選擇適當的中藥來治療破傷風的方法。

3. (九)〔破傷中風法〕

經曰:凡瘡熱甚鬱結,而榮衛不得宣通,故多發白痂,是時瘡口閉塞,氣不通泄,熱甚則生風也。《治法》曰:破〔傷〕中風,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尚平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而搐,脈浮數而弦者,以辛熱治風之藥,開沖結滯,榮衛宣通而愈也。凡用辛熱之藥,或以寒涼之藥佐之尤妙,免致藥不中病,而風轉甚。

若破〔傷〕中風,表不已,而漸入於裡,則病勢轉甚;若里未太甚,而脈在肌肉者,宜以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或以微加治風辛熱藥,亦得以意消息,不可妄也。至寶丹亦涼藥也。如〔熱〕甚於里,以大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經典上說:凡是創傷處非常熱且嚴重瘀結,導致身體的營養和防禦系統無法正常運行,所以通常會產生白色的痂皮。這時候創傷口被封閉,氣不能正常流通,如果熱度過高就會產生風象。

治療原則上說:對於外傷後產生的中風現象,因風熱非常乾燥,鬱悶在體表,但體內的氣血還算平穩的狀況,患者常會頻繁地打哈欠和伸懶腰,肌肉緊繃且有時會感到寒冷並抽搐,脈搏呈現出浮動、快速且帶有張力的特徵,我們應該使用辛熱類的藥物來治療風邪,打通堵塞的部位,讓營養和防禦系統得以恢復正常,病情就能得到改善。但使用辛熱藥物時,最好能輔以寒涼藥物,這樣效果更佳,以免藥物不合適反而使風象更加嚴重。

如果外傷後產生的中風現象,表層症狀未消退,反而逐漸影響到內臟,病情就會更嚴重;如果內臟受影響程度不算太高,且脈搏仍在肌肉層面,應該使用可以清風熱、解結滯的寒藥來調整。或者稍微加入一些治療風象的辛熱藥物,也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切勿胡亂使用。至寶丹也是寒藥的一種。如果體內熱度過高,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來排解。

4. (十)瘡瘍

(苦寒為君:黃芩、黃柏、黃連、知母、生地黃酒洗。甘〔溫〕為佐:黃耆、人參、甘草。大辛解結為臣:連翹、當歸、藁本。辛溫活血去〔瘀〕:當歸梢、蘇木、紅花、牡丹皮。)脈浮者為在表,宜行經:黃連、黃芩、連翹、當歸、人參、木香、檳榔、黃柏、澤瀉。在腰以上至頭者,枳殼仍作引藥,引至瘡所。

(出毒消腫:鼠黏子。排〔膿〕:肉桂。入心引血化經汗而不潰,〔傷〕皮:王瓜根、三稜、莪朮、黃藥子。痛甚:芩、連、柏、知母。)脈沉者在裡,當疏利臟腑,利後,用前藥中加大黃,取利為度,隨虛實定分兩。痛者,止以當歸、黃耆止之。

白話文:

【瘡瘍】

(一)以苦寒藥爲主:如黃芩、黃柏、黃連、知母、生地黃(需用酒清洗)。以甘溫藥爲輔:如黃芪、人參、甘草。以大辛藥解結:如連翹、當歸、藁本。以辛溫藥活血去瘀:如當歸梢、蘇木、紅花、牡丹皮。

若脈象浮起,代表病在體表,應採用行經法:用黃連、黃芩、連翹、當歸、人參、木香、檳榔、黃柏、澤瀉等藥物。若病發於腰以上直至頭部,應使用枳殼作爲引導藥,將藥力引至瘡處。

(二)排除毒素、消除腫脹:可使用鼠粘子。排膿:可用肉桂。如果傷及皮膚:可用王瓜根、三棱、莪術、黃藥子。疼痛劇烈:可用黃芩、黃連、黃柏、知母。

若脈象下沉,代表病在體內,應疏利臟腑,利後,可在上述藥物中加入大黃,以達到通利爲標準,依據病情虛實來決定用藥量。對於疼痛症狀,可以使用當歸來止痛。)

以上就是關於瘡瘍的中醫治療方式。

5. (十一)婦人

產婦臨月未誕者,凡有病,先以黃芩、白朮安胎,然後用治病藥。發熱及肌熱者,黃連、黃芩、黃耆、人參。腹痛者,白芍藥、甘草。感冒者,依前解利。

產後諸病,忌用白芍藥、黃芩、柴胡。內惡物上衝,胸脅痛者,大黃、桃仁。血刺痛者,當歸。內傷發熱,黃連。渴者,白茯苓。一切諸病,各依前法,惟渴去半夏,喘嗽去人參,腹脹忌甘草。

婦人帶下,舉世皆曰寒,誤之甚矣。所謂帶下者,任脈之病也。經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於咽喉,上頤循面入目。注言:任脈自胞上,過帶脈,貫絡而上,然其病所發,正在帶脈之分,而淋瀝以下,故曰帶下也。其赤白說者,〔與〕痢義同,而無〔獨〕寒者。

法曰:頭目昏眩,口苦舌乾,嗌咽不利,小便赤澀,大便澀滯,脈實而數者,皆熱證也。

白話文:

【對於即將分娩但尚未生產的孕婦】,如果出現任何疾病,首先應該使用黃芩和白朮來安胎,之後再根據病情使用相應的治療藥物。若是有發燒或身體發熱的情況,可以使用黃連、黃芩、黃耆和人參。若感到腹痛,則應使用白芍藥和甘草。如果感冒了,則應按照上述原則進行解表發汗。

【產後各種疾病】,應避免使用白芍藥、黃芩和柴胡。如果產後有惡露上衝,導致胸脅疼痛,可使用大黃和桃仁。若因失血而感到劇烈疼痛,則應使用當歸。產後內傷發熱,可使用黃連。如果感到口渴,則應使用白茯苓。對於產後的各種疾病,都應依照上述原則處理,但是口渴時應避免使用半夏,喘咳時應避免使用人參,腹部脹氣時應避免使用甘草。

【婦女白帶異常】,普遍認為是因為體寒所致,這是個很大的誤解。所謂的白帶異常,實際上是任脈的問題。根據醫學記載,任脈起始於中極之下,向上至毛際,沿著腹部內側向上到關元,直至咽喉,再向上到面部進入眼睛。具體來說,任脈從子宮開始,穿過帶脈,貫穿全身。然而,這種疾病的發生部位,實際上就在帶脈的區域,並向下流出,因此稱為帶下。至於白帶顏色的描述,其意義與痢疾相同,並非單純由體寒引起。

【治療原則】:如果出現頭暈眼花、口苦舌燥、喉嚨不適、小便赤澀、大便困難,且脈搏強勁頻繁,這些都是熱症的表現。